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實習生的角度出發,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論述當前東盟語種專業實習實訓工作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同時探討相應的解決辦法,即探索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實習實訓模式,而這種新型實習實訓模式在獨立學院有著更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東盟語種 實習實訓 獨立學院 矛盾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17-04
一 問題的提出
記得我們在出國留學前的最后一個學期期末,系部組織我們同年級的東盟語種專業學生開展了一次關于語言實習和畢業實習的動員會,給我們詳細介紹了實習的組織流程、組織方案、相關規范和注意事項。按照學院相關規定,我們的實習分為出國留學期間的語言實踐和大三留學結束后在暑假開展的畢業實習,畢業實習要求在國內或國外實習的時間至少兩個月,該動員會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在出國留學的時候積極進行語言實踐,同時在留學結束時可以在國外找到實習的單位進行畢業實習,而在國外沒有找到實習單位的同學也可以回國找單位進行實習。按照學院的出國留學安排和系部的安排,我們在國外留學期間的語言實習實踐開展得非常好,然而到畢業實習時,我們就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主要就是我們的畢業實習安排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矛盾。為此,本文主要針對東盟語種專業的實習實訓安排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做一個系統的梳理,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即探討一種新型的實習實訓模式。
二 東盟語種專業實習實訓安排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
1.實習實訓時間安排與實際需求的矛盾
當前,多數高等院校的東盟語種本科專業實行的是“3+1”或者“3.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在國內學習三年或三年半,在國外學習一年或半年,學生從國外留學回來之后,各高校一般會給學生繼續開設一些提高專業技能的課程,如筆譯、口譯等。正因為有一年到半年的出國留學時間,國內在校學習的時間被縮短了,因此,很多學校要么不再另外安排畢業實習環節,要么安排很短時間的實習實訓,一般為1~2個月,極少有安排3個月以上的實習實訓時間。例如相思湖學院的東盟語種專業的畢業實習實訓一般安排在出國留學結束后的那個暑假,要求實習至少兩個月,可以在國內實習,也可以在國外實習,學生可以在出國留學期間找到相關實習單位。由于外語專業的特殊性,我們的此次實習主要以分散實習的形式進行,除了系部推薦的一些實習單位以外,我們更多的同學都是自己找到實習單位的。不過我們發現,在找實習單位的時候,很多單位都因實習時間過短、嫌管理麻煩又幫不上什么忙而委婉拒絕;有的單位則是愿意接收實習生,但不支付實習工資,僅支付午餐補助和交通補助,但礙于實習的任務,很多同學也不得不接受;有的單位則接收實習生之后,一般不給實習生安排什么實質性的工作,而只安排一些輔助性的協助工作,這樣又會使得我們的實習工作流于形式,實習生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際鍛煉。
相反,一些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企業一般都希望實習生的實習時間長一些,一般希望3個月以上,最好是半年,這樣他們就可以按照規范的實習工作崗位來進行培訓和安排工作。比如我院2012屆畢業生就有5名實習生于第八學期赴塔塔信息咨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實習3個月,該公司與學院、實習生簽訂了三方協議,按照規范的實習崗位進行管理和培訓,安排給實習生每
————————————————————————
* 2013年廣西大學生創新創業立項項目“初探小語種專業學生實習實訓與實習單位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及解決對策”的研究成果(編號:CC036),項目負責人:林霞,指導教師:莫子祺
人一個實質性的工作崗位,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工作量,當然在待遇方面也考慮周全,有實習工資和餐費住宿補助、上下班有單位專車接送等。最終,實習生心態端正,工作認真負責,表現出色,積極參加實習單位組織的各種培訓、學習和各種比賽活動,實習期結束恰好到學生領畢業證的時候,最后因1人考上研究生、1人要出國深造、1人跳槽外,2名實習生選擇留下,直接轉為正式員工,實習單位與實習生之間的實習實訓達到真正的雙贏。
由此可見,實習時間是當前高校安排實習實訓與實習單位需求之間起著關鍵性作用的矛盾,而這個矛盾的解決,高校方面應該進行協調,高校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實習實訓的需求,適當延長學生實習實訓的時間為3~6個月。
2.實習生綜合技能不夠高,實習不對口與實習效用的矛盾
由于總體上供大于求的就業現狀,實習市場也基本上是供大于求,但出于必須完成的實習任務,有的學生不得不“饑不擇食”,隨便選擇一些跟自己所學專業沒有太大關聯的實習單位,那么這種并不對口的實習實踐對于實習生來說效用就大打折扣了。而有的學生則是自己的專業技能達不到實習單位的需求。由于東盟語種專業學生基本上都是進了大學才開始學習東盟語種的,之前沒有任何的基礎,在學校學習的內容都是一些具有基礎性和廣泛性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很多實習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技能因達不到實習單位需求而在考核或面試的時候被刷下來,然后再“退而求其次”,找一些對專業要求不太高或完全沒有東盟語種專業技能要求的實習單位。實習內容不對口或跟所學專業關系不大的實習工作內容,其對實習生專業技能的鍛煉和提高作用當然就不大,實習效果當然就不明顯了。
此外,即使部分同學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但由于真正實習之前也沒有得到過針對性的培訓,因此剛剛走上這些實習崗位的實習生,其原有技能往往達不到實習單位的需求,基本都是到了實習單位才從頭學習和適應,工作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內容,這就需要企事業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和培訓,甚至連一些最基本的辦公設備和辦公軟件的使用方法都需要重新培訓,這就需要實習單位花很長的時間和很大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培訓,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實習單位的運營成本。
