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保障農村群眾健康、滿足農民醫療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責任。尤其是農村醫療保險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仍然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難題之一。本文在介紹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現狀基礎上,分析影響制度的持續發展的因素,并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醫療保障 持續性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現狀
為了解決農村的醫療保障問題,在傳統合作醫療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政府于2002年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這一文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試點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我國目前最主要、最普遍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籌集和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政府、集體、投保人個人三方共同出資,各級政府給予財政支持,設立專項基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由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及其經辦機構進行管理,按照制定的基金管理規則對全部基金進行審核、使用、管理和監督,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基金的使用和監管情況。
新農合除實現全面覆蓋之外,籌資水平不斷提高,保障能力逐步增強。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進一步提高到75%左右。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己逐步形成衛生部門監管、多種形式經辦機制,促進了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和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影響持續性的因素
首先,以大病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容易誘發逆向選擇,不利于建立穩定的籌資機制。由于重大疾病和住院醫療服務發生幾率偏小,會降低參保者的預期收益,健康人一般低估參保的重要性,而高危人群卻非常愿意參加。這種逆向選擇,即“選擇性加入”和“選擇性退出”可能威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的可持續性。
其次,在實施路徑和約束機制上,目前在新型合作醫療的管理上,更多的是針對需方的約束措施,幾乎將需方約束方法都用在參合農民身上,設立共付比例、起付線、封頂線和定額補償等,還有的采取了定額補償的方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從需方約束來控制醫療費用問題,沒有側重從對供方進行有效的約束,來解決“看病貴”等問題。從實際的實施效果來看,需方約束方法對于約束參合農民過度利用服務行為的作用不大,而且妨礙了農民本應使用的服務。加上監督能力不足和不到位,對供方有效的約束機制沒有建立,尤其是是缺乏來自需方的約束和監督。
此外,在運行機制上,治理結構的轉型帶來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強制機制缺位,而適度的強制性是一項制度能夠持續運行所需要的條件之一。
三、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立法保障持續發展
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良性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也同樣需要法律的支持與保障。一方面,憲法賦予的權利需要具體的法律規定作保障。其二,有助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制度化、穩定化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是事關全國農民基本醫療保障的大事。有必要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來明確國家、集體、農民個人在合作醫療制度中的權責利問題以及基金使用和監督問題。
(二)克服逆向選擇
以大病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容易誘發逆向選擇,不利于建立穩定的籌資機制。老、弱、病、殘者自然比較愿意參加合作醫療,因為他們未來受益的可能性更高。但是,他們收入通常較低,繳費能力有限。年輕健康者支付能力較強,但是其未來受益可能性較低,因而參加意愿較低。如果任其自由選擇的結果是健康者不愿意參加,為了使新型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維持較高的覆蓋率是必要的。要維持較高的覆蓋率,在目前制度吸引力的前提下,在自愿和強制之間,需要尋找隱性強制來化解逆向選擇,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三)重構合作機制和強制機制
作為一種社會保障制度來看,政府在這一制度中必須承擔主要的責任和更多的義務,并且這一制度的實施還須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以保證統籌人數達到一定數額以及資金籌集的及時到位。從而保證這項制度的穩定運行及長遠發展。
(四)完善約束及監管機制
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立法來增強利益相關主體的責任,保護醫療需方,供方及服務提供方的權益,避免隨意性,加強政府責任,保障制度正常運行以及管理機制和監督規范。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切實解決濫檢查、亂用藥等問題,避免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