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淼根據《衛報》、法新社綜合編譯。
中國國家媒體說,中國將派編劇、導演、演員等主創人員下基層體驗生活,以建立“正確的文藝觀”。這就發生在習近平組織文藝工作座談會的幾周后,當時他對藝術家們表示了“低俗不是通俗”,文藝“要為社會主義服務”。
新華社報道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動員全系統文藝工作者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推動編劇、導演、演員等主創人員下基層體驗生活。指導電臺電視臺重點節目欄目建立基層聯系點,主創人員下基層全年不少于30天。
新華社表示,這“必將對文藝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文藝觀、創作更多更好精品力作產生巨大推動作用。”有學者指出此舉與毛的“整風運動”相似,只不過當時面向的是整個知識界。
毛澤東曾經提出“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最新的運動與毛澤東送知識分子下鄉的政策都是為了讓文藝工作者“形成正確的文藝觀”。現實中,中國的一些藝術家已經領先了一步,走向農村并且給鄉村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歐寧與他的藝術家朋友在碧山開始了一個為期兩年的項目,他們邀請藝術家、設計師與當地工匠一起運用古老的技術創造新的產品,關注傳統手工藝品。在2011年,他們在當地電影院組織開展了音樂表演和詩歌研討會等活動。現在,他們正在準備將另一個祠堂改造成一個博物館和村民活動場所,使用傳統的夯土技術建造的咖啡館也正在建設中。
過去十年,中國大量的勞動人口從農村涌向城市,只有老年人留在村里照顧著孫輩。曾經綿延不絕的莊稼,如今被高樓大廈和奇形怪狀的郊區新城侵占,村莊的過去卻好似幽靈般的存在,成為一些農村吸引旅游的魅力點。因為可以獲得門票銷售利潤分成或者直接出售商品獲利,留下的居民打開了自己的家,迎接旅游者。
歐寧卻有不一樣的看法,游客們如蜻蜓點水般走過農村,卻從沒有看到這里嚴酷的現實生活。
歐寧他們沒有選擇像其他村莊一樣的門票模式,希望能通過新的方式“動員村民發展自己的經濟活動水平”。雖然有學者擔心藝術家們正在做的“只是另一種形式的中產階級化”,認為歐寧他們在努力保護的“真實的農村”無意中消失得更快了。但這里大部分的村民很樂觀,一個67歲的農民表示:“我支持任何使我們的歷史建筑重新投入使用的項目,而且它們吸引人們到村里來,這兒已被忽視太久了。”
有學者表示:“在某種意義上,只要不挑戰政府、保持安靜,賺錢還是安全的”。不過,為了“形成正確的文藝觀”組織文藝工作者下鄉,誰也無法預料這樣的行動后續將有怎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