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的一個新理念: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閱讀數學文本的能力。通過閱讀數學文本,能使學生進一步感悟數學語言,培養數學能力,從而提升綜合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學閱讀 數學味 數學能力
學生的數學能力,一般是指學生的計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等,忽視了較為重要的一種能力——數學閱讀能力。而“終身教育”這種現代教育理念的提倡,更顯示出閱讀的重要性。當然,數學中的“閱讀”與文學作品中的“閱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要讀出“數學味”。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的一個新理念: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閱讀數學文本的能力。通過閱讀數學文本,能使學生進一步感悟數學語言,培養數學能力,從而提升綜合的數學素養。通過閱讀數學文本,能使學生進一步感悟數學語言,培養數學能力,從而提升綜合的數學素養。
一、“讀”題目:去表面、抓本質
表面指的是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系,具有不穩定性;而本質指的是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具有穩定性。我們看問題必須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深刻透徹地理解問題,抓住數學題目的關鍵。
有一些數學題目,提供的信息特別多,學生遇到這樣的題目,一方面是缺少耐心把題目讀完,隨便揀兩個數字進行計算便了事;另一方面是讀不懂題意,感覺題目里的信息都得使用。結果把自己掉入了一個泥潭,因為他們潛意識里認為,信息越多,說明這題目越復雜,不可能輕而易舉就搞定。這種情況就是沒讀懂題目,應該是去掉文字的表面現象,抓住題目的數學本質。舉兩例如下:
1.據醫學測試,人靜止不動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很多,再穿得暖和,但不戴帽子,氣溫為15度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散失總熱量的30%,4度時占3/5,零下15度時3/4。因此,有句俗話說“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請問什么氣溫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最多?(人教版數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P84第7題)
這道題目從表面上看信息較多,有表示氣溫高低的,有表示散失的熱量占總熱量多少的情況,并且有的是百分數,有的是分數,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其實,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此題就是講述了一種生活現象:人在不同的氣溫下,從頭部散失的熱量是不一樣的。這道題的數學本質就是比較30%、3/5和3/4這三個數的大小。學生會比較這三個數的大小和認識到此題是比較這三個數的大小,他們的數學能力是不一樣的。
2.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世博會史上參觀規模最大的一屆世博會,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超過了2000年諾漢威世博會17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的最高紀錄的18/43。問2010年上海世博會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共有多少個?(黃崗小狀元六年級上冊P24第5題)此題目較長,并且使用的都是長句,如果學生不會斷句,或不了解世博會的知識,此題做起來就很困難。表面上是說兩個不同年份舉辦世博會的事兒,其本質就是求比172多18/43的數是多少。
這種題目常是“生活中的數字”類型,介紹生活知識是其功能之一,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通過“讀”,提煉出題目的“數學本質”。
二、“讀”概念:明內涵、定外延
在教學數學概念時,我們常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讀一讀,孰不知,這“讀”概念的學問大著呢。數學中的概念大多是抽象的,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讀過,很難讓他們深刻理解并掌握。需要引導學生在讀的時候,明白概念真正的內涵意義,并從而向外延伸。因為我們不是讓學生記住某一個數學概念的解釋,而應在明確概念內涵的基礎上,進而確定概念的外延。
1.“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在教學概念時,讓學生嘗試著把這句話中的重點詞語“讀”出來。“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通過學生的解讀,倒數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學生就會很清楚了,在做此內容相關的判斷題,選擇題時錯誤率就會大大降低。
2.“圓的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叫做圓周率”。在圓周率的概念中,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出以下知識:圓周率是一個比值,所以沒有單位名稱;圓周率還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大圓小圓的圓周率都是一樣的,是一個固定的值;圓周率是用周長除以直徑所得到的一個商。
3.“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在“讀”這一概念時,首先得確定是“四邊形”,弄清“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那在確定平行四邊形的外延時,就會把長方形、正方形、菱形都歸結為平行四邊形,而梯形不具備“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內涵,所以梯形不是平行四邊形。
三、“讀”公式:靈活用、會變形
數學學科中,公式較多,我們讀公式的時候,不能只是死記硬背,一定要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弄清公式的本意是計算什么,通過變形還能計算什么。有些學生不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只選擇去死記公式,只會依葫蘆畫瓢,套用公式計算出一個量。但當實際解題需要將公式靈活變化運用時,又不會了。這樣,在解題時就帶來了很大的阻力。所以,學生在“讀”公式的過程中,不僅要熟練掌握公式的來龍去脈,更要掌握公式的靈活變形。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即s=ah,我們利用公式原形s=ah,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就可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會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追問一句“這個公式你還可以讀出哪些變形?”從而引出公式的另外用途:a=s÷h(已知面積和高求底);h=s÷a(已知面積和底求高)。這種引導,可使所學的知識由此及彼,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舉一反三的靈活運用的能力。
在信息紛繁的現代社會中,要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閱讀并選擇信息是一項基本的學習能力。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明確這一點,并自覺將“閱讀”引進我們的數學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