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圣人孔子的這句話,本是以飲食起居為例,提倡安貧樂道的淡泊生活,但用來形容提倡“簡易食療”的陳允斌,也再恰當不過。前幾年有句流行的網絡語——“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賈君鵬是誰,我們弄不清楚,但每個人聽到“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除了娛樂調侃,想必都會從心底升起一抹溫情吧。賈君鵬同學是沉迷于游戲,忘了回家吃飯;你也許是忙于應酬,忙于工作,忙于交際,總之,可以找出很多不回家吃飯的理由。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傷害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家庭。許是有感于此,陳允斌著作了《回家吃飯的智慧》,并暢銷多時。書中提倡“回家吃飯”的生活方式,更分享了許多家常便飯中的健康秘方。在她看來,養生就在一日三餐中,無論是在各大衛視的養生節目上,還是新書《吃法決定活法》中,允斌老師講的都是日常飲食的小訣竅,健康實用,淺顯易懂,娓娓道來的,都是生活。在這初春時節,本刊專訪了這位散發著知性美的飲食養生達人。
食物亦需分陰陽
盡管出生在中醫世家,但從小吃媽媽做的家常便飯,陳允斌并沒有意識到家里的飲食與別人家有何不同。直到長大以后離開家,才發現一些她從小認為司空見慣的吃法,別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一些她認為是常識的東西,很多人竟然從來沒聽過。陳允斌舉了個小例子:“我家里吃蔥,蔥須是從來不會扔掉的,外婆會把它做成一道‘龍須菜’:選很嫩的蔥須,用鹽腌一下,再拌上其它一些佐料,吃起來微辣爽口,用來下雞蛋,或是佐粥小菜,都很好吃。不僅開胃,而且蔥須是一個治療感冒的小方子,可以通鼻竅。”
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類似的誤區還有很多。想想看,你是不是燉蘿卜時把蘿卜皮削了扔掉?做菜放姜時,要把姜刮皮?擇菜時把根須都掐到了垃圾桶?冰糖燉雪梨時,先將梨子削皮……你肯定會回答,對啊,難道不是這樣么?還真不是這樣。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創造者,它為我們提供的每一樣食物本來都是陰陽俱足的,可惜,我們往往把它們掐頭去尾、抽筋剝皮來吃,不經意間就放大了食物的偏性。有時候,我們丟棄的甚至是食物最有價值的部分,真有點買櫝還珠的意思。”允斌老師嘆息道。
橘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實際上,橘皮對人體健康的好處遠勝于橘肉,可除了中醫把橘皮當藥材,一般人吃完橘子就把皮給扔了。很多人吃橘子還喜歡把介于皮與肉之間那些白色的筋絡剝掉,其實,那是一味對身體挺好的中藥,叫橘絡。很多朋友說,吃橘子上火,就是因為沒有連著橘絡一起吃。
其實,食物的各個部位都有陰陽之分,像食物的皮與肉是一對陰陽。它們之間有互補的作用,因此應該盡量吃完整的東西,能吃的部分都一起吃。允斌老師舉例說,比如生姜,姜皮為陰,性涼能止汗;姜肉為陽,性熱能發汗。做菜放姜的時候,不要去姜皮,這樣做出來的菜才不會過于辛熱。再如荔枝,果殼為陰,味苦性涼;果肉為陽,味甘性溫。如果吃荔枝容易上火甚至流鼻血,用荔枝殼泡水喝就可以調理。
飲食不只是吃健康,也要吃心情,如果吃得很難受,影響了心情,當然也不是養生。也許你會問:那果皮菜根等部位口感不好,如果全部要吃,豈不是難以下咽?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不是它們難吃,而是你的吃法不對。允斌老師介紹道:“食物的不同部位都有適合它的做法,不適合炒,可能適合泡,適合腌,或者適合燉。像皮和根,基本都很爽口,就可以腌制或做成泡菜。在我們家,如果買菜買了蘿卜,那晚上喝蘿卜燉排骨湯,剩下的蘿卜皮呢,把它洗凈放在泡菜壇里,做跳水泡菜。第二天早上撈起來,剛好已經熟了,可以用來做早餐的佐餐小菜,下饅頭、粥、雞蛋等,完全百搭。”
