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山西晉南地區布鞋中的刺繡工藝有著當地極其鮮明的特點,其中主要以絲線繡和布貼拉繡、麻繩拉花為主要制作工藝。獨特的刺繡工藝被巧婦們制作成形色百態的圖案,同時被巧妙地運用在布鞋中,反映了當地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民間的智慧。
【關鍵詞】晉南布鞋 地方刺繡 麻繩拉花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案造型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116-02
在山西晉南地區的布鞋和鞋墊上可以看到色彩絢麗、千姿百態、活靈活現的刺繡圖案。這是當地民間刺繡應用在布鞋的一種地方工藝,用該工藝所繡出的布鞋即俗稱的繡花鞋。
巧合的是,民間流傳中,繡花鞋的起源就在古代山西的晉國。相傳26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位于山西的晉國仍是一個小國。公元前660年,晉獻公繼位,此后便竭力拓疆,一舉吞并了十個諸侯小國,之后便開始稱霸。為了讓全國百姓永遠記住他的功績,便下令宮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須繡石榴花、桃花、葡萄、佛手等欽定的十種花果紋樣,同時還下令全國平民女子出嫁時必須穿此“十果鞋”作為大婚禮鞋。當時繡有此類圖案的繡花女鞋為“晉國鞋”。從此,晉國的刺繡工藝便從繡花鞋延伸到繡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①。在當地,至今仍有將花果繡與鞋面和鞋墊相結合的習俗,因此“十果鞋”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從民間故事中可以推斷,該地的刺繡工藝是從布鞋開始的。
晉南地區的刺繡分絲線繡和布貼拉繡兩大類。絲線繡是用絲線將圖形繡在真絲緞面上,結婚的繡衣,龍鳳繡鞋、鞋墊,圍裙角等均用絲線繡。而布貼拉繡是極具地方特色的一種刺繡,在全國十分少見。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研究室主任靳之林教授曾稱此工藝為“漢民族地區少有的國寶級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太行山地域民間刺繡中繡工最精湛、造型最古樸、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民間刺繡。”② 2008年6月,當地的布貼拉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貼拉繡是利用裁剪衣服剩下的布頭以及零星碎片做材料,制作時先將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剪成深淺不同的色彩塊面,然后把圖形堆貼在底面上鎖邊而成。這種貼繡用料簡單,造型別致。絲線繡費工耗時,不宜做大塊面的紋樣,而布貼繡卻解決了大塊面的紋樣和色彩的問題。如堆貼一朵花,由里及表,一層一層精心配色,一瓣瓣花形正反兩面均十分清晰,且翻卷自然,一針針細密縫合,既有層次感,又有浮雕感;既結實耐用,又美觀大方。
除了運用于龍鳳繡鞋、繡花鞋墊等布鞋外,該刺繡還被應用于結婚服飾、枕套、胸飾、肚兜、針扎包、春節供桌上圍的桌裙,元宵節宮燈的燈罩和帆葦,以及母親為孩子精心繡制的童帽,和妻子為丈夫繡的錢袋、荷包、耳套等。
民間刺繡者多是農村婦女,她們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受過什么藝術訓練,但是她們熱愛生活,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她們用一雙靈巧的雙手,銀針牽彩線,描繪著內心的情感、描繪著對生活的贊美、描繪著許多富有詩意的畫面。
一 晉南地區布鞋刺繡中的圖案造型
晉南地區布鞋鞋面和鞋底因制作手法和材料的不同,圖案造型和表現效果也各有特點,鞋底以當地的手工納底拉花為主,麻線為材料,因此粗中有細、質樸淳厚、肌理感極強;鞋面則以當地的民間刺繡為主,色彩絢麗、精致細膩。筆者將從鞋面和鞋底這兩個部分歸納。
二 鞋底圖案造型
當地的布鞋鞋底以麻繩拉花工藝為主,其中鞋底圖案造型大致可分為具象類與抽象類兩大類。
1.具象類
具象類圖案多以植物題材為主,采用民間廣為流傳的梅花、石榴、牡丹、葫蘆、梅蘭竹菊、蓮花、百合、如意等,也有少數用漢字如“福”“壽”“喜”等造型進行納制,表達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具象圖形的納制多以曲線為主,利用上文中所提到的雙盤和單盤拉花工藝進行制作(見圖3)。
2.抽象類
抽象類圖形分為點狀和線狀兩類。抽象類的圖形是當地藝人基于真實的素材形態,對其進行有意識的概括化、形式化、幾何圖形化的處理,使之在原有形態上充滿了主觀的意味,將異形的花草和動物等在抽象處理后成為幾何形狀的點線面等形式。
以線條為主的抽象圖形,均以雙盤拉花和單盤拉花工藝為主。其中“萬字紋”是抽象鞋底圖形中最為多見的(見圖4),民間稱為“萬字不斷頭”,有萬福萬壽不斷頭之意。此外還有圓形、方形、三角形、扇面形、菱形紋、回字紋、云紋、雷紋、抽象的植物紋等。線條組成的抽象圖形也時常采用連續圖案,即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
以點狀為主的圖形,其圖形呈現點狀均勻分布在鞋底,也時常用菱形的方式進行均勻或局部分布。點狀圖形主要使用了兩種拉花工藝,其一為繩結拉花,點狀顆粒較大,且肌理感較強(如圖5)。其二為平針納底,呈短線條細密均勻地分布在鞋底,鞋底較平實。
三 鞋面和鞋墊圖案造型
鞋面和鞋墊均用上文所提及的當地刺繡加以繡飾,其地方特色濃郁、絲線鮮明澤潤、圖案栩栩如生。既有具體的真實,又有抽象的洗練。
其圖案題材多取花卉、瓜果、蟲魚、蜂蝶、吉祥鳥、瑞獸等自然物,用這些形象組成種種吉祥圖案,如二龍戲珠、鳳戲牡丹、龍鳳呈祥等。表現手法上重神似而不求形似。為了增強裝飾效果,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大膽采用夸張手法,突出物體的神態和內在的精神。
四 小結
本文著重從山西晉南地區布鞋中的地方刺繡進行詳細記錄和整理,并對其制作工藝和圖案造型進行剖析。通過分析,筆者發現,當地刺繡工藝有著極其鮮明的特點,其中主要以絲線繡和布貼拉繡、麻繩拉花為制作工藝,而當地的布貼拉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足以反映出該工藝的獨特性。獨特的刺繡工藝被巧婦們制作成形色百態的圖案,同時被巧妙地運用在生活的點滴中,反映了當地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民間的智慧。
注 釋
①吳欣.中國消失的服飾[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80
②安新鮮.高平民間刺繡[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1:8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駱崇騏.中國歷代鞋履研究與鑒賞[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
[3]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