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出境:
陳先賦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醫學史專家
馬烈光 著名養生學家,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前言: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科研、商家、民眾的通過努力,只有政府的監管到位,科研和理論水平不斷提高,商家誠信為本,民眾不斷提升養生保健知識,才能使健康產業健康發展,讓大家都從其中得到益處。
眾所周知,每10年就會有一些配合時代的偉大新產品出現。20世紀70年代是微波爐,80年代是錄像機,90年代是電腦和互聯網。世界頂尖經濟學家保羅·比爾茲預計,到2010年,與健康相關的產業就將為美國經濟帶來每年1萬億美元的收益,這些收益來自大眾提供令人更健康、更美麗、延緩衰老或預防疾病的產品和服務等。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尤其是老年人口,將達到2億,因此,健康產業市場潛力巨大。
前衛生部部長陳竺先生在近期的一次會議上講到:“對21世紀生命科學一日千里的發展前景,中國應該轉變觀念,大力加強生命科學研發、發展健康產業。對健康的投入不應該視為社會的消費性支出,而要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戰略性投資。健康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蘊涵無限前景,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健康產業的持續發展,使之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8%左右,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
然而,由于我國的健康產業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相關法律法規、監管措施等尚不完善,因此產生了許多養生和健康領域的亂象。老百姓如何來分辨真假?有志于健康產業的商家如何從各種亂象中突圍而出?怎樣打造真正的健康產品?科研如何與產業結合?這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去思索和關注。
養生亂象迷人眼
這幾年來,“養生熱潮”一波接一波,“養生明星”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的養生書籍占據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列,其中尤以“中醫養生”最受矚目。
隨著“張悟本事件”的迷霧散去,一批所謂的養生專家、養生療法紛紛受到質疑,進而有人對中醫也提出了疑問:中醫到底有沒有用?中醫是不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玄學?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施杞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那些打著中醫旗號的所謂專家和秘籍,不能代表真正的中醫。“養生亂象”下的一個當務之急,是要讓人們認識中醫的真相。
回顧近幾年國內民間養生,神醫、神藥、神保健、神療法等屢見不鮮,假借中醫之名推出各種養生名目,亂象頻生。從吃綠豆包治百病,到生吃茄子、泥鰍,再到去年的喝尿治病,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醫學史專家陳先賦先生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現在如果還抱著單一的養生方法,顯然是不行的。不管是養生產品還是產業,都應該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要符合地區、時間、人群的實際情況。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一定要建立綜合的養生觀,應用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養生的一些基本原理,來進行健康產品的開發,不能單純宣傳某一樣東西好。沒有包治百病的靈藥,當然也沒有包治百病的書,不可能出現一個‘大師’,寫一本書,然后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不僅是養生,包括某些疾病,也要綜合治療。比如社會上很普遍的糖尿病,之前有“專家”宣揚,糖尿病并發癥都是藥物吃出來的,勸病友不要吃藥,而通過食療的方式,治愈糖尿病。著名糖尿病專家、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理事專家胡孝榮則表示,食療只是治療糖尿病“五駕馬車”中最基本的內容。除了“均衡的營養調補”,還需要“規范的藥物治療(包括西藥和中藥)”、“科學的運動健身”、“正確的心理調整”、“適度的經絡調理”。
