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新軍事變革對軍隊人員信息素質要求的基礎上,首先介紹了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模塊化設計思想,而后介紹了授課過程中課程組集體設計的主線式、自主式、啟發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最后給出了軍隊大學生對本課程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調查結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基礎 教學方法 主線式教學 自主學習 啟發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53-02
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深入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能力在戰斗力生成中越來越具有主導作用,信息化武器裝備成為戰斗力的關鍵物質因素,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已成為戰斗力的基本形態,提高軍隊人員尤其軍校大學畢業生的信息素質成為必然。為提升軍校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我院新開設了30學時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其目的在于介紹信息的基本概念,普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介紹信息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安全等多種基本技術,全面提高軍校大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為學員更好地運用信息化裝備、指揮保障信息化作戰打下良好的信息素質基礎。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信息技術課程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形成個性化發展,還要使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促進交流與合作、拓展視野、勇于創新,提高思考與決策水平,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明確信息社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倫理與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與責任感,為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提供必要保證。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結合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和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等進行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既不能盲目崇拜某一種流行的教學模式,又不能固守陳舊落后的教學習慣而懶于進行教學創新。本文的最后部分,著眼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操作等現實性問題,屬實踐性研究。
一 教學內容設計
按照課程標準要求,依據課程特點,課程組對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內容體系,遵從模塊化設計思想:以信息及信息技術基本概念、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為要素,內容模塊化,結構框架化,且各部分之間有機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同時注意強化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切實掌握信息技術及運用技能。
基本概念:著眼于大學生實際,從信息的定義、特征、作用等基本概念入手,以信息的流程為主線,將各種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系統講授。初步培養大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
基本技術:通過對信息獲取、傳輸、交換、存儲、加工、服務、安全等技術相關內容的講授,培養大學生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
基本技能:通過指導大學生實踐信息加解密和保密傳輸、數據加工技術演示等實驗,對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強化訓練,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個模塊的教學內容逐層深入。基本概念是整個內容體系的基奠,基本技術是知識和技能的延伸,基本技能是能力和素質的全方位鍛煉,以此培養學員獨立獲取知識、科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方法及手段設計
根據本課程及學生特點,課程組采用集體備課的方法,群策群力,發揮眾人之長,構建一個全方位、靈活多變的教學體系。其中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學方法及手段如下:
1.注重整體授課思路的主線貫穿始終的教學法
課程中涉及各種模塊化信息技術的講授,為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學習方法、學后有所得,首先教師的講課思路要清晰明了,為此所有主題均以“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學后怎樣用?用時注意什么?”五個問題為主線進行講解,并合理運用啟發式、導學式、研究式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實例貫穿其中,便于學生理解“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同時結合學員關注的相關案例引導學員理解“學后怎樣用?用時注意什么?”,從而保證知識的實用性和前瞻性。
2.注重能力培養的學生自主學習方法
本課程開設于第五學期,學生在此之前已完成計算機應用基礎、軍事通信基礎等課程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因此有些內容(如信息傳輸技術)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五個問題“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學后怎樣用?用時注意什么?”的主線式思路,自己梳理學習內容,自己走上講臺,講給教師和同學聽,然后共同討論,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全程輔助,關鍵時引導。多次實踐證明,通過此種方法,既能鍛煉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學員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
3.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啟發+案例”式教學方法
課程組在授課時,為激發學生興趣,一般從人們熟悉的海灣戰爭實例談起,細致分析戰爭中各種場景下使用的武器裝備以及武器裝備上應用的各種信息技術,各種信息技術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發揮作用的原理,并從技術角度總結其優缺點,結合實際戰爭場景,分析其適用場合。最后引導學生思考各個戰爭場景的需求有哪些,歸納總結什么樣的技術可滿足需求,現有武器裝備中應用的各種信息技術能否進一步改進等。通過逐步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遞進剖析案例的教學方式,既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課堂全程以學生為主體思考,教員適時引導講解,學生參與度強,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積極性高。
4.可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
課程組堅持“一切手段要有利于引領學員思維”的原則,合理運用板書、圖片、動畫、視頻、實物等媒介構建一個利于學員接受信息的教學環境。如在講解基本概念和術語時(如并行、串行傳輸),多采用自制動畫或圖的手段促進理解;在講授技術原理(如聲吶技術)時,則采用視頻演示和原理圖講解結合的教學手段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在分析各種技術(如紅外信息獲取技術)的優缺點時又引入各技術在戰爭中的應用實例(“成也紅光敗也紅光”)強化學生對技術的理解。同時向學生推薦各種關于新軍事變革的視頻節目,鼓勵學生課下觀看思考,實現系統加趣味等多種學習形式間的相互揚長避短,優勢互補。
三 結束語
課程組每次授課完畢,均進行問卷調查和成績評估,綜合500余份調查問卷,學生認為系統地學習信息技術基礎課程非常必要的占100%,認為提高了自身信息素質及技能的占92%,認為授課主線清晰明了的占94%,對啟發案例式教學方法的滿意度為90%,對教學手段運用的滿意度為85%,對自主學習方法的支持度為88%。總之通過本課程學習,我院大學生普遍認為,能夠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知識結構、主要特色及與相關學科的相互關系,也能切實了解各種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發展前景以及在軍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等,具備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和解決一般問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質。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過程等。教學評價要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查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并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教學設計的評價從確定教學目標時已經開始,并貫穿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教學設計要以評價反饋為途徑,檢驗計劃并不斷修改完善計劃、方案,使教學設計及其成果更趨有效。可以說,沒有評價環節,教學設計過程就會缺少一種重要的內部動力,教學設計成果也難以達到真正完美。所以,評價在教學設計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課程組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和地方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如內容多課時少、實驗實踐課少、考核形式單一等,目前正在探討對策及解決途徑,相信通過課程組的共同努力和改進完善,一定會使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取得更加滿意的授課效果。
參考文獻
[1]崔靜、李寧、齊劍鋒等.基于信息化案例教學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建設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下),2014(7)
[2]徐新艷、楊慧.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2)
[3]吳燕.關于《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