大家都知道蘿卜的營養價值很高,有“小人參”的美稱。蘿卜是下氣的,脹氣的時候,吃蘿卜很好,但蘿卜吃多了會浮腫,那怎么辦呢?允斌老師分享了一個小方法,那就是連蘿卜櫻一起吃。蘿卜櫻子分為兩種,粗梗和葉子,葉子一般用來蘸醬,這是北方人的吃法,四川人則喜歡把它腌成咸菜。那粗梗怎么吃呢?其實就是切成小顆粒,用鹽稍微腌一下,與肉末一起嗆炒,吃起來有點像酸豆角炒肉末,味道很好。
選擇食材,首先要明白,食物需分陰陽。很多人會糾結自己是陰虛還是陽虛,但連吃什么食物補陽,什么食物滋陰都不清楚。譬如現在已是春天,我們知道春季養生最重要的是生發陽氣,要養陽,那我們就要知道哪些食物才能補陽。
允斌老師介紹了一個判斷食物陰陽的方法:吃了以后讓我們的身體發熱,往外發散,想要動起來的,就是陽性。比如香菜,吃了讓人發熱,幫我們排毒,就屬陽。反之,味道清淡的,顏色清淡的,不寒不熱的……具有這些比較平和性質的食物就是弱陰性的。五谷雜糧和大部分綠色蔬菜基本都屬陰,吃后可以清熱,讓我們的身體鎮定下來,安靜下來,往內收斂。
“陽性食物為我們補充的是能量,陰性食物為我們補充的是營養。所以非常滋補的東西一定是陰性,比如海參。但人參屬陽,因為人參并沒有多少營養,而是用來調動身體的元氣。吃了能讓我們活下去的,才是陰。人參能當飯吃嗎?天天吃人參會餓死的,但天天吃海參不會餓死,因為它有蛋白質。”允斌老師解析道:“明白了這個原理,就該知道,我們不能吃得太營養,太營養則容易偏陰性而陽虛。健康美味的飲食,秘訣就是讓它陰陽平衡。你看肉很滋補,屬于陰,所以炒肉要加蔥、姜、蒜等陽性的佐料來調和。其實食物烹飪,就是一個調和陰陽之術。”
生活小改變,健康看得見
“在家吃飯叫生活,在外吃飯只能叫生存。”這是許多不能在家吃飯的人常調侃的一句話。生活在忙碌都市里的人們都能心領神會,多數情況下,在外吃飯確實就是“將就”。譬如早餐,對于大多數“時間就是生命”的上班族來說,找家早餐店隨便買點吃的,邊走邊囫圇吞棗才是常態,能夠坐下來喝碗豆漿,已經是奢侈。
但允斌老師特別強調,早餐應該在家里吃,因為你真的很難找到一家健康的早餐店。你可能會嘆口氣,“我很忙,吃早餐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自己做早餐了。”得,你就別騙觀眾了,筆者也是上班族,其實不是沒時間,而是想多賴床二十分鐘吧,我們都懂的。允斌老師推薦的方法,早餐自己做,卻不用花時間。她自己的早餐是,一鍋雜糧粥,兩個雞蛋,一碟泡菜或小菜,再加一塊紅薯。怎么做呢?先在頭天晚上把雜糧泡好,與洗凈的雞蛋一起放入電飯煲,再在第二層放上紅薯或買好的饅頭等主食,調好時間(現在的電飯煲可預約時間),等第二天起床時,粥、雞蛋、主食都同時做好了。你看,就是這么簡單,只需要一個可定時的電飯煲而已。
當然,如果你不想喝粥,不用電飯煲,那筆者再推薦一個早餐神器:煮蛋器。最好是買雙層的,頭晚將雞蛋擺好,在第二層放上個饅頭花卷之類主食,起床插上電,然后去洗漱,等你洗漱回來,早餐早已熟了。如果你再有個豆漿機,那就更加完美了。
不得不說,真是科技改變生活啊,如此小技巧,只需你稍加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健康就不再遙不可及。
午飯呢?允斌老師提示,如果不能自帶,那只能說在吃飯時注意一些細節。這不只是針對上班族的午餐,也包括大家平時在外就餐。首先是吃飯的順序,很多人往往飯后才上果盤。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上果盤,因為肉食要四五個小時才能消化,但水果幾分鐘就消化了。先消化的應該先吃,否則不宜消化的食物長時間撐在胃里,身體不易吸收到本該吸收的營養,而且食物在胃里發酵,會產生難聞的氣味。很多女人減肥,覺得肚子很難減,就是這個原因。
其次要先喝湯。注意,是喝湯,不是喝水或飲料。喝水會沖淡消化液,喝湯卻可以促進我們的胃分泌消化液。俗話說,吃飯先喝湯,苗條又健康。喝湯不僅能促進食物消化,而且能夠增加飽腹感,吃飯時就會少吃一點,長此以往,身材自然苗條。身體是很微妙的,如果我們感覺吃飽了,那多吃一口都是多。
