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萬病之源,水是萬藥之祖。水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但在中國,水資源面臨的局勢越來越嚴峻。
很多村莊因為水污染而成為遠近聞名的“癌癥村”,中國很多地域中淡水野生魚在不斷減少,甚至因為化學品的意外泄漏造成了中俄的外交危機……“水資源問題屢屢引發的健康、生態及政治危機,已成為阻礙中國發展的嚴重挑戰”,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根據中國的水問題曾發表調研報告稱。
那么,中國政府真的沒有作為嗎?顯然并非如此。無論是國家級戰略還是各部門法規,中國政府制定了很多水資源政策,但因為部門之爭、“經濟先行”等客觀問題的使然,這些政策實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同時因為信息不對稱,在媒體報道之外,在官方公布的數據之外,對于中國現下的水資源情況,公眾缺乏真正的認知,這在客觀上也不利于中國水問題的解決。
無為的中國水政策?
沒有人懷疑,中國是世界上水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也沒有人懷疑“水資源匱乏與水污染”是中國水資源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水資源匱乏自然不用多說,盡管世界上眾多河流都發源于中國,但因為地理環境原因,可利用的并不多。水資源污染則是現代化進程的產物。
其實,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相比于食品安全、空氣質量等與民眾密切相關的安全問題,中國政府在水政策上投入的力度是很大的。
為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中國政府采取了兩種政策:第一,對水資源進行再調配。其代表政策就是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第二,限制水使用量。
其中,南水北調更是國家戰略性工程。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正式通水,12月27日,北京市民開始喝上長江水。南水北調工程的背后是高昂的成本以及百萬人的背井離鄉,至于因此引發的生態上的改變也在該工程實施以來備受爭議。
在與水資源相關的政策法規上,中國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政策以嚴格控制水用量與提高用水效率。
2002年中國頒布《水法》規定實行嚴格的用水許可制度;2010年推出“三條紅線”政策規定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項制度”;2012年初,國務院又宣布將全國年用水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2030年灌溉用水效率不低于60%。
中國在水資源保護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在實踐中卻因為地區差異、行政部門沖突等沒有得到貫徹實施。
對于飽受公眾批評的水資源污染問題,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加強監督力度與執法機制。除了增加監管機構,在法規上,2008年中國出臺《水污染防治法》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懲罰力度。“三條紅線”的政策還規定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必須達到95%。
但在“經濟先行”的常態下,各地方政府官員往往依經濟發展來對環保部門施壓,在中國整體出現環境保護部完全無法控制地方環保部門的情況。
公眾認知下的差異
現實實施情況不理想與官方特有的信息不公開,客觀上導致公眾在水資源認知上存在誤解。
2014年賽萊默在首次針對中國水狀況展開調查的結果中就顯示,幾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都認為工業廢水造成的污染是中國最嚴重的水問題。然而事實情況卻恰好相反。
根據2010年2月中國環保部、國家統計局、農業部聯合公布的第一次中國污染普查公報顯示,農業排放的廢水占全國廢水中化學需氧量的43.7%,總氮、總磷的57.2%和67.4%。“地表水污染主要來自于農業面源污染。”中國環保部一位政府官員如是總結。
在水問題上,公眾、政府以及媒體的認知差異并非個例。
比如,在城市污水處理上,也許公眾已經認識到水污染的嚴重性,大部分人都直觀地認為城市的污水處理并不容樂觀。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根據發改委的數據,2013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了86%——但根據賽萊默的調查,只有10%的城市消費者和12%的公眾了解這一情況。
在中國,自來水服務商多面向政府,但實際其服務對象應該是公眾。這就導致無論政府作出多大的改善水資源狀況的行為都得不到公眾的認可與回應;同時公眾在如何有效參與到保護水資源上也會顯得知識不足。
所以,無論是媒體報道抑或數據調查都會顯示出官方數據與民眾呼聲的嚴重不一致,這其實是水資源的責任感缺失導致其真正問題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