當然,要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更多地需要高校和實習單位雙方加強聯系與合作,共同商討行之有效的、校企雙贏的實習實訓方式才行。
3.有無實習工資與實習生心態的矛盾
對于實習生的實習工作,實習單位是否要支付工資呢?支付多少工資合適呢?出于成本的考慮,對于企業來說,給實習生的實習工資或實習補助當然越低越好,最好是不用發什么實習工資或補助。按照當前的社會需求來說,實習生的實習需求還是遠遠大于企事業單位對實習崗位的需求,加之東盟語種專業實習生的實習期短、專業技能不高等特性,當前東盟語種專業實習生的實習經常都是沒有實習工資的,一般只有一些餐費及交通住宿方面的補助。因此,很多實習生就會把自己稱為“廉價的勞動力”“白打工、打白工”,付出的勞動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實習心態當然就會有所偏差,比如不夠認真負責,時常敷衍塞責,完成了事,而不一定去追求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等。因此,實習單位是否支付實習工資與實習生的實習心態已經成為一對非常明顯的矛盾,但遺憾的是在當前供過于求的情況下,這個矛盾想要得到較好的解決,主要需要從實習單位方面入手,實習單位應該認識清楚,支付一定的實習工資,對實習生進行規范管理、培訓和指導,將可以很好地調整實習生的實習心態,可以讓實習生發揮更大的潛能。
4.實習期間交通與住宿的問題
實習期間的交通與住宿問題不僅是東盟語種專業實習生遇到的難題,也是很多其他專業實習生的難題,因為除了極少數實習生有離家或離校較近的實習便利以外,絕大部分實習生的實習單位都離學校較遠,而實習單位一般都不安排住宿。一般來說,東盟語種專業實習生的實習期相對較短,除了跨省跨市的以外,實習生一般也不會為一兩個月的實習期而就近租房住。因而,對于已經習慣“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的安逸生活的學生來說,每天早早起床并花上一兩個小時搭乘公交車或地鐵上下班著實是一件比較辛苦而難以適應的事情。例如相思湖學院外語系曾選派越語、泰語、印尼語專業的幾個同學到位于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附近的東盟秘書處官網進行實習實踐,實習工作是與東南亞國家相關的內容,也算是專業對口,但就是學院離該單位實在太遠了,乘公交車要花2個小時左右。然而實習實踐又是相對短暫的,對方沒有安排住宿,實習生也不可能為這個實習而在附近租房住,因此只能每天早早出門,中途要換一趟車,下午下班后又拖著疲憊的身心乘公交車回學校。這樣的實習生活對于一個在校大學生來說確實難以適應,以至于有同學因感覺太辛苦無法堅持而中斷實習。可見,實習期間實習生的交通與住宿著實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對于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來說也是一個難以調解的矛盾。
三 解決對策及新型實習實訓模式的設想
結合當前東盟語種專業實習實訓安排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想要很好地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需要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實習實訓模式方面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筆者認為,或許我們可以實行這樣一種新型的“雙3+1”人才培養模式和實習實訓模式,即東盟語種專業學生大一大二在國內學習,大三出國留學,大四則主要走進社會,走進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實訓,這就是“3年國內+1年國外”和“3年校內+1年校外”的“雙3+1”人才培養模式。與以往的“3+1”人才培養模式相比,這種“雙3+1”人才培養模式真正變化的是最后一學年不在校內學習,而是積極走出校門,走進企事業進行“校企合作,校企雙贏”的實習實訓。這種新型實習實訓模式甚至可以從第6學期結束后的暑假開始,以3個月為一個實習期,要求至少實習兩個實習期,其目的性和效用性都比較強,這就需要高校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和精心組織,也需要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相互協商與相互選擇。
這種新型實習實訓模式不僅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的矛盾和問題,還有著諸多的好處,包括:
1.可以實現實習需求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
國外留學結束后可以直接上崗實習,如果是在國外找實習單位的話,既保證了外語環境和外語鍛煉的連續性,又可以趁在國外留學時直接找實習單位,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如果是在國內找實習單位的話,由于以3個月為一個實習期,如果相互都比較滿意的話,還可以繼續實習甚至提前就業,正好可以解決以往“實習時間過短、無法保障工作連續性、實習單位不愿意接收”等問題,尤其適合國內企業或一些企事業單位“希望實習時間較長、保證工作穩定性”“有實習工資,但實習要求比較高”的實習崗位需求,如塔塔集團、聚龍集團、凱捷公司等。
2.可以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提高學生進行實習實訓的目的性和實效性
由于整個大四的主要任務就是實習實訓、寫畢業論文和就業,那么學生就可以擁有更多的支配時間和更大的選擇彈性,那么他們就可以沖著“賺錢”、“增長見識,提高技能”和就業的目的,去認真對待實習實訓工作,即他們將會更加重視對實習單位的謹慎選擇,更加認真負責地對待實習工作,他們甚至可以理直氣壯地在實習待遇、實習環境等方面跟實習單位“提要求”和“討價還價”,然后再考慮是否要就近租房,或是“心甘情愿”地每天早起搭乘公車去上班,這就解決了以往“趕鴨子上架”似的實習實訓模式的種種矛盾。此外,這個實習單位的3個月實習期滿了,學生還可以考慮是否繼續留下,如果這個實習單位的實習待遇、實習環境不夠好,對自己的技能鍛煉和提高不夠大,那實習生就可以“炒了這家單位”而“另謀高就”,這就基本保障了實習實訓的實效性和目的性。
3.可以將學生的實習需求與社會需求更好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讓學生在真正有需求的單位里面“真槍實戰”地參加培訓和上崗鍛煉,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這里所說的“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從大的方面講就是社會、市場所需要的,從小的方面講就是該實習單位實際工作所需要的,這也正是實習生增長見識、提高技能的需求和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例如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與塔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該公司根據自身工作的實際需求,對有意向的學生進行層層考核,選拔一些優秀學生進入該公司實習,然后該公司一般都會安排規范的管理和培訓,給學生安排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工作崗位,當然也會按照協議約定按時發放相應的實習工資,并將實習生視為正式員工一同管理,鼓勵實習生積極參加公司組織的各種培訓和比賽活動,為實習生營造一種平等、自由的工作環境和團結、友愛的工作氛圍,讓實習生感覺到受尊重、受重視,從而積極進取,不斷進步。可見,這種將學生的實習需求與實習單位工作需求緊密結合的實習實訓方式,既滿足了實習單位的工作需求,也培養了實習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和才干,取得了很好的合作效果。
