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鐵路在修建時,曾被當時的西方記者稱為僅次于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工程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法國人競得修筑權,并投入巨資,克服重重阻力。在中國偏遠的西南地區修建鐵路的目的非常明確—正如礦務工程師勒克萊爾在報告中提到:“應該看到云南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藏……看到這些富有魅力的遠景,應該很好地認識到這465公里的龐大勘測工作的意義。”“鐵道,看來并不是真的從一處荒蕪的不毛之地穿過,云南境內也并非是一個沒有礦藏的地區。”

河口站—兩岸的風景
作為滇越鐵路的起始站,河口站規模不大,只剩三四組米軌,已難以想象昔日的繁忙。一些到站的貨車正在卸貨,多是大塊的地板磚,圖案仿木紋,紅黃色,據說越南人喜歡這種東西,在中國內地倒不多見。這些地板磚不多時,就被運載到了街上越南小販的三輪車上、小型的工具車上,他們等待著從公路橋上通關。中越鐵路橋和中越公路橋同在南溪河上,相隔也就百米的樣子,顯然公路橋要繁忙得多,一天中都有陸陸續續的人與貨物通過。
在河口,有專門的越南街,其實就是兩處大型的市場,里邊都是越南人的固定攤位。日用百貨,琳瑯滿目。我們很想遇到西方游客,甚至來懷舊的法國人,但一直未遇到。河口人似乎沉溺于過日子的慵懶里,海關對于他們只是一種心理優勢,而河口,卻更像是對岸越南人淘金的天堂。
屏邊—火車經過人字橋
從蒙自往屏邊走。一路上,車都在大山里轉圈,公路下邊,就是云海,轉過點點山峰,就來到了屏邊縣。滇越鐵路在屏邊段,基本上是沒有直線的,過山要打隧道,過河要建橋梁,在短短的67公里內就建有78個隧道,47座橋梁。這里的五家寨鐵路橋,以“人字橋”著稱于世,是現存最完整的也是仍在使用著的一座原裝鋼架橋。長64.15米,寬4.2米,重170噸,當年是在法國做好后,再漂洋過海運到云南屏邊。整座橋由兩萬多組鉚釘構建而成,最大的構件不超過2.5米。 1908年,一個叫波爾羅丁的法國設計工程師受剪子形狀的啟發,設計了這座人字橋。人字橋橋頭分別銜接在兩邊懸崖的隧道口,隧道又在山體中轉彎,施工異常艱難。在為期一年零八個月的施工中,800多中國勞工長眠于此。
蒙自—碧色寨老車站
碧色寨位于蒙自城外12公里處的一面山坡上。自從20世紀初滇越鐵路開通后,這個小小的村子就膨脹并繁榮起來,民國政府遂把它建成鎮一級的地方。在滇越鐵路輝煌時期,碧色寨是中國境內兩個特等站之一,另一個是河口站。另外,它還是寸軌和米軌的換裝站。現在,客運停止后,碧色寨車站更是輕閑得讓人打瞌睡,連貨運站的資格也沒有了,只起個接發站的作用。原碧色寨的退休老職工楊國柱陪同我們,在碧色寨轉了一大圈。除了滇越鐵路和個碧石鐵路兩個車站,老建筑還有普瀘士洋行、員工食堂、牛舍、蒙自海關碧色寨分關、郵局電報局、個碧石鐵路材料總廠、云錫轉運站,以及馬站。碧色寨保留的老建筑仍然是整個滇越鐵路上最多的,它們以無法被抄襲的陳舊感證明著一段特殊的歷史。其實所有沿線的車站都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法國東南部建筑的風格:紅瓦黃墻的站房、深長低首的房檐、木質百葉窗、花地磚,以及三面鐘、圓桶形水塔、鶴立式水龍頭等。
開遠—沿著鋼軌看花橋
開遠是“滇越鐵路”沿線的重要城市,是云南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面對一段飽含歷史文化的鐵路遺產,開遠政府的動作速度很快。在開遠的一個晚上,我們有幸拜訪了黃慶先生,滇越鐵路私人博物館的主人。從影像書籍到各種實物,可說應有盡有。也許因為是個人收藏,無拘無束,大凡看到的,就盡全力收藏,所以能夠照顧到各種細節。他從1984年收藏第一部電話機到現在,作為一個仍在職的老鐵路工作者,對這段特殊的鐵路已有別人無法超越的情感。早晨6點半,我們就出發,為的是趕到昆明北站坐去王家營的米軌火車,也做一次不怕死的乘客,那句流傳在滇越鐵路上的老話是這么說的:“蛇行的鐵路,爬行的火車,不怕死的乘客,英雄的司機。”
開遠境內保存有幾處鋼架花橋,我們先去看了木花果村附近的花橋。車只能在半路停下來,我們踩著枕木走。太陽當頭照,鋼軌閃著冷光,如一條無限長的巨蟒左突右曲不停地擺動著向前。我戴了斗笠,像個越南人,行色匆匆。花橋,是一半封閉式的鋼鐵大橋,一個兩頭開口的長方體鐵籠,兩面是大的菱形格,火車從中間穿過。枕木與枕木間有縫隙,能看到橋下流淌的南盤江水。河邊有幾個釣魚的人。我們就在正午的陽光下“守株待火車”。還好,一個小時后,13點07分,一列下行的火車徐徐開來,慢得真想推它一把。
個碧石鐵路—寸軌的誕生
提到滇越鐵路,不能不說到另一條鐵路,也可以說是它的支線,但這條支線卻與它的主線有著根本不同的血液和特質。在法國人的米軌火車深入云南后,中國人不屈服于外來勢力,決心“師夷長技以制夷”,維護中國的主權和路權,并利用滇越鐵路開通后帶來的巨大機遇。不久,為便于個舊大錫運往香港和當時的國際五金交易中心倫敦銷售,滇南邊陲的一些民族資本家和錫礦老板們用集資入股的方式,決定修筑一條中國人自己完全所有的鐵路,即后來的個碧石鐵路。
這條鐵路創下幾個全國第一:是我國第一條民營商辦鐵路;全國最小的鐵路,軌距僅600毫米,使用的是最小的火車;全國建筑時間最長的鐵路,1915年到1936年,全長177公里,歷時21年之久;全國最慢的火車,設計時速25公里,上坡時速僅10公里。云南十八怪之一怪就有“火車沒有汽車跑得快”。
寸軌始自個舊,1921年11月修到滇越鐵路碧色寨車站近旁,貨物和人員再通過幾百米的距離,即可搭上米軌火車。這幾百米雖短,但代表了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的距離。當初論證軌矩時,力排米軌,而是史無前例地將軌矩定為600毫米(時稱寸軌),以防法國人的火車開進來威脅到個舊礦業銷售運輸的自主權。這是中國人在國貧民弱時期所表現出的骨氣,而不能簡單歸結為狹隘。之后又于1936年10月修通了雞街至建水、石屏的鐵路,全稱個碧臨屏鐵路,簡稱個碧石鐵路。1970年,鐵道部對雞街至石屏的寸軌鐵路進行擴軌改造,當年便改擴為米軌,與滇越鐵路接軌。而雞街至個舊段因先天不足,未能改造,于1990年停運,寸軌“小火車”就此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回顧百年來蜿蜒在這崇山峻嶺間的滄桑,感受腳下有著111年服役史的米軌,這條在上世紀有著巨大影響的鐵路,忠實記錄下了這片紅土地的榮辱興衰。所有到訪者都會陷入沉思,在凝固時光的鐵軌中憧憬滇越鐵路的未來。如今,作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這條充滿傳奇的百年鐵路必將再次煥發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