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知名音樂雜志《公告牌》主辦的2014年BBMA(Billboard Music Award公告牌音樂獎)上,幕布在扮演為SWAT特種兵的舞蹈演員身后徐徐拉開,跨坐在金色王座上的是邁克爾·杰克遜。
一曲生前未發布的《Slave to the Rhythm》是他當天奉上的演出。急促、激動、氣息聲十足,熟悉的“月球漫步”,原地旋轉,都是歡呼聲起的理由。但無疑,“活生生”的表演才是讓人激動落淚的原因:人人都看到了,那不是屏幕上冰冷的影像,那是邁克爾·杰克遜無比真實地站在臺上。
自2009年以來,有關天王并未離去的謠言從未停止。而這一次,他真的“復活”了。
光波的游戲
盡管在那段視頻下并不乏“粉絲”感性的言說,比如,“這感覺真好,就像他只是累了煩了想去歇一歇,心情好了就回到舞臺和粉絲們唱唱歌跳跳舞”,但這也很難打動“死理性科技宅”的小伙伴,他們只會淡淡地來上一句:“哦,技術不錯。”
所謂的技術,就是全息影像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你能在不戴任何特殊眼鏡的情況下,看到一個物體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出現在眼前。但這并非簡單的裸眼3D,裸眼3D利用人兩眼視差的特性營造一種視覺上的錯覺,實際上是平面的;全息影像則利用了光的干涉和衍射,再現的像是三維立體的。
立體再現的前提是立體記錄,即首先要拍攝出一個全息圖。“全息”意味著,在這張圖中,不僅如一般攝影會記錄被攝物的反光信息,還會記錄被攝物包含位置信息在內的全部光學信息。
這是因為全息攝影以激光為照明光源,并且將光源激光分為兩束,一束作為參考光,直接射向攝影機的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了干涉。這類似繪畫中的靜物素描手法,要表現立體感,在畫出靜物的樣子(表面光強度信息)的同時,還要畫出明暗陰影(反射光信息)。不過,在那場“復活”演出里,代替實際拍攝的是三維數字影像,畢竟,誰也無法讓斯人重回人間,何況來一場錄制。
當影像需要重現時,只需以波長和角度與參考光完全一樣的光源照射在經過沖洗的底片上,利用衍射原理再現被攝物的光波信息,影像就會以三維立體的形式出現在之前相對于底片的位置上。當觀眾移動眼睛,從不同角度觀察全息影像,也會像觀察原物一樣,可以看到它不同側面的形象。
投影儀是目前重現全息影像時最常用的光源“發射器”,一來可以保證相對穩定的光源亮度,二來投影儀具有放大影像的作用,對展示而言是很實用的功能。這也是“全息投影”一詞出現的原因。但近年也有人嘗試以LED屏替代投影,比如時尚真人秀《女神的新衣》就借助此打造了一場炫酷開場秀。據官方技術貼解釋,LED亮度優于投影,成像的清晰度與對比度更高,成像質感也更優。
科幻闖入人間?
面對如此高科技,難免就會把它與科幻電影中時不時出現的“男主在空中滑動、點擊操作板影像”的橋段聯系在一起,但“死理性科技宅”小伙伴又要來潑冷水了:“所有成像都需要介質,直接以空氣為介質的成像技術連影子都沒有呢!”
確實,當下所能見到的全息影像,實際上都需借助幾乎透明的全息膜的幫助。繼續以一場演出為例。周杰倫演唱會上與全息鄧麗君深情對唱,是因為事先已經架設了一張與地面呈45度夾角的全息膜,演出開始,投影機投射出的鄧麗君三維數字影像經過折射到全息膜上,鄧麗君于是就凌空出現了。為何是45度,技術人員表示:“45度反射的全息膜,會把光損降到很低,成像效果真假難辨。在特殊的結構設計基礎上,膜完全看不見,投影機完全隱蔽,解決了直投或背投光線刺眼的傳統全息弊端。”
在一些大型全息舞臺劇中,人們可以看到全息表演與真人表演同時出現,魔幻效果十足,這也要歸功于全息膜的透明,能讓觀眾透過膜看見背后的景物。再配合實時傳輸技術,“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便奇跡般“隔空穿越”到“楠塔基特項目”活動現場,接受了訪談,并以“全息擊掌”結束。
如果你還對“空中操作”有執念,所謂的“單面全息互動”也能給你小小滿足:一塊超白玻,一張全息膜,一臺投影機,外加紅外觸控設備,再輔以精心制作的互動內容,電影里的感覺頓時出現了。
最新的“傳聞”中,全息技術已經與介入性X射線、心臟超聲技術合作,使醫生能在微創心臟手術中觀看“漂浮在空中”的患者心臟影像,并且可交互操作以觀察手術可能出現的問題。再把這項高新技術放到B超室,懷孕的媽媽們就能在“空中”看到立體的腹中寶寶。
全息給了人們與“幻象”共存的機會。十幾年前,科幻劇集《星際迷航:下一代》的創作者打造出一個“全息甲板”,可以運用燈光把房間變成沉浸式互動場景,主角之一因為現實苦悶而無可救藥地迷戀上了它,謂之“虛擬現實成癮癥”。而當年的科幻,也許就要隨著全息技術的不斷演進,成為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