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就是經濟法的靈魂和構建經濟法體系的依據,它可以克服經濟法非法典化表現形式的局限,協調市場經濟領域各主體的關系等等,它的內容也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之一。因而對經濟法的原則的確立至關重要,只有確立了其原則也才能對其原則有個清楚的認識。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包括:適度干預原則、經濟民主原則、社會本位原則、實質公平原則。
關鍵詞:經濟法 基本原則 適度干預原則 經濟民主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 實質公平原則
一、緒論
在我國,經濟法學界已經一致承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整個法學界絕大多數人也承認經濟法在法的體系中的地位是確立的。那么,一個法律部門地位的確立必須有其特有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簡稱國家經濟調節關系,或國家經濟調節管理關系。具體分為宏觀調控關系、微觀規制關系、國有參與關系、對外管制關系、市場監督關系五個方面。而且,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同其他法的部門的調整對象是可以分開的。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法的立法工作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對一些重要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準則制定了一大批經濟法律和法規。調整經濟關系的規范性文件體系已初具規模,為經濟法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礎。法的分類是指在任何一個已有合理的成熟的理論和已形成內容豐富的原則和規則的法律體系中法學家為了評注和研究的方便,總是把所有規則分成一定數量的部門和次部門。并不斷尋求合適的方法對它們進行歸類和分組。由此可見,法的部門的確立和法的分類必須具備另一個條件形成內容豐富的原則。民法作為一個完善和重要的法的部門,有以民法通則為核心的規范性文件體系,有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權利濫用等基本原則。相對應的,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的法的部門也應該有其基本原則和核心基本法。經濟法也因此經歷了從經濟法原則的確立到經濟法原則的各種認識。
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確立
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一直是經濟法理論中重要的難題。近幾年來,學界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定義、確立標準及其存在的問題等,己作出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共識也在不斷增加,從而構筑了學術交流的重要基礎。但由于研究者在原則的確立標準和確立方法上各有偏好和側重,在基本觀點上見仁見智,良莠不齊,且已影響到經濟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因而多加深究實屬必要。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確立標準
首先,經濟法基本原則既然是法律原則就應當有自己的高度。其次,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既然是基本原則就應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就應當能夠貫穿經濟法各項制度的始終,就應當在立法、執法等法制建設的各個環節中得到普遍遵行。再次,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既然是經濟法基本原則就應當是經濟法所特有的。而不應是各類部門法所通用的一般法律原則,即要體現經濟法的特色和特殊需要,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原則就一定與其他原則毫無共通之處。最后,確立基本原則需要有基本的標準。上述三個方面,實際上提出了確立經濟法基本原則的三個基本標準。即高度標準、普遍標準、和特色標準。
(二)眾說不一的經濟法原則
對于經濟法基本原則,國內學者對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仍各執己見。可歸納為如下幾種代表性的觀點。一原則說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只有一個,即維護社會總體效益兼顧各方經濟利益。二原則說認為應有兩個,分別是計劃原則和反壟斷原則。三原則說認為包括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和責權利相統一原則。七原則說即指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國家適度干預原則、社會本位原則、經濟民主原則、經濟公平原則、經濟效益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上述諸說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表述都不盡完善合理。大都存在程度不一的缺失,主要反映于將非法律原則表述為一種法律原則,將法律的一般性原則表述為經濟法所特有的原則,將經濟法部門法的原則錯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將經濟法的調整方法作為經濟法原則。
(三)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原則
筆者認為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主要是以下四方面的內容。第一,協調經濟原則市場管理法。如反壟斷法律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票據法律制度、證券法律制度等等都是國家對經濟的調整管理。第二,效率公平原則。效率是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公平是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效率和公平往往是不能兼顧的,一項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要么重效率輕公平,要么重公平輕效率。經濟法的作用就在于用法律的形式保護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和公平。第三,權責一致原則。權責一致原則是經濟法的基礎原則。這是經濟法的發展公平價值和整體經濟效益價值的基本反映和要求。所謂權責一致原則是指在經濟法律體系中各方主體所享有的經濟權利與其所承擔的經濟義務必須一致而不管其權利內容與義務內容是否一致。第四,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法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是指講究經濟發展的公平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三、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
根據經濟法基本原則確立的標準,筆者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該包括適度干預原則、經濟民主原則、社會本位原則及實質公平原則。它們是互相聯系、互為補充,并在國家干預與市場邏輯的良性互動中演繹著其各自的含義與價值。
(一)適度干預原則