4.可以將實習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
實習生可以在一個學期里面選擇單位進行實習,比如實習滿三個月之后,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根據各自的需求和意愿選擇是否繼續,最后是否要正式簽約,實習單位可以根據崗位工作的需要將表現較好的實習生留下來,實習生也可以選擇另外的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和鍛煉。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實習與就業緊密結合,并基本保障學生的就業比其他學校更早一步,即可以搶占先機。例如: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與廣東新航線跨境電子商務服務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在基本完成學校課程之后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到該公司進行為期3~5天的免費培訓,然后該公司通知需要聘用電商人才的公司來直接進行面試、聘用,面試通過之后雙方就可以簽約上崗實習,學生在實習期表現良好即可轉為正式員工。可見,這種將實習實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方式順應了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受到了實習生和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的熱烈歡迎,取得很好的實踐效果。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想要考研、考公務員等,那么這些學生也可以不用走進企業進行實習實訓,而是參加校內的各種考研考證培訓班,這就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四 “雙3+1”人才培養模式和實習實訓模式在獨立學院更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首先,獨立學院作為中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創新的產物,是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口發展所催生的新生事物,其原本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理論基本夠用,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獨立學院加大東盟語種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環節可以更好地實現其“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
其次,當前東盟語種專業學生在大四學年的課程主要是筆譯和口譯課程,而獨立學院東盟語種專業大部分教師為年輕教師,缺乏筆譯口譯理論和實踐經驗,教學經驗有待提高,且大部分東盟語種專業的口譯筆譯課程沒有正規出版的教材或者教材不夠理想,為此,以往第7學期筆譯口譯課程的上課內容和訓練內容不一定很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如果讓學生直接到企事業單位里面進行實習實訓,或許可以學到更多更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得到更多的技能訓練和提高。
再次,2014年國家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分類指導分類發展”“部分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提出“發展應用技術型高校”“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教育發展目標,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獨立學院基本上都列入了轉型發展試點學校的行列,因此在獨立學院東盟語種專業實施這種新型的“雙3+1”的人才培訓模式及新型實習實訓模式,不僅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東盟語種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順應了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
五 結論
總而言之,通過考察東盟語種專業尤其是獨立學院的實習實訓工作情況,同時反思自身經歷的實習實訓環節,我們發現當前高校東盟語種專業的實習實訓工作安排與社會的實際需求之間仍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而想要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延長實習實訓的時間。高校要與實習單位加強協商與合作,將學生的實習需求與企事業的實習崗位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規范管理、雙向選擇,即實施本文提出的“雙3+1”的人才培訓模式及新型實習實訓,而這種新型實習實訓在獨立學院東盟語種專業中有著更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參考文獻
[1]韋錦海.廣西東盟國家語種教育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2]蔡杰.高職東盟小語種實習實訓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廣西東方外語職業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11(12)
[3]秦愛玲、于曉默.東盟語種專業實習實訓教學現狀分析與研究——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J].教學觀察(上旬),2013(3)
[4]田晉源.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存在問題及化解策略[J].科技致富向導,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