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除聯合國(UN)以外,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最大作用的非二十國集團(G20)莫屬。2016年,中國將成為G20的輪值主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將大幅提升。
歐盟在G20中享有5個席位,即歐盟、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此外,西班牙還常常是G20峰會的“旁聽者”。無怪乎有人批評歐洲國家在G20中的代表性過大(over-represented)。且不論這一批評是否中聽,毋庸置疑的是,歐盟在G20中的影響力不容低估。因此,中國與歐盟在G20中加強合作理所當然。
中國和歐盟在G20內加強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當今世界,全球問題層出不窮,數不勝數。全球問題是跨國界的,為了應對和解決全球問題,必須依靠多個國家、乃至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參與和合作。
G20不能解決所有全球問題,但能夠應對一部分全球問題,尤其是世界經濟領域中的問題。盡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已得到解決,G20在未來還能發揮作用。中國與歐盟在G20內加強合作的必要性顯而易見。
首先,中國與歐盟都是各種全球問題的受害者。例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與歐盟的經濟蒙受巨大打擊,一些“后遺癥”迄今為止尚未徹底消失。又如,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弊端使中國與歐盟無法在國際經濟領域發揮主導作用。否則,該領域中的一些問題或許早就迎刃而解。再如,美元的霸權地位尚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民幣和歐元的地位受到不小的影響。
其次,中國與歐盟都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法國和英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是七國集團(G7)的成員。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或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多個歐盟成員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歐盟的大多數成員國都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成員。這意味著,中國與歐盟有義務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中國和歐盟都表達了在G20 中開展合作的政治愿望。例如,2012年11月中國與歐盟共同制定的《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提出,“中歐將致力于建立基于規則的、更加有效、透明、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強調多邊主義和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重視二十國集團等多邊組織和平臺的作用。歐盟期望中國主辦隨后的二十國集團峰會……加強在多邊層面,特別是二十國集團和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經濟治理問題上的協調。”由此可見,中歐在G20內的合作已經、并將繼續成為未來中歐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歐的全球治理合作也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尤為突出的就是雙方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大不相同。這使雙方對全球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全球治理的理念也有難以回避的差異。例如,歐盟主張人權高于一切(至少在大多數國際問題上持此立場),而中國則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并強調尊重國家主權。又如,歐盟較為看重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在許多問題上與美國“一唱一和”,而中國的主張則較多從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出發,反對在全球治理中訴諸強權政治;再如,歐盟希望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而中國則認為自己仍是發展中國家,盡管其經濟總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二,且在不遠的將來能超越雄踞首位的美國。
甚至對全球治理的范圍和領域,中國與歐盟也有不同的認識。歐盟認為,全球治理適用于所有全球問題,而中國則注重全球經濟治理,對其他領域的治理心存芥蒂。這或許能說明為什么《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使用的是“全球經濟治理”,而非國際上常見的“全球治理”。
中歐在G20中加強合作的方式方法
中國和歐盟對G20的立場和態度都是積極和肯定的,都大力支持其工作。這樣的立場和態度既是G20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這一平臺的魅力所在;既體現了中歐參與全球治理的愿望和熱情,也構成了雙方在這一多邊機制中開展合作的政治基礎。
近期而言,中歐在G20 中的合作可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共同推動聯合國確定的“2015年后發展議程”以及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加強合作。
“2015年后發展議程”是聯合國“千年計劃”后的又一致力于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多年來,在致力于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向經濟困難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擔相應國際義務。長期以來,歐盟同樣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援助。尤其在援助非洲的過程中,中歐雙方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是G20的義務之一。隨著“2015年后發展議程”的推進,G20的作用有望進一步提升。因此,中歐應該在G20內更好地協調立場,為這一發展議程的實施提供道義上和資金上的支持。
IMF董事會在2010年12月通過的份額和改革計劃有望增強該機構的可信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這一改革已起步,G20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IMF改革無疑是有利于中國和歐盟的。但是,美國國會尚未批準IMF改革方案。中歐雙方都在各種場合表達了不滿。由此可見,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中歐加強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很大。如果美國國會繼續頑固不化,中歐有必要與IMF的其他成員合作,提出其他改革方案,以規避美國的“我行我素”。
除在上述兩個具體的領域開展合作以外,中國與歐盟還應該對G20輪值主席國施加更大的影響。
在G20目前的“非機制化”制度安排中,輪值主席國的作用較為重要。輪值主席國既能與上屆及下屆輪值主席國合作,也能主辦G20峰會和其他重要會議;既能在確定G20峰會的議題時擁有較多的發言權,也能因主辦這一峰會而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中國在2016年擔任G20輪值主席國時,應該多與歐盟溝通和磋商,以使各種議題和議程得到歐盟的支持和理解。
G20是因國際金融危機應運而生的。近幾年,隨著這一危機的解決,國際社會呼吁,G20宗旨和功能應該調整和轉型。但是在如何調整和如何轉型等問題上,尚未達成共識。 中國與歐盟在G20向何處去這個重大問題上,同樣應該出謀劃策,提出符合各方利益的建設性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