女性朋友們看到這里要激動了,因為說到了你們最關注的減肥話題。很多女人通過節食來減肥,認為這是健康的減肥方式。但允斌老師告訴你,如果想要滿足口腹之欲,又不想長胖的話,千萬不能節食,因為節食是一定會反彈的。什么叫節食?當然是指一段時間,比如一個月或半年內我少吃一點,那這段時間你都會處于饑餓狀態,一旦時間過了,有機會再吃,或是心理防線崩潰的時候,你就會吃得更多。這是身體的本能,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有機會再吃的時候,一定會加倍補償,于是體重也會迅速反彈。
如何既當吃貨,又不長胖呢?那就是在不節食的基礎上,科學的吃。允斌老師分享說:“一天吃同樣的量,但盡量早上和中午多吃,而晚上少吃。小時候外婆就說,晚上吃飯壓床腳,意思是白吃了,而且會長胖,把床腳都給壓斷了。我早上就吃得很多,粥,主食,小菜,兩個雞蛋。早上吃得多一點,晚上就會吃得很少,甚至遇到加班或不餓的話,我通常就不吃晚餐了。早上吃得夠好,中午吃得夠飽,其實晚上吃不吃是沒有關系的。掌握住一個原則,在睡前三小時不能吃東西。如果吃了,不但會發胖,還會長眼袋。因為夜間水分排不出去,就會在眼睛下面淤堵。”
春節剛過,假期里親朋好友相聚,想必大家又大魚大肉吃了不少吧。正所謂每逢佳節胖三斤,實在是惆悵啊。不過也別自責,養生并非不近人情,允斌老師也強調,偶爾多吃點是沒關系的,譬如過年期間,一家人難得團圓,心情愉快,多吃一點,是人之常情,只要節后注意消食調節便好。春節大吃大喝,節后很多人會出現腹脹、上火、油膩、拉肚子等癥狀,這時候怎么辦呢?允斌老師支招說,可以泡一杯陳皮水當茶來喝。陳皮下氣,解油膩,化痰濕,正是節后消食的好東西。四川地區的朋友,身處盆地地形,環境潮濕,冬春之際,易感染濕氣,咽喉不舒服。這時可用陳皮配芹菜根,煮水來喝,能很好地幫助腎臟排濕毒。
仲春時節,抗病毒是第一要務
時間匆匆,冬去春又來,春節過完,二月將盡,驚蟄就在眼前。“一鼓輕雷驚蟄后,細篩微雨落梅天。”當地氣開始回暖,地表的水蒸氣大量蒸發,形成很多的云,于是“雷始鳴”。古人聽到春雷,就知道,地氣活了,要開始忙春耕農事了。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交驚蟄節氣,開始進入仲春。此時冬天蟄伏的動物和蟲子都出洞了,病毒也開始活躍起來。近幾年讓大家聞之色變的禽流感,都是在此季集中爆發。風熱感冒、發燒、咳嗽在這個時節更是很容易找上我們,特別是人群密集的辦公室和學校。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里的老人、孩子開始輕微干咳,允斌老師推薦馬上吃幾片生的白蘿卜。最好是細細地嚼碎了,慢慢地咽下去。沒有白蘿卜,也可以用青蘿卜、紅蘿卜或是心里美蘿卜,但不要用胡蘿卜。生吃蘿卜可以刺激人體產生“干擾素”,對抗呼吸道病毒很有效。記得一感覺到有干咳的癥狀要立即吃,不要耽誤。
“蘿卜上了市,醫生沒了事”。蘿卜要是吃好了,比藥還靈。但要吃對它,允斌老師講了兩個關鍵,一是前文提到過的,吃蘿卜要吃皮。有些朋友覺得蘿卜皮辣,就給它去掉了。其實,蘿卜皮的辣味就是寶。這種辣是中醫所說的辛味,蘿卜之所以能抗病毒,就是因為這個辛辣味。二是生蘿卜生津止渴,去風熱、抗病毒的效果好;熟蘿卜健脾消食,下氣、化痰、促進消化排泄的效果好。因此,在驚蟄節氣,我們不僅可以用生蘿卜來治病,還可以用熟蘿卜來防病。為了預防春季流行病,三月可常喝黃豆蘿卜湯。黃豆是補人體正氣的,可以增強體質,還能跟蘿卜一起發揮降血脂和排腸毒的功效。但感冒咳嗽時不能放黃豆,因為生病時不適宜補,而且感冒后脾胃比較虛弱春天最需要補的是糧食,多吃一碗飯,最補氣血。
春氣為生發之氣,在人體為肝氣,所以春分時也是人體肝氣最盛的時候,應舒發肝氣。肝氣是與人的情緒息息相關,當情緒壓抑的時候,肝氣就會壓抑。情緒得到疏導,肝氣就能舒發了。春天到了,花草樹木都把枝葉舒展開來,盡情沐浴陽光雨露。我們也要這樣,把面部表情放松,讓心情舒展開來,多笑一笑,盡情享受春天的美好。這是春季養肝的首要工作。