近年來,熒屏養生也成了養生亂象的重災區。陳先賦教授感慨說:“有時候看電視,無論是電視購物廣告還是養生節目,往往是某某養生大師現身說法,我這個藥來自于天山,來自于西藏,祖傳的秘方等等,然后再找些人,現場講述自己用了這個藥多么多么好,或者當場打進購物電話,急切地想要買某種產品。這一看就是托兒,可是很多人深信不疑,尤其是老年人。這些說法其實把中醫的最基本的理論都否定了,中醫最基本的原則是因人而異,而且這些藥或保健品動不動就要多少個療程,再搞點優惠活動,既然那么好,那怎么還要吃那么長時間,花那么多錢呢?這明顯是騙老百姓的錢。”
據統計,全國養生節目共有109檔,其中達標的僅有9檔。養生節目魚龍混雜,欺騙觀眾的手段五花八門,其中最讓觀眾深惡痛絕的便是打著養生旗號賣假藥。在節目中,號稱包治百病的“專家”和祖傳十幾代的“神醫”,名義上是講授養生偏方,其實在講述中不厭其煩地口播各品牌的醫藥或醫療器械。
去年,廣電總局開始整頓各省級衛視的養生節目,從主持人的資質規范化到廣告植入的具體細則,清理十分徹底,贏得大眾一致好評。雖然養生類節目數量會大幅度削減,但總局的本意和當年限制音樂類節目不同,嚴格來說,音樂類節目叫‘限制’,而養生節目頂多是‘整頓’,讓其更加規范化。總局其實是鼓勵多播出與民生有關、接地氣的節目。比如北京衛視的《養生堂》、CCTV10的《健康之路》都是受到總局的表揚的。
近年來,“養生專家”受捧、養生書籍風行,其中公然弄虛作假者不在少數。這種亂象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在威脅百姓健康的同時,還將毒害社會風氣。陳先賦教授認為,治理這種亂象,政府主管部門應首先負起責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和查處力度。
一些保健品通過狂轟濫炸式的廣告,大肆吸金,但這種保健品的功效卻十分模糊。最具代表性的要數“腦白金”了,前些年,只要一打開電視,腦白金的廣告無處不在。然而,除了一句“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外,人們并不能了解更多的特色和功效,但潮流已經形成,大家紛紛購買。曾有記者做過采訪調查,結果發現絕大多數顧客在購買時均不知道腦白金的有效成分和真正功能,主要憑電視里臉兒熟。當他們的家人滿懷欣喜喝下這赫赫有名的神奇之物時,哪里知道這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腦白金主要含有的是褪黑素,而且其功效和副作用仍值得進一步研究。
不好電視就好了嗎?NO。現實中的養生騙局同樣讓人防不勝防,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的各種保健品。當老人走出家門,就已被唯利是圖的商家盯上。即便坐守家中,危險也會磨刀霍霍找上門來。甚囂塵上的“養生亂象”讓老人們無處可逃。
中國目前沉迷于養生消費的老人不在少數。據《中國新聞周刊》與騰訊網的網絡調查顯示,在1928個接受調查的家庭中,有近六成老人買過保健品,而在這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消費數額在1000元至5000元之間,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消費數額達到5000元以上。
留心觀察會發現,在很多小區中,總有各色人等來舉辦各種免費體驗活動,他們大都身穿“白大褂”,只要見到有老人經過就熱情迎上。“還有人打著志愿者名義,給你免費量血壓、免費吃這個躺那個。很多老人經不住商家的熱情,總是買一堆東西回來。
陳先賦教授坦言說:“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不僅影響我們的產品,自然而然的也影響到我們的學術。很多惡劣的產品,不僅起不到養生的作用,反而“傷生”。另外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本身又沒有什么醫學或者中醫的學歷或造詣,一番包裝后,也被吹捧成了養生大師,然后大放厥詞,實在是害人不淺。”
“有的人總喜歡問這東西養不養生,那東西養不養生,其實如果真正有涵養的專家,他根本無法回答你。因為他知道影響養生的因素太多了,你問的也許只是冰山一角。養生書籍汗牛充棟,內容涵蓋方方面面,我認為要宣傳一種綜合性的養生概念,除了飲食,還有起居,環境,心理調適等,要從多方面下手,綜合養生,方能有效。”
健康產業如何做大做強
虛假的東西可以風靡一時,但總是不能長久,這些年來被揭露而倒下的各個“神醫”就是明證。那在這樣亂象之下,如何才能做出真正健康的產品?如何才能將健康做成一個經久不衰的大產業?
