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地方性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為例,探討了當前地方性院校中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培養實踐性人才為終極目標,重點探討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學業評價的新模式。
關鍵詞:課程改革 實踐創新 人才培養
一、地方高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
經濟學是工商管理類學科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由于其內容廣泛、學科系統龐大、復雜抽象等特點,從而給課程的學習與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更好的提高經濟學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須改進教學方法,從生活中去挖掘豐富的教學資源,并及時改革課程考試方式和評價方式,以突破教學與學習的困境。從總體上而言,可以采用課堂教學、課外閱讀專業書籍、做讀書筆記、組織專業知識競賽、辯論賽等多種方式的改革,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再以期末考試為唯一的考試成績,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重,各課程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平時成績所占課程的分值。在課改形成氛圍和制度后,可以逐漸取消期末考試制度,形成全新的學位課程授課和成績的評價方式。
二、地方高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與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脫離實際
經濟學課程的一般特點即是內容龐雜枯燥、復雜抽象、經濟假設、數學模型多,如生產成本論等微觀經濟學主要章節,和現實生活幾乎脫節,目前國內教材中也鮮有與當前社會熱點緊密結合的案例,實踐指導性較差。
(二)課時安排較少與教學內容龐雜形成矛盾
當前地方高校在應用性人才培養原則的指導下大量縮減理論教學課時,經濟學課程由于其內容豐富,涉及微觀、宏觀兩個部分,關聯多個市場和主體,無法在有限的課時內較好的講授所有理論內容,學生要接受完全部的理論已屬不易,更不用說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案例應用,這有悖于實踐創新性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待優化,學業評價模式單一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疲于理論教學,基本采用傳統的講授模式,填鴨式教學、單一式講授在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普遍缺乏參與積極性,課堂效率極其低下,加之考核模式單一,未有突出應用型人才導向性的特點,期末閉卷考試所占比重過大,試題設置中記憶性題目居多,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
三、地方院校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和學業評價模式改革的具體舉措
(一)課堂中教學方式改革,提升課堂表現占總成績的綜合比重
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為主,學生課堂參與表現占總成績比重設置在20%左右,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參與課堂討論、課后案例的搜集等,采用老師打分為主,各學習小組組長打分為輔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
1、創設有利教學情境,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知識結構加以結合,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來。
2、采用案例教學,突出經濟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方式上可以考慮采取開展案例教學,案例教學的本質就是讓學生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討論經濟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通過分析與決策,發現問題、找到對策。從而使學生主動融入到獨立思考,積極討論的教學過程中,加深對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說讓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分組去查找相關案例,并制作成PPT,放在課堂上討論展示,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學生再查找案例的同時可以了解到新的概念新的知識,講解PPT的過程也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事后老師對案例分析的點評可以起到激勵鼓勵的作用,實現一種自主學習的良性循環。
3、適當介紹經濟學的前沿內容
適當介紹有關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機制設計理論、博弈論、有限理性、不對稱信息、逆向選擇、內部人控制等,鼓勵學生關注本學科的發展狀況,培養學生自學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課外閱讀專業書籍,課堂交流
教師針對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需要,在每個重點章節后面給出學生需要閱讀的專業書籍的章節,同時要求學生下去后查找相關資料,整理成為讀后感,放到課堂上來進行分小組的交流,教師在一旁給予指導,讀后感整理成文存檔,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及教師根據讀后感共同對每位同學進行分數的評定,此部分可占平時成績的10%。
(三)課堂外組織問卷調查、專題辯論賽等提升學習興趣
經濟學課程中可以組織學生自主進行問卷調查或辯論賽來加深對知識的運用,要求學生分小組自己設計調查問卷,自己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調研(以上兩部分成績占5%,由小組組長評分),事后整理分析形成論文,(此部分成績占5%,由老師打分)老師僅起到指導作用;也可以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辯論賽,選取當前國家經濟生活中的大事從不同視角來對其進行分析,進行競賽,幫助學生形成比較全面的專業知識體系,教師通過辯論賽中的表現來對學生進行分數的評定。
(四)改善期末試卷的考題設置,盡量突出能力.『生考核
在經濟學課程當中,由于其涉及到的各種概念和相關理論非常豐富龐雜,因此仍然需要通過學期末的閉卷考試來完成對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在考卷的設計中,基礎性的概念和理論的比重可以適當減少,占30%左右,其余70%可以設計辨析、計算和案例分析等應用性題目,來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