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閱兵之后的北京,碧空如洗竟成一種“新常態”,讓人忍不住呼朋引伴,恨不能把所有閑暇,都融進這一派秋色里。
因其美好,亦因其短暫。
恰在同時,“秋天”(Autumn)一詞也頻現全球主流財經媒體,語意中卻鮮少豐收的歡愉,更像是關于全球經濟的讖語。不是嗎?“全球經濟之秋”——分明是在提醒人們“寒冬”不久即將來臨。
誠然,即便拋開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各大經濟體目前的狀況也難如人意。人們不曾想到,2008年的次貸危機之后,一場像樣的復蘇竟需要如此漫長的等待。
那場金融衍生品引發的危機之后,德國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對象。在2009年GDP同比下降4.7%,出口驟減17.9%之后,該國在2010年就實現了經濟增長3.6%的復蘇奇跡,迅速擺脫了衰退印象,重新步入高速增長軌道。究其原因,相對審慎的監管以及長期以來對實體經濟的重視發揮了關鍵作用。
2013年4月,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了“工業4.0”戰略,開啟了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本質是視角的轉變,讓制造過程和價值向使用端延伸,過去是比誰能造出更好的產品,而現在比的是誰能給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利用數據分析產生的智能信息去創造新的知識和價值,是工業4.0的最終目標。
本期雜志以“工業4.0:制造業的新淘金時代”作為核心話題,意在拋卻金融市場上的紛擾,固本清源,用有價值的觀點,助力亞洲特別是中國制造業企業謀局長遠。
作為“工業4.0”的重要參與者之一,ASM裝配系統高管君特·辛德勒(Günter Schindler)撰文講述了電子制造業如何邁向“智能工廠”。他表示,自己總是喜歡把“網絡–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比如智能工廠,比作人體。大數據、計劃、流程、學習和決策相當于大腦;實時控制相當于神經反射;網絡連接和數據傳輸途徑則相當于神經;馬達和操作部件相當于肌肉;傳感器相當于眼睛和耳朵;底層架構就相當于骨骼。
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杰、博士生劉宗長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競爭力將來自于對使用數據的挖掘利用,因為中國不僅僅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國,更是第一使用大國,無論是制造設備還是終端消費品,中國都擁有最龐大的使用數據。
本期,我們特別籌劃了“中歐合作專題”欄目,邀請瑞銀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江時學以及歐洲青年創新論壇創始人庫瑪德夫·查特吉(Kumardev Chatterjee)為上述專題欄目撰稿,從全球治理、金融、合作與創新等不同角度,闡述了各自的觀點。
這里的關鍵詞無疑是“共生”與“繁榮”。顯然,這兩個稟賦出眾、傳統悠久的大型經濟體能否有效化解目前面臨的挑戰,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全球經濟的未來。我們尤其期待,將于11月8日-10日在倫敦舉行“博鰲亞洲論壇金融合作會議”對未來釋放更多有價值的觀點與信號。
其他欄目方面,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Tyler Cowen)首次為本刊撰文,闡述自己心目中中國還有哪些“低垂的果實”(low hanging fruits)。他認為,備選方案包括完善法律體系,提升決策質量,增進信任以及優化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