目前影響中國健康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低水平重復生產嚴重;二是過分依賴廣告促銷;三是產品開發力量薄弱,較少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四是難以面對國外企業的競爭;五是產業法規不完善。
針對健康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陳先賦教授提出以下意見:
第一,必須要針對性的來研究產品。商家要與真正的科研專家進行配合,研發的產品要進行反復的科學驗證。我們現在有些企業家,雖然資本雄厚,但想要進入健康產業,也要做充分的調查、研究、論證。雖然健康產業有廣闊的前途 但也不要輕舉妄動。
第二,要面對現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健康行業的企業家,要從實際出發,不要動輒就想做一個規模龐大、投資巨大的產業。應該從小做到大,從實際出發。產品的消費對象,要面向13億的中國人,面向即將到來的2億老年人,適合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多走大眾養生路線,產品面向大眾。比如哇哈哈的產品,不見得有什么特別的秘方和技術,但他恰恰適合大眾,人人都需要,跟可口可樂一樣。而且幾塊錢一瓶,大家都消費得起。產品雖然不見得多高端,但哇哈哈集團已經中國最大、效益最好、最具發展潛力的食品飲料企業,其創始人宗慶后先生甚至數次成為中國內地首富。尖端產品當然也需要,但這針對的是少數人,不能一擁而上。現在的問題是這類產品太多,比如奢侈型療養度假酒店,就嚴重產業過剩。
第三,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沒有人會喜歡千篇一律的東西,健康產品也一樣,特色很重要,比如中醫藥的特色,四川的特色,成都的特色。一個地區,要針對地方的特色,比如飲食,文化,設施,方法等等。
第四,要科學規劃,理清思路。一些企業家,盲目選擇一個項目后,得到政府的一大筆資金,最后卻發現拿到的是一個燙手山芋。這就像一個爛尾樓工程,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騎虎難下,成了一個包袱。
另外,科研單位應該將教育、科研、產業、社會服務結合起來,形成產研一條鏈發展。在這方面,江西中醫藥大學就是一個模范。現在大名鼎鼎的“江中集團”,開始就是它的一個校辦企業。現在的江中集團,已經從原來的校辦小廠發展成以兩家上市公司為運營主體的,集醫藥制造、保健食品、房地產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企業。
江中集團的產品,無論是大名鼎鼎的江中牌健胃消食片,還是現在的江中猴菇餅干,都是研發與生產相結合的成功案例。與嗎叮啉、消化酶相比,健胃消食片為“中成藥”,且成分均由衛生部批準的“藥食同源”中藥配伍,安全無毒副作用。在該藥的成分中,山楂、麥芽為消食導滯藥,太子參、山藥為健胃益氣藥,陳皮為理氣導滯藥。而健胃消食片這樣的產品,也符合我們上面提到的從小做起,做大眾產品的理念。它不貴,但多數人都用得著,它從小做起,但早已是中國OTC行業的領先企業,單是健胃消食片,零八年就突破了10億的銷售額。
猴菇餅干也一樣。猴頭菇作為食材,是美味菜肴;作為藥材,在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明確記載:“猴姑片為猴頭菇經加工制成,具有養胃和中的功效,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及慢性胃炎的治療”。將這種藥食同源的東西做成健康零食,符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它也成功了。
養生是健康產業的未來
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中醫藥極具優勢的保健服務產業能占到多少份額呢?2014年11月,由廣州中醫藥大學和中國保健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中醫藥健康服務高峰”論壇上,中國保健協會副秘書長周邦勇給出答案,“包含養生保健服務、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三大版塊的保健服務產業到2020年將達到4萬億元以上。
周邦勇認為,健康服務業包括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兩部分,即醫療與非醫療,前者為治已病,后者為治未病。以前人們關注健康更多投入的是醫療,把很多錢投入到了臨終之前的治療,通過國家對健康服務業的支持和大眾對養生保健的重視,到2020年,將基本建立覆蓋從出生到臨終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這其中,中醫藥發揮作用的空間非常大。”
