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易恒根據《外交官》《日本時報》《金融雜志》、日經網、日本政策論壇、外交關系委員會網站等綜合編譯。
北京一直指責安倍個人的政治傾向要為中日關系的惡化負責。而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在這次大選中獲勝,對于中國官方而言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鑒于安倍確保了今后幾年的權力,北京將不得不作出抉擇:是為尋求更好的雙邊關系而調整自己的反應?還是堅持強硬的立場,批評安倍首相的右翼傾向?
緊張的中日關系
安倍晉三上任以后,致力于使日本擺脫戰后體制,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他先是在2014年7月的內閣會議中解禁了集體自衛權,并計劃于2015年修改美國于戰后強加給日本的和平憲法。此外,安倍政府新成立了日本國家安全委員會,廢除了多年以來的武器出口禁令,參拜靖國神社,鞏固對釣魚島在內的西南諸島嶼的防御……這些措施顯示出安倍強烈的民族主義特征。
在經濟領域,安倍積極推動日本加入由美國主導、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堅信日本需要利用這“最后的機會”維持在亞洲的經濟實力。
安倍甫一上任,就在外交方面提出了“以看得見的形式開展戰略性外交”的方針。組閣僅僅兩個月后,他就出訪華盛頓,發表了題為“日本回來了”的演講。此后,安倍出訪了東盟十國、蒙古、印度、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巴布亞新幾內亞,足跡遍布鄰近中國的幾乎所有國家。日經網認為,“這些訪問具有牽制中國和確保海上運輸線等安保上的意義”。后來,安倍又先后訪問了中東、歐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許多國家,在就任首相不足兩年的時間中出訪了近50個國家,表現出東京希望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影響力的決心。
對于自己上任后尤其是參拜靖國神社后引起的雙邊關系緊張,安倍主動釋放善意,表示他“尋求與中國的對話,這對于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極為重要”“將解釋參拜靖國神社的真實目的”。
對此,北京的回應強硬而迅速。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告訴媒體,中國已經“明確地表明了立場”,答案是(并將仍舊是)響亮的“不”。華指責安倍“在上臺以來,在對華關系上玩弄兩面派手法,接連采取損害中日關系大局、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錯誤行動。”
華春瑩表示安倍自己“親手關閉了與中國領導人對話的大門”。北京堅持,只有安倍對日本的“侵略和殖民主義歷史”拿出“真誠而深刻的懊悔”和“實際行動”,才可能重啟對話,當然,很難想象安倍采取的任何行動在中國政府看來會是足夠“真誠”和“深刻”的。
安倍高票連任,中國如何應對?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2012年上任以來采取了一系列經濟手段,希望通過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央行更激進的貨幣寬松政策和結構性改革這“三支箭”使日本蕭條的經濟復蘇,擺脫長年以來的通貨緊縮,日本的經濟數據一度向好。但好景不長,2014年4月上調消費稅后,日本的經濟數據遠遜于預期。對此,安倍推遲了進一步提高消費稅的計劃,并解散內閣,提前大選。
盡管經濟表現不佳,安倍仍不必為支持率和選票而擔憂。在12月14日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中,以安倍晉三為總裁的自民黨獲得全部475個席位中的291個,超過半數。作為自民黨執政伙伴的公明黨也獲得了35個席位。自公執政聯盟共獲得326個席位,超過總數三分之二,維持了足以壟斷眾議院委員會領導職務的“絕對穩定多數”執政地位。
當被問到對于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的看法時,中國外交部的回應措辭謹慎。發言人秦剛以標準的中國外交官措辭作為回應:“我們注意到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希望日方深刻汲取歷史教訓,走和平發展道路,為本地區的和平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在官方論述中,中國保持中立,對安倍的未來行動持觀望態度。相反,在半官方層面,中國的媒體不羞于表達對于安倍再度當選的擔憂,擔心安倍進一步的行動將使日本滑向軍國主義和無節制的民族主義。
在對安倍表示擔憂的同時,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試圖強調安倍的安全政策和日本民眾的分離。盡管自民黨不出所料地贏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新華社援引低投票率和民眾對于“無意義的”提前選舉的困惑,試圖證明日本民眾對安倍的看法遠比這次選舉所顯示的多樣。新華網的標題聲稱:“安倍選舉的勝利不反映民眾的意愿”。將安倍本人和作為整體的日本區分開來,中國的媒體可能希望開拓一個空間,在批評安倍“軍國主義”的同時不傷害整體雙邊關系的脆弱進展。
在最近的APEC峰會上,中國展示出與當前日本政府謹慎合作的意愿。在安倍與習近平的簡短會見中,意愿和謹慎兩者都體現得非常明顯。鑒于對安倍的厭惡,尤其是將其每一項政策都視為把日本帶回二戰時代軍國主義的趨向,使中國政府向前走時面臨很大的困難。隨著安倍再掌權四年,這種層次的不信任將對中日雙邊關系產生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