這是體現經濟法本質特征的原則,也是經濟法最重要的原則。在理解經濟法的適度干預原則之前,我們必須對國家干預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由于市場是有缺陷的,因此,運用國家的力量對這種缺陷進行修補是一種客觀的需要。首先,國家干預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國家的存在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而根據歷史經驗,沒有一種國家可以排除支配的因素,而這也正好反映了現代國家的經濟職能。因此,國家的干預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國家干預是必須的。由于在市場經濟中,即使不存在疏忽,公共政策仍要求,只要是由于進入市場的具有缺陷的產品造成的對生命和健康的危害,就要承擔責任。按照傳統的法律思維,承擔責任還需在主觀上有過錯,因此,要使不存在疏忽的市場參與者承擔責任,國家的干預就顯得十分的必要。最后,國家干預也是有用的。這一點早已經被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所證明。資本主義國家發現自由市場不是萬能的,而社會主義國家在轉軌之后,發現完全放任不管絕對會是一種錯誤。因此,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是伴隨著國家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不同的只是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范圍、目標和價值不同。由此看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要不要干預,而是國家如何干預。鑒于政治權力能夠給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因此,我們必須把握國家干預的“度”。我們認為,政府應適度干預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認定,更是一種現實的需要。什么叫適度干預?我們認為,適度干預是指國家在經濟自主和國家統制的邊界或者臨界點上所作的一種介入狀態。
(二)經濟民主原則
經濟民主是與經濟獨裁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國家79在干預經濟的過程中,各經濟法主體的經濟職權與經濟職責、經濟權利與經濟義務分配協調、恰當,從而充分發揮各經濟法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實行經濟民主,是經濟法主體行動的根據、行動的原則以及行動的目的。如果缺乏經濟民主這一行動的限度安排,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就失去了合法的依據。作為經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經濟民主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經濟民主契合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機制。市場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勢在于其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市場主體的潛力,而這一點正是通過開發市場主體的競爭潛力達到的。在經濟民主的旗幟下,每個市場主體都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自由,同時,對于妨害自由競爭的行為,市場主體可以尋求法律框架限度內的救濟。2.經濟民主利于發揮國家與市場各自的優勢,對于國家而言,經濟民主的要求基本上確立了其行動的限度,使得體現國家干預經濟的經濟法的國家行動是有限度的、有邊界的。這使得國家的干預以市場失靈危險并且要注重經濟民主這樣的一個價值性的取向。對于市場而言,由于國家的干預必須遵循經濟民主的原則,這就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會得到削弱。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民主調動的是國家與市場兩個積極性,從而有利于發揮國家與市場這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各自的優勢。3.經濟民主秉承了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的精髓一方面,經濟民主使得國家對市場競爭中的失利者進行救助有了正當的依據。有市場就有競爭就有失敗者,這是市場鐵律。但是,人類社會畢竟不同于動物世界的弱肉強食,對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進行救濟是文明社會表現,同時也有利于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
(三)社會本位原則
本位乃承王伯琦先生之說,是指基本觀念、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基本任務。因此,法律本位指法律的基本觀念、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基本任務。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指它在對經濟關系的調整中立足于社會整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以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利益為重。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原則是指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其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使國家適度干預社會經濟生活。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部門的本位思想有三種情況:一是國家本位。這是以國家利益為主導的行政法的本位思想;二是個體本位。這是以當事人利益為主導的民法的本位思想;三是社會本位。這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法的本位思想。
(四)實質公平原則
公平問題是一個人類價值問題,是人類的一個恒久追求,是政治社會中所有價值體系追求的一個最高目標。一切社會規范形式,諸如政治規范、法律規范、道德規范、宗教規范等等,都將公平作為重要的價值內容和價值目標,體現在和滲透在自身的規范結構之中。作為法律的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實現這一人類社會的重要價值,歷史上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在原始社會,宗教和巫術是求得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通過樹立對君權神授的迷信而求得社會的公平,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以后,公平的實現才主要是通過法律實現的。傳統的法律公平的經典表述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進一步講就是每一個公民,他或者她在適用法律時是平等的,即大家都適用同樣的法律。
四、結束語
由于經濟法的產生較為晚近,人們認識它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對其基本原則的概括,始終未盡一致,相關研究雖已有諸多成果,但問題仍然紛繁。前面提出的基本原則的三項確立標準、各種不同見解,以及由此確立的經濟法的三項基本原則,還有待于進一步論證。本文只是試圖在一定的確立標準和確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提煉,并力圖使其更簡明,更有法律性和經濟法特色,更能在經濟法領域具有普遍意義,更能體現出各項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求有助于整個經濟法理論系統的完善。應當承認,概括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決非易事,而且隨著對經濟法認識的深化,特別是隨著對經濟法的部門法研究的深入,相關的概括也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在對經濟法理論的系統理解不變的情況下,對于原則的概括就應是相對穩定的,這對于經濟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很重要。此外,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不僅需要從理論的角度進行論證,而且還需要從具體制度的角度,以及制度實踐的角度進行驗證,這樣才可能確立較為公認的經濟法基本原則,并使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