周邦勇介紹說,保健服務產業包含各種以中醫藥技術為主的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包括營養膳食劑在內的保健食品,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紡織品、器械、化妝品等保健用品。據專家學者測算,這一產業在2020年能達到4萬億元以上。
長期從事中醫養生研究的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孫曉生指出,當前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是相關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二是中醫藥保健人才缺乏;三是服務網絡不健全,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四是提供的服務與群眾需求存在差距;五是新產品的研發缺乏;六是中藥保健品在宣傳上夸大其辭。“中醫藥要在健康服務業中大展身手,這些問題必須解決。”
對此,廣東省營養健康產業協會秘書長張詠認為,我國的保健食品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野蠻”發展期、2000年前后的發展停滯期,再到2003年-2009年的高速穩健發展期,逐步進入目前的規范發展期。
不僅是業內人士摩拳擦掌,一些大的IT、房地產企業也紛紛將目標轉投健康服務業。“國家是希望放寬健康服務業的市場準入,直至完全放開,但會通過設立相關標準來加強監管。即重監管,輕審批。”周邦勇認為,保健服務產業會有一次洗牌,迎來新的發展格局。
養生,其實就是未病先防。隨著預防醫學越來越受到醫學界和民眾的重視,中醫養生必然將迎來更好的發展。
養生保健“治未病”是中醫的重要分支,養生保健行業同醫療行業一樣具有專業性較強、基礎理論深厚,技巧方法獨特、外行不易把握等特點,從技術到經營管理都有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而目前養生市場的混亂局面,已經引起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高度重視,養生保健市場正在逐步規范。
著名養生學家、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導馬烈光教授認為,中醫養生將會是健康產業的未來。 “中醫養生從數千年前就開始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治未病’的思想貫穿整個中醫發展。然而,在西醫的沖擊下,人們對中醫養生與西方保健有所混淆,甚至對西方保健研究亦步亦趨。”
中國的健康產業要發展得好,必須大力挖掘、弘揚我們幾千年來積淀的養生文化、養生傳統。中醫養生之所以對健康產業極其重要,馬烈光教授認為有其下幾個原因。
一是中醫養生理念雖然古老,但仍然有其先進性。養生關注的是生命整體,不限于疾病,引領了醫學發展潮流;中醫養生內涵豐富,除了具體的方法,更多的是養生理念,授之以漁,強調“養生素養”的優先提高;在產業發展上,養生將軟(文化)產品與硬(實物)產品并重;另外中醫養生以醫為基,系統拓展性強。
二是養生特質鮮明,絕對原創。養生理論根源于傳承不絕的古老中華文明,是祖先千年的智慧結晶;以中醫理論及方法作為基礎,經過了長期的實踐;包容性強,海納各種有益生命的方法;歷代醫學家、養生家集思廣益;方法行之有效,認可度高。
三是養生寶藏巨富。養生理念涉及生活方方面面;藥膳、導引、飲食等方法取之不盡;養生體系龐大,拓展性強;養生研究蓬勃發展,日新月異;最后,是養生需求日益擴大。
不過,中國的養生保健事業雖然市場需求極大,但目前還沒有幾家規范的、能真正滿足養生保健需求的規范化養生機構。現在處處可見的各種養生館、保健館、足療店或供人消遣、或一知半解、或經營管理混亂無章,從管理層、技師層到服務層絕大多數水平不高,不能滿足人們養生保健的需求,難以長久地占領市場。消費者仍苦惱于難以找到一個真正有技術實力和科學思維、能夠對自己的養生長壽有幫助的養生場所。
可喜的是,目前養生市場的混亂局面,已經引起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高度重視,養生保健市場正在逐步規范。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科研、商家、民眾的通過努力,只有政府的監管到位,科研和理論水平不斷提高,商家誠信為本,民眾不斷提升養生保健知識,才能使健康產業健康發展,讓大家都從其中得到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