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在其基礎現創造出來的客家文化產品具有鮮明的客家文化特征與文化內涵,但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客家文化產品必須富有創意性,其銷售也必須走網絡和科技之道。為此,本文結合贛南客家文化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客家文化 文化產品 創意 銷售 途徑
客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弘揚客家文化是對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
一、客家文化的內涵
客家文化為延續和光大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其獨具特色,令人矚目,主因是其很大程度上延續和承襲了古中原文化的傳統。諸如方言保留許多古漢語成份、習俗類同中原古風,民居布局講求次序等儒家倫理的現象。然而,客家文化的地位和影響遠不僅此,更主要的還在于其從中原文化演變而來的漫長歷程中,能夠不斷隨客家經常改變的徙居環境而調整,甚至吸收其他族群文化之所長,既傳承、光大和發展了傳統文化,又充實和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使得客家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光彩奪目。
客家文化意識既帶有濃厚的人文理想色彩,又富于求實的精神。客家以悠久而光榮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即客家精神立世,更以近現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和贊嘆,被海內外權威高度的贊譽。美國著名教授韓廷敦氏說:“客家人的歷史,很值得研究,許多有眼力的人,不說過么,他們是今日中華民族里的精華。”客家,無論遭遇千難萬險,總是那么昂揚奮發,那么堅忍不拔,客家無論走到什么地方,都能以其燦爛的客家文化、開辟出嶄新的春天。贛南這塊浸透千年客家文化的神奇之地,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發祥地,紅色文化及蘇區精神的主要發源地。加上如前所說的,客家與客家精神發祥地——客家搖籃、佛教中國化發祥地、贛派風水文化發祥地√\景文化發祥地、理學文化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國圍屋之鄉、中國根藝之鄉等,贛南客家文化確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燦爛輝煌。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隋唐后隨著客家民系的發展壯大,客家文化意識也同步凸現。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意識主要表現,其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晉道教領袖葛洪在贛南開壇布道并著成千古奇書《抱樸子》,說明贛南時己漢化。唐贛州已有蜚聲海內外的文化標志——郁孤臺;馬祖長期駐錫贛南弘法創叢林,成佛教中國化開山祖師;楊筠松南徙并定居贛南創傳贛派風水文化,而成贛派風水祖師。重教興學漸成風氣,耕讀并舉為客家基本生活模式。宋孔宗翰創建八境與蘇東坡創作八境詩使贛南成八景文化發祥地。時創建南安府學、贛州府學和9所縣學,還建有石城琴江書院、南安道源書院和贛州濂溪書院。理學開山祖周敦頤號濂溪,講學于南安道源書院和虔州玉虛觀,傳播理學使教育蓬勃發展。周敦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愛蓮說》,并勒石刻碑,至今贛州尚存濂溪書院并有濂溪路。其學生理學代表人物程顥和程頤,聲名與尊師齊并稱“周程學派”。贛南成理學發祥地。理學、心學哲思的參天大樹,庇護著客家文化的發展。重教興學以贛縣為例,宋有濂溪書院,明有陽明書院,清有愛蓮書院、先賢書院、義泉書院等。這種承傳自古代文化思想,主導于客家文化意識的“人文精神”,并沒有由于時空的變遷有所削弱,而是因客家在千百年來所經歷的民族苦難和流移轉徙的艱辛磨難,更加強化了。客家文化堪稱中華正宗傳統文化,因為源自贛南的“程朱學派”理學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后世客家人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而同時期的中原地區,由于受蒙古文化、伊斯蘭文化、滿文化等草原文化的沖擊,中華傳統文化發生變異。所以,客家文化是正宗的、沒有斷層的中華傳統文化。
三、客家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之路
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在現今的產品產業中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創意產品依靠它的新型性、趣味性、便攜性等特點,發揮產品本身利于人性化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中占有一席地位。
1、客家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價值及前景發展。
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在國外已經有很大的社會價值,為國外經濟也創造了非常可觀的利潤。在我國,能夠多見到創意產品的地方,還僅僅停留在一線城市,很難發展成規模。對于客家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雖然有很強的趣味性,特殊性,但是缺乏其實用性,因此,客家文化創意產品一直沒有大面積的占有中國市場。
對于我國創意產業而言,創意產品的發展僅僅剛剛起步,缺乏市場影響力,尤其是客家文化的創意產品。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在今天可以以更新的形式展現給大眾,讓人們真正感受到創意產品的務實性、美觀性、特殊性等傳統產品中缺乏的特點。
2、民俗文化對客家文化創意產品的影響。中國的當代藝術設計必須要有自己的特點,要有中國氣派和民族特性,這樣才能真正在世界設計界中獨樹一幟。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有著優秀的歷史文化,在客家文化創意產品中融合進我國的民俗文化,既能夠傳承民俗文化,又能夠發揚客家文化設計在我國的影響力,讓客家文化產業的路走的更寬更廣。
