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過后,福島的陰霾尚未完全淡去,德國、美國、中國陸續宣布重啟核電計劃,對核電站表現得難以取舍,要說再見并不容易。
翻開教科書,濃墨重彩的一筆紀錄了1994年2月1日,中國內地首座大型商業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的經過,也從此讓中國“核電搖籃”在市場經濟的管理模式下,代表深圳特區向世界傳遞出第一個成功的信號。
到2012年底,又有7座商業核電站投入運行,10座正在建設中,5座已完成基礎建設等待批復,實際運行機組21臺。
核電站的諸多好處不說,僅解決能源枯竭一項,核能就盡占優勢。
中國核規劃
李鵬同志在《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中寫道:“核能是一種清潔和安全可靠的能源。……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具體方針是:大力發展水電和火電,適當發展核電和燃氣電,努力開辟各種新能源。”
在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之前,中國擬建核反應堆已占世界總規模的40%,中國的核電發展雄心,迄今是全球鈾市場的一大驅動因素,被視為關鍵的未來需求來源。
但迫于事故之后,全球核電站安全使用的隱患之爭,中國國務院只能宣布“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一晃,三年已過,隨著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與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合并重組事宜的推進,各種有關核電新建項目審批開啟的消息不斷傳出。雖然“沿海核電”項目屢次在國家級重點工作會議中被提及,釋放出中國重啟核電項目或已進入倒計時階段的信號,但直到2014年12月4日,國家發改委才在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中國將沿海核電工程列入國家重點推進的重大工程建設包中”。
根據《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指出的,未來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已經明確將“在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我國核電經過30年發展,不僅經歷了技術的三代更迭,更逐步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去。
2014年6、7月,李克強接連出訪英國和阿根廷,均與當地企業簽訂了關于投資核電的協議聲明。隨后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集團”)與加拿大坎杜能源公司簽署組件合資公司的框架協議;11月,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核技術公司”)與美國西屋公司、土耳其國有發電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世界核電格局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而在中國國內,中核集團、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集團”)和國核技術公司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對內有利于形成積極競爭的格局,對外有利于提升整體實力,三強爭霸未必三分天下。
開放民資入場
2014年11月2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指出:“在確保具備核電控股資質主體承擔核安全責任的前提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核電項目投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核電設備研制和核電服務領域。具體包括核級密封件、電纜、閥門等設備領域,射線檢測等服務領域。”
中國雖然進入核電大國行列,但核電在中國能源中的比重遠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核電在電能中占比僅2%左右,這也是中國核電發展繼續引入社會資本的根本動因之一。
與僅僅依靠國有資本相比,吸引民營資本“可以有效帶動國內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在新聞發布會上解釋了中央和國務院對核電發展的幾點新要求。
中國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達到20%,核電將要在非化石能源發展中貢獻較大的力量。“現在每年我國國內的核電設備制造能力在8臺套左右,企業和社會都有大量的投入,發展核電項目對于提升我國高端制造業的水平,帶動和引領相應的產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電站建設要向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開放,只要符合國家的核安全管理要求,都可以進來;核電發展是整個核工業體系的龍頭,會帶動上下游相關裝備制造業等發展,包括核服務、融資、保險等,這些領域國家也會制定相應措施,促進產權多樣化。”
劉寶華說,當前中國核電發展面臨一些新的挑戰:核電技術由二代向三代過渡過程中,還有一些關鍵技術設備沒有完全過關。核電發展保障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法律保障體系。此外,加強與公眾溝通重要性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