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通過進行一系列相關實驗,提出了三大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以及一些輔助定律,系統地構成了以“嘗試—錯誤”為中心的學習理論。學習研究其中的原理對于今天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桑代克 學習定律 “嘗試—錯誤”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10-02
一 桑代克的三大學習定律
1.桑代克的準備律
準備律是指,學習現象受制于學習者的生理機制。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大量存在,比如當學生對一個問題是提前有所準備而且很充分的,那么當老師提問這個問題時,學生便樂于去回答并且被提問會很高興。
給我們的教學啟示就是:在學習當中預習是很重要的,會讓學生對知識有個大概了解,清楚地知曉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薄弱環節。預習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對于第二天的課堂學習有充分的準備,重點聽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這樣學習的效果更明顯,同時對于老師的提問學生也會更加樂于接受。
2.桑代克的練習律
練習律是指,對一種情況的任何反應,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將隨著該反應與情境聯結次數的增多,以及聯結的平均強度的增大和延續時間的延長而加強。
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適當給學習者進行練習,所謂“熟能生巧”就是練習律的一個反映。多加練習,可將所學知識加以鞏固,加深在腦海中的印象,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練習應及時,“三天不做,手生;三天不讀,口生”就是這個道理。在剛掌握一個知識點或者一項技能時,多進行練習鞏固,掌握會更扎實。比如,在剛學會開車之后,就需要在路上多進行練習,掌握多種路況,這樣才能學會學好;如果剛學會之后擱置幾年再開車就又會忘記。但是練習并不是盲目的,練習應采取分散的形式,集中練習往往容易使學習者疲勞,對學習產生厭惡,而使聯結無效。要堅決避免開夜車、搞突擊的學習方式,過度的練習是不會收到好效果的。所以當今教學中的“題海戰術”實際效果并不好,這樣會讓學生麻木,給學生過多的負擔。同時應教會學生科學地復習,并不是僅僅依靠次數多而奏效,還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3.桑代克的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在對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應中,那些對學習者來說伴有滿足的反應,或者緊跟著滿足的反應,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就會愈加牢固地與這種情境相聯結。相反,失敗降低了這種聯結的強度。這里,滿足意味著獎勵,失敗意味著懲罰①。
在教育中,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理論,來運用獎賞和懲罰措施,用獎勵,比如表揚、微笑、糖果等,一般獎勵會增強學習者的聯結。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用獎賞,少用懲罰。在學習中進行獎賞更有利于學習的成功。間隔時間的獎賞也是很有效的,這樣可以使聯結保持時間更長久更穩固。有時懲罰暫時避免了錯誤行為,但未必會產生積極的反應,它僅僅是防止錯誤的發生,甚至有時候還會導致“懷恨在心”“冤冤相報”的現象產生。
二 桑代克的輔助學習定律
1.類比反應與聯想性轉移
桑代克實驗發現,經過迷籠實驗的貓,在被放入不同的其他迷籠后,會注意新情境中與原先情境相似的成分,并利用這些相似的成分,做出適當的反應,從而提出了類比反應的理論②。
聯想性轉移是指一種情境的活動往往是協同的,它產生的結果既有它自身固有性質的因素,又有在它之前存在的其他情境或情境組成成分的因素。
這兩個原理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注意學習的遷移。“教會學生學習”“為遷移而教”是現代教學的突出特征。教學的內容應是適合于遷移的,一般來講,基本的、普遍性的、原理性的知識容易遷移。先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特點,然后了解其本質之后,引導學生解決同類問題,進而遷移到更廣的知識。除此之外,還應教給學生發生遷移的過程,并進行遷移學習訓練。如教算術應用題,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應用題做例子,必須還有較多的類似應用題存在,使學生學會解這道題后,能解決更多類似的應用題,讓學生真正懂得“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在學生進行遷移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給學生做出表率,體現自己教學的示范性。
2.心向原理
進行學習時,學習者會對學習情境中的某些因素進行自動篩選,而將某些因素過濾掉。運用到教學中,就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主動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從而給予他們合適而有效的教育,使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并愿意為之努力,不斷追求上進。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這就要求教育者創設出具有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育情境,激發他們的興趣,盡力防止學生上課分心。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在學習中發現樂趣,而不是被迫去接受,這樣的教學效果才會更加行之有效。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不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需要,不考慮學習環境,不適合學習者目的的教學,是違背科學的,注定是要失敗的。任何一種特定的心理定向或心理態度或心理傾向是由什么東西構成的。桑代克認為,所有這些,歸根結底是由聯結和準備所形成的(不論是原來就有的聯結或準備抑或后來獲得的聯結或準備),包括那些形式多樣的聯結。憑借這些聯結,滿意和討厭依附于某些心理事件上。
桑代克對于心理定向的理解是機械的,有一定局限性。他把學習僅僅認為是一種聯結,是一種外部的刺激作用,把一些在動物身上所做的實驗結論應用于人,沒有考慮動物和人類學習的本質區別。同時,他并沒有提出人本身存在的一些認知特點。同一個刺激對于不同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反應,說明在刺激與反應中間存在著一個中介因素。這個中介因素是包括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在于,人們有思維、認知的能力,自己可以對外界刺激進行辨別與理解,同時還會進行加工與重組。同時,人們又是具有感情的,對不同的刺激會有不同的動機需求和好惡區別。
三 桑代克“嘗試—錯誤”學習理論的教學啟示
1.成長的過程是一個試誤的過程
每個人成長都是由無數個嘗試的機會組成的。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少走甚至不走彎路,擔心那些彎路會使孩子的時間被浪費掉,于是告訴孩子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認為這樣就可以在成功之路上走捷徑。但很多時候,言傳往往起到的效果并不明顯,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自己去嘗試,這樣的體驗才最真實,記憶也最深刻。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孩子自己去走,哪怕走彎路甚至犯錯,因為很多路必須自己來走。
2.教師可以運用試誤理論來進行教學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去思考,自己主動去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在計算一道應用題時,先讓其思考,然后自己去發現是哪里出錯了或者哪個地方不明白。其次,老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嘗試中發現的錯誤,提供一些切實的方法與指導,同時學生自己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識的哪一環境有疑難。同時,錯誤的嘗試給學生的記憶比較深刻,在這一環節之后錯誤率會降低。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嘗試,通過暴露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錯誤,使學生自己從中進行審視、體驗和反思③。
3.試誤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今,學生在創造與創新能力上比較欠缺,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教學體制中的一些弊端。傳統的教學總是把固定的死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記住這才是對的。而學生在其中并沒有思考為什么,也沒有自己去嘗試探索這個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家長應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允許他們嘗試錯誤,在自己嘗試當中,發現一些認識錯誤時,及時給予幫助與解釋,這樣的效果會更加,更能促進孩子的成長。桑代克依據嘗試與錯誤學習觀,通過動物實驗而提出了著名的學習三定律,對今天的教學顯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總之,桑代克的學習理論對于今天的教學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教育意義,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現為:他將動物學習的一些規律完全應用在人類身上,而沒有將人類與動物學習的本質加以區分。人類具有社會性,擁有復雜的思維與想象力,能夠通過語言進行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因而人類的學習比起動物要復雜得多。桑代克的整個學習理論帶有機械主義色彩,忽視了人類的內在心理環節,沒有重視內在的學習因素;但是,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桑代克在此領域所做的成就,在教學中我們應取其精華,加從利用。
注 釋
①愛德華·桑代克.人類的學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②杜月紅.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J].大眾心理學,2004(2)
③張寧.由“試誤論”反思學校教育[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