四、創意是客家文化產品發展原動力
文化創意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和強融合性特征,其產品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文化創意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密切結合,呈現出高知識性和智能化的特征。
文化創意處于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品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文化產品發展的原動力。在創意產品的價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含量明顯高于普通的產品和服務。客家文化產品融合科技與創意,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能夠帶動相關產品邁進,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對客家文化而言,通過科技手段展現文化創意,必將給處于生態優勢的客家族群彌補經濟后發的劣勢。創意產品不僅包括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還有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用創意激活文化元素,通過科技和智力創造生產出高附加值產品,進而形成滿足市場需求的完整產品鏈條。
客家文化產品需要把富有個性的客家文化,通過科技和創意的手段實現,并依靠資本接入和巧妙的商業模式體現出來。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要“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品快速發展”,這是客家文化產品發展的政策契機。縱觀國內外文化產品發展態勢,科技與文化融合的趨勢日益凸顯,文化、科技與創意三者相互滲透而生成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力,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更直接、更快速、更迅猛。創意己交融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成為文化產品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擎。
五、客家文化在創意產品中運用
1、設定創意產品的基礎。客家文化的發展也是民俗文化的發展,就客家文化的特點上來說,要運用于創意產品,就需要更多的了解創意產品本身需求,從商品的受眾上,來合理的提煉客家文化的精髓。對于產品受眾本身,需要的產品才是大眾所樂于接受的,因此,什么是需要,什么是必須,是設定產品的基礎,不能為設計而設計,因此,定義產品的發展,需要從受眾中來提煉更新更有創造價值的內容,然后才能進入混合文化階段。
2、客家文化的運用。在設計中,要尋找代表客家文化的特色元素,利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推行客家文化。在產品設計中,可提煉的內容與很多,例如色彩、形狀、文化精神等,讓產品不僅有文化底蘊,更能被大眾所接受,所喜愛。
六、客家文化產品的銷售途徑
作為客家六大非物質文化遺之一,客家話的衰落反映出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受到挑戰。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科技,已經深深地介入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成為了人類感官的延伸。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利用互聯網創新客家文化傳承,站在新高度推動客家文化研究,復興客家精神,發展客家文化產業。
1、以網絡為媒介,創建客家文化產品銷售平臺。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影響的傳統媒體,擁抱網絡,利用網絡媒體在輻射、影響全世界客家人的影響,利用以新媒體為核心的媒體跨界整合帶來內容資源的集約利用,利用這些外部的發展空間為客家文化產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創新客家文化產品宣傳,發展網絡媒體、自媒體、客戶端,向現代傳媒轉型、探索和發展現代傳媒產業的新探索和新嘗試,打造全媒體平臺,利用多平臺進行傳播,并不局限于傳統的銷售平臺,方便受眾,提升媒體品牌,擴大影響力。
2、應用科技手段,提升客家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在文化產業領域,國內外都己形成崇尚、倡導、鼓勵與支持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人們日益重視文化軟實力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發展客家文化產品,應充分應用利用科技的前沿成果,通過高新技術手段和科技創新,謀求以高科技的技術手段,將科技元素融入客家文化產品的銷售,將族群歷史、地域傳統、現代、未來融合進客家文化產品的特性之中,并積淀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風景,實現兩者有機交互,才能使客家文化產品產生的經濟效益呈幾何型膨脹,其社會效益也才具有化學裂變的效應。
3、推動創意,助力客家文化產品騰飛。文化產業按照工業標準從事生產、再生產、傳播和流通文化產品,提供相關服務,能夠形成產業價值鏈的最大延伸。客家文化產品是將客家文化的內容作為資源,對其進行收集、整理、創作、加工,轉換成滿足人們對精神情感、興趣愛好所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獲得高附加值商業利潤的行業集群。
總之,贛南特有的客家文化,代表了這里的人文精神,因此客家文化的發展必將讓這里的文化發揚光大,而創意產品的附著力有著強大的磁場,以它廣闊的市場前景而言,二者的結合將會成為一個新興的市場,創造出更多更利于人類的產品。
基金項目:2014年度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客家文化產品研究》(編號:YG2014034)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