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通信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日益顯現,現代農業朝著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是農業信息技術專業面向農業自動化管理能力模塊的一門核心課程,對形成“農非貫通”專業形態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對課程建設背景、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組織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也對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農業自動化控制 “農非貫通” 一體化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39-03
隨著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及通信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它們在農業中的應用日益顯現,逐步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促使現代農業朝著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上?,F代都市農業的發展處在全國領先水平,農業產出規模和水平逐年提高,農業主要生產環節實現了機械化,主要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實現了設施化和裝備化,農業產業化水平生產與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作為農林類職業院校,服務于上?,F代都市農業,為農業信息化培養高技能實用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
一 課程背景及設計思路
1.課程背景
農業信息技術專業是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個特色專業,服務上海“三農”,為上?,F代都市農業發展培養農業信息化復合型人才。農業自動化控制是農業信息技術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也是面向農業自動化管理能力模塊的一門核心課程,對構建“農非貫通”(農類學科與非農類學科的融合貫通)的專業形態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體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一體化、理論傳授與實踐操作一體化的辦學形態。課程設置為學生多元化發展、多層次培養、職前職后連接、涉農和非涉農行業貫通就業提供了一定的途徑和保障。
2.設計思路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是一門新興的多領域多學科交叉課程。一般來說,一門新課程的開發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職業教育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一個是這些內容如何結構化。一方面,高職課程建設中,課程內容選擇的基本標準是適度夠用,即理論知識夠用為度;另一方面,課程內容的組織,即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更為重要,因為知識只有在結構化的情況下才能傳遞。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開發思路是,根據企業調研,從職業技能需求出發,從“農非貫通”的專業形態角度整合優化課程內容,采用項目化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學生前期已經完成農業生產及農業相關知識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了解必要的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技術、單片機微處理器等專業基礎知識,熟悉及掌握目前普遍應用的農業自動化控制技術、控制系統及控制設備。
二 教學內容的設計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是基于知識運用的課程,其內容選擇依據農業自動化技術廣泛應用的領域而采用項目化組織方式,在課程內容的排序或結構化中,主要關注的是工作過程系統,即關注工作過程的構成要素;經過企業調研和需求分析,整合出3個知識模塊和5個技能模塊的教學項目。農業自動化控制學習任務的設計見表1。
三 教學組織模式的設計
本課程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思想,把多領域、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農類與非農類學科內容融會貫通,形成了理論傳授與實踐操作、教學案例與實際項目、課堂教學與實際生產過程一體化的教學組織模式。通過項目學習強化學生項目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仿真或真實生產情景中實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
1.教學方法的設計
本課程具有應用性與實踐性強的特點,根據農業生產環節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農業設施、農機裝備、農業智能化精準技術、畜牧業以及農產品加工貯藏技術等項目,每個項目選取典型的應用任務來組織課程內容,所以教學方法上采用項目導向教學法。具體做法是:
以農業自動化典型應用項目為主線,按工作流程環節劃分項目(項目的劃分與職業崗位能力相對應為原則),用幾個項目囊括整個課程內容,然后將與項目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融匯在項目中。每個項目按照項目分析、項目所需知識、項目所需技能、項目小結、知識與技能評價、思考題幾個方面進行編排。在所需知識、技能講解時,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將問題法、案例法、示范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1)問題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好奇心,增強了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案例教學法。通過舉例子、例子對比,即運用豐富生動的農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案例講解理論知識,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示范法。通過教師或學生的動作示范,分解步驟和操作要領,給學生提供觀察學習、模仿的機會,也可發現不規范之處,這種方法可以用于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實踐操作。
2.一體化教學的實現
課程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學習情境來反映的,因此,既要重視教學環境的建設,也要注重教學內容和過程的安排。教學環境的建設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實訓場地和設備推進標準化實驗室的建設,可以將課堂設在工作環境中,或者課堂按工作環境的要求來布局設計。這樣就可以將教師、實驗室、實訓室融合成為一體,達到教、學、做在同一場地進行,實現了教學課堂與工作環境的對接,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和環境。
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每個項目按照項目分析、項目所需知識、項目所需技能、項目小結、知識與技能評價、思考題幾個方面進行編排。將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與實際應用環境結合在一起,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安排,培養學生面向工程的思維方式。通過明確學生任務、教師講授示范引導、組織實施、檢測評價的過程,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
四 課程建設的思考
目前,控制技術理論與實際工程脫節,控制學科和各農業學科的交叉融合不成熟,控制技術不能全面地應用于農業領域。在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重視農業領域交叉融合的自動化控制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目標的實現,以“重應用”為實踐原則,建設了農業自動化控制綜合實驗實訓平臺,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通過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參與現代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使他們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從而為將來投身農業信息技術建設奠定基礎。
經過3年的課程開發,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已經基本完善,在課程建設中有了一些思考。(1)課程建設應與時俱進,不斷關注和引進世界最新農業高科技,與本課程內容融合,凸現時代發展的特征。(2)加強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課程相關教科研,以教科研促教學,“學研產”一體化,促進課程建設高品位。(3)課程建設中應加強與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合作,搭建開放和多元的校外實習、實踐平臺,使得課程的實踐項目與外部實際應用、工程、科技緊密聯系。
四 結束語
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農業自動化控制“農非貫通”一體化課程開發是對傳統學科課程的顛覆性改革,其中課程內容和結構是核心,一體化教學組織實施是關鍵,教學和實驗實訓平臺是支撐。通過農業自動化控制課程的建設和實施,培養從事農業自動化生產和管理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上?,F代都市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文敏.上?,F代農業發展現狀與措施建議[J].上海農業科技,2009(6)
[2]姜大源.世界職教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啟示[J].職業技術,2008(11)
[3]李曉紅、趙新業.高職“多學期、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3)
[4]孫志剛.“教、學、做”一體化課程的研究與設計[J].教育與職業,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