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事留心皆學問,生活中事事處處都有學問。物理知識從生活中來,那么就要讓物理回歸生活,學會在生活中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在生活中發現物理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早晨天空是藍色的,傍晚太陽看上去是紅色的。這是為什么呢?細心的人會從物理學的角度去思考:早晨太陽通過空氣射入大氣層,太陽光中波長比較長的紅光、黃光、橙光等都能夠穿透大氣層,直接射到地面。而藍光、紫光等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射向四方,從而天空呈現出蔚藍色。這就是在生活中發現了物理知識——光學。傍晚時,太陽光要穿過比中午幾乎厚三倍的大氣層,這樣只有紅光以巨大的穿透力穿過大氣層,到達地面的太陽光看上去就是紅色。有經驗的家庭主婦,給客人倒熱茶時,放一根銀茶匙在杯子里,這樣杯子就不會破裂。其原理是當開水倒到杯子里時,在還沒有來得及燙熱玻璃杯之前,會把一部分的熱分給銀茶匙,因此開水的溫度降低了,對玻璃杯沒有什么妨礙了。從這生活小事中可以知道人們運用的是物理知識了。再如,家里突然停電了,維修工首先會從保險絲開始檢查,然后檢查線路,這也是運用物理知識。還有如何判斷金戒指是否是純金,人們常用測量質量和體積,計算密度,查密度表對比。生活處處有物理謎語,只要你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就會用物理知識去解謎。
二、在生活中學習物理
我們在冬季的時候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從保溫瓶里倒出開水,塞瓶塞時,瓶塞會往上跳一下。這是為什么呢?用物理知識來解釋就可以了,因為在倒出開水時進入了一些冷空氣,當瓶塞塞緊以后,進入到保溫瓶內的冷空氣受熱膨脹,壓強增大,從而就推開瓶塞,使瓶塞往上跳動。還有常見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人把煮熟的熱雞蛋撈起來立即放入冷水中浸一會,這樣很容易剝殼。其實這些聰明的人們運用的就是物理知識:熱雞蛋殼和蛋白遇到冷水就會收縮,但收縮的程度不一樣,這樣兩者就很容易脫離。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現象,只要我們細心觀察,開動腦筋,不斷分析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物理。教師應善于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多觀察,勤思考,讓物理知識充分地為我們服務。物理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某個現象為背景,提出問題,引入教學內容。如講解“汽化”現象時,我們就可以先讓學生體驗或者回憶各自從游泳池里出來時的感受,等學生回答“冷”的感覺以后再導入新課——汽化帶走熱量”這一物理知識了。日常生活中有些現象無法通過現有教學條件進行模仿,這就需要教師采用視頻或者圖片來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觀察日食、月食的視頻,并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為什么月亮只露出半邊臉?等學生交流之后,教師就引出“光直線傳播”的物理知識。在生活中學習物理,真正讓物理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社會。
三、在生活中運用物理
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病人輸液時用的吊瓶就是一例。如圖所示,藥品插口有兩根管子,其中B是保持瓶內和瓶外相通,從而使藥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從A向下流出;針頭的表面做的非常光滑,這是為了扎針時減小摩擦以減輕病人痛苦;若要提高輸液速度,除了調節器調節外,還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就是通過B管向里面增加氣體,其中的道理是使瓶里面的氣體壓強變大,對藥液的壓力變大。
教育是為生活服務的,這例子就是在生活中運用物理。對于一些和學生生活接近的內容,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要力求和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生活中去發現、去感受,讓教育走向平凡的生活。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又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讓我們走進生活,走進課堂,走進生活和課堂結合的教學,回歸到生活中學習物理!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