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優化數學教學過程,為學生拓展數學思維搭建平臺、創設條件,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怎樣在數學教學中,利用例題的創設和引導,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提高思維能力,從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積極性、廣闊性、靈活性、創造性和深刻性六個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思維 廣闊性 靈活性 創造性 深刻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92-02
思維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它以感知所獲得的信息為基礎,再利用已學得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推理和判斷,使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整個心理活動過程即為思維,是人類認識活動的最高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能力是可以培養和開發的,人的思維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學校教育無論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還是“學會合作”,只有教會“學會思維”才是最主要、最重要和最核心的。
愛迪生說:“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了樂趣。”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在各年級教學的始終。”學習數學離不開數學思維,可以說數學的本質特性就是思維。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逐步對其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 復習內容和新授內容要緊密聯系,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
復習內容和新授內容要緊密聯系,為新授內容做好充分和必要的知識與思路的孕伏。只有這樣,學生才具有參與教學活動的知識基礎和思維基礎,才可能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在參與中發展自己的思維。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在教學新課之前,首先要復習長方形的特征及周長的含義,在周長的含義和長方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為新授內容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使兩方面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整體認識,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整體性。
二 教學過程要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機會,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過程中,凡是能通過學生動腦、動手解決的問題,教師要盡量放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計算”一節時,通過復習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特征及周長的含義后,對于例題“一個長方形,長6厘米,寬4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的教學,我在出示例題后,先讓學生嘗試練習,看誰能試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并且比比看誰的方法多?這樣,就不僅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而且給了學生思維訓練和表現的機會,同學們躍躍欲試,個個都投入到積極主動的學習之中。
結果每個同學都最少想出了兩個方法,多的有四五種,同時還讓同學說出每種方法的道理及想法,顯示其思維過程。最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而找出最簡單的方法,這樣放手讓學生靈活了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了知識,而且發展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三 抓整體,重細節,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要求學生的思路要開闊,看問題要全面,即能抓住事物的整體、全貌,又不忽視主要細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開闊學生的思維訓練,否則學生在解題時會出現思路狹窄等現象。例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我出了這樣一道選擇題:兩根同樣長的繩子,第一根用去了2/3,第二根用去了2/3米,兩根繩子剩下的長度( )?
(1)第一根長;(2)第二根長;(3)兩根一樣長;(4)無法判斷。
開始許多學生認為選(2),原因是不管繩子2米,3米或者更長的米數,算下來都是第二根,這時我就啟發學生:你們假設的繩子都是大于1米的,有沒有其他情況呢?這時,同學們都動腦筋開始演算,很快得出結論:當繩子大于1米時,應選(2),當繩子等于1米時,應選(3),當繩子大于2/3米,小于1米時,應選(1),由于題目中繩子是不確定的,所以應選(4)。
通過這道題的討論,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使他們受到了看問題要全面的思想熏陶。
四 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多項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優秀的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是現成的知識寶殿,而是鼓勵他們去做“砌磚”的工作,教他們“建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沿著各種不同的角度、方向,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多向思維,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例如:比較5/7和7/9的大小。這道題可以訓練學生從多種角度進行思維,除了通分、化成小數比較等方法外,還可以采取如下思路:(1)作商比較:5/7÷7/9=45/49,45/49<1,所以5/7<7/9。(2)作差比較:7/9-5/7=4/63,4/63>0,所以7/9>5/7。(3)求倒數比較:5/7的倒數為7/5,7/9的倒數為9/7,因為7/5>9/7,所以5/7<7/9。(4)求與1的差比較:1-5/7=2/7,1-7/9=2/9,2/7>2/9,所以5/7<7/9。
通過這樣的訓練,能有效地幫助小學生全面掌握計算方法和技能,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思維的靈活性也相應地得到了培養。
五 練習中要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著名創新專家郎加明說:“對于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在平常的練習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認識發展的特點,啟發學生多角度全面地思考問題,這樣,既有利于鞏固發展所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例如:在練習“一天,某班統計學生到校情況,第一次統計缺席人數占出席人數的1/17,后來又來了一名學生,這時缺席人數占出席人數的1/26,全班共有學生多少人?”這一道題兩次出席人數不同,單位“1”不統一,給解題帶來了困難。我啟發學生換一個角度考慮,若把全班人數這個不變量看做單位“1”,結果學生便得出:第一次統計,缺席人數占總人數的1/(17+1)。第二次統計,缺席人數占總人數的1/(26+1)。則后來又來的一位學生占總人數的(1/18-1/27),所以,全班學生總數為:1÷(1/18-1/27)=54(人)。
六 復習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復習課的基本任務之一在于“理”與“清”。在復習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注重展示教學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領悟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達到培養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目的。例如,計算:1÷11=0.09、2÷11=0.18、3÷11=0.27、4÷11=0.36??梢愿爬ǔ觯撼龜挡蛔?,被除數擴大多少倍,商也擴到相同的倍數。因此,不用計算,就可以直接寫出下面各個除法的商:5÷11=0.45、6÷11=0.54、7÷11=0.63、8÷11=0.72、9÷11=0.81。
總之,思維是數學的靈魂。小學生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訓練與培養邏輯思維,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教師必須利用每個教學環節,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促使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同時還應注意經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解題技巧,提高學生的教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美〕尼爾·布朗.學會提問(吳禮敬譯)[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2]李冬勝.數學思維方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沈文選.數學思想領悟[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4]王向東主編.思維訓練[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5]潘慶玉.富有想象力的課堂教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集團,2009
[6]徐態春.注意發揮“思維共振”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