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先賦 中國著名醫(yī)學史專家
天麻
別名:赤箭、定風草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功效:息風止痙,平肝潛陽。
天麻在我國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記載,在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便已將其稱為赤箭。隨著歷代草本醫(yī)書的完善,對天麻的名稱、產地、形態(tài)、采集時間、加工炮制及用途便也有了更加精辟的論述,隨之而來的,便是民間對其的廣泛應用。
功能主治方法多
天麻為蘭科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塊莖,莖似箭桿,頂端有花葉,遠看如箭、有羽,固有“赤箭”之名。又因能平靜鎮(zhèn)定,養(yǎng)液以息內風,故又名“定風草”,主產四川、云南、貴州,廣布于我國南北各地。據《本草綱目》記載:天麻性味辛、溫,無毒。主治“殺鬼精物,盅毒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素問》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天麻入厥陰之陰治諸病。
此外,以天麻為主要配伍的方劑,更是能治療身體多種不適。首先其可用于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癥,因能息風止痙,為治肝風內動常用之藥。比如在用于治療治驚風抽搐之證時,不論寒癥、熱證皆可配用。如以本品配合鉤藤、羚羊角、全蝎等品而制成的鉤藤飲可治小兒急驚;以本品配合人參、白術、僵蠶等品制成的醒脾散則可治小兒慢驚。若治破傷風之痙攣抽搐,角弓反張,還可配合南星、防風、白附子等應用制成如玉真散。另外由于天麻有著平肝潛陽功效,因此還可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等證。其常與鉤藤、黃芩、牛膝等品配用制成天麻鉤藤飲,用于治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也可與半夏、白術、茯苓等同用,制成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風痰上擾的眩暈。若與川穹同用,又能治偏正頭痛,如天麻丸。此外,因天麻又能祛風濕,止痹痛,所以還可與羌活、牛膝、桑寄生等同用,用于治療風濕痹痛及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證。
身體養(yǎng)護功效多
天麻含香莢蘭醇、香莢蘭醛、維生素A 類物質、苷、結晶性中性物質、微量生物堿、黏液質等。從中醫(yī)的角度而言,天麻潤而不燥,主入肝經,長于平肝息風,凡肝風內動、頭目眩暈之癥,不論虛實,均為要藥。
鎮(zhèn)痛: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對三叉神經痛、血管神經性頭痛、腦血管病頭痛、中毒性多發(fā)性神經炎等,有明顯的鎮(zhèn)痛效果。
鎮(zhèn)靜:有的醫(yī)療單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療神經衰弱和神經衰弱綜合癥病人,有效率分別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樞興奮作用,還有加強戊巴比妥納的睡眠時間效應。
抗驚厥:天麻對面神經抽搐、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癲癇等的一定療效。還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緩解心絞痛、膽絞痛的作用。
降低血壓作用:天麻能治療高血壓。久服可平肝益氣、利腰膝、強筋骨,還可增加外周及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顯著增強記憶力的作用。天麻對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具有明顯的保護和調節(jié)作用,能增強視神經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飛行人員的腦保健食品或腦保健藥物。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療老年癡呆癥,有效率達81%。
藥食同源食療多
天麻為蘭科無根、無綠色葉子的腐生植物,可謂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與其它植物不同,它甚至連食物來源都以蜜環(huán)菌絲或菌絲的分泌物為主。《神農本草經》云:“嵩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天麻塊莖含莢蘭醇、香莢蘭醛、維生素A類、結晶性中性物質、粘液質及微量生物堿等,不但是祛風定驚、平肝息風的要藥,而且是藥膳佳肴。如治眩暈、頭痛、失眠、健忘的“天麻魚頭”和治療病后虛弱,婦女血虛,頭痛眩暈等癥的“天麻鴿子”等,其味清香宜人,具有獨特的色香風味。
天麻魚頭的制作方法是:天麻25克,川穹10克,茯苓10克,鮮鯉魚一尾,醬油、蔥、姜、水、豆粉各適量。將鯉魚去鱗、鰓和內臟,裝入盆內。將川穹、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浸泡四至六小時,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成片待用。將天麻片放入魚頭和魚腹內,置盆內,然后放入蔥、生姜,加入適量清水后上籠蒸約半小時,再揀去生姜和蔥,另用水豆粉、清湯、白糖、食鹽、味精、胡椒面、香油燒開勾芡,淋在天麻魚上即成。此道名菜魚鮮味美,是平肝熄風,定驚止痛,行氣活血的良方,對虛火頭疼,眼黑肢麻,神經衰弱、高血壓頭昏等癥具有較好療效。
而另一道天麻鴿子,雖然看上去和其它蒸菜沒有太多不同,但實際在處理鴿子肉時,去毛割掉內臟后,并不會用清水沖洗,而是應直接將天麻放入鴿子肚腹之中,用干凈的線將其拴住,在上鍋蒸一個小時左右后,連同蒸餾水一同吃掉。具有養(yǎng)血益肝,熄風止痙的作用。
特別鳴謝:赤健中藥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