我與春天有個約會,春天是我們“寵愛”自己的季節。這個季節我們可以盡量聽從內心的愿望。想做的事情,馬上去做;喜歡的東西,盡情欣賞;想吃的美味,開心地吃。不用糾結,不要擔心發胖,只要心情是愉悅的,肝氣就能升發,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新陳代謝會加快,吃下去的東西會充分轉換成能量,使我們精神百倍。
融入生活,才是最好的養生
陳允斌老師作為知名的人氣食療養生作家,致力于推廣中華傳統的健康飲食方式,是生活食療養生的倡導者,被譽為“中國簡易食療推廣第一人”。
簡易,是她推崇的食療養生的核心理念。養生的方法其實有很多種,哪一種最好呢?跟一般人回答“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不同,允斌老師的答案是,最容易堅持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養生重在堅持,不能堅持,再好的方法也沒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堅持呢?我覺得是吃飯。其它的方法,比如運動、按摩、導引、五禽戲,抑或某某療法,都很難與生活融為一體。但吃飯不同,吃飯本身就是生活,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堅持。如果把飲食養生搞清楚了,那你一日三餐都在養生,每一口飯都在養生,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了。”
飲食中哪些食材容易堅持吃呢?答案是生活中家常的食材,家常便飯就是最好的養生,很少有人能夠堅持每天吃燕窩、海參、蟲草、鮑魚等名貴滋補品,昂貴且不說,吃這些補品就一定長壽嗎?未必。古代的皇帝吃這些補品吃得最多了,但長壽的皇帝卻是少數。昂貴,不全是因為對身體好,更是因為它的稀缺。很多人會有誤區,總覺得我吃這些補品對身體好,其實是一種心理安慰的作用。
允斌老師舉了個有趣的例子:紅薯是明代才傳入中國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唐朝有外國人挑了一擔紅薯到長安城,那皇帝也一定會覺得這東西很珍貴。說不定紅薯還會成為貢品,被當作上佳的滋補食材,因為紅薯很補氣血。再如銀耳,漢代呂后愛吃的東西,在當時和燕窩一樣名貴,現在我們天天都能吃了,大家就覺得很平常,吃得也少了。如果有一天銀耳又變得很稀缺,只能皇后才能吃了,大家又會認為這是滋補珍品。物以稀為貴,不是物以補為貴,有可能最補我們的東西,就是日常的,只是太常見了,人們就不去珍視。農村的孩子為什么長得好?他們就吃些紅薯、土豆、雜糧,但恰恰這些東西才是最養人的。
“我推崇簡易食療,提倡在日常生活中養生。有人卻把做飯這樣一件日常的事復雜化了。”允斌老師接道:“上電視節目或者講課時,很多人會追著我問,老師,八寶粥里花生要放多少克,黃豆要放多少克,算得非常精確。其實我認為沒有太多必要。飲食跟藥物有區別,它的安全性很高,所以不需要太精確。如果是開藥方,哪味藥多少克,這當然要稱量。飲食就沒有必要那么計較,除非在一些養生粥或者藥膳里面,要加入一些非飲食層面的藥物,比如我說這道菜里要加入人參、當歸,這就一定要講究多少克。但如果說要加入一兩大米,10克肉,那估計一下就行了。所以有時候飲食專家或書籍說的一些重量和比例,只是一個參考,不用那么去較真。”
簡易食療,就是盡量減少麻煩。人生如此短暫,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能為了養生而花太多時間。在生活中養生,在養生中生活,二者水乳交融,才能長期堅持去做。如果把養生單獨從生活中隔離開來,養生是養生,生活是生活,那養生必然會成為一種負擔。“我早上起來吃早餐,很自然的吃,但因為灌注了養生的理念,我吃的東西都是養生的;我晚飯后與家人一起去散步,既是生活中的休閑放松,同時也是一種養生方式,如果規定你一定要走多少步,你還得數著走,那散步就不再是生活,而成了一項任務,一種負擔……諸如此類例子,值得我們深思。”允斌老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