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歐洲創新生態系統一直在穩步增長,在5個主要市場中,有900多家歐洲初創企業共籌集了200億歐元資金。
2014年,有13家歐洲科技企業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成為了所謂的“獨角獸”(unicorn)。盡管這些企業不一定都是創新領軍者,但它們的確顯示出了一種漸強的趨勢:在短時間內,歐洲創新型企業取得了顯著的影響力。
歐洲的創新型初創企業在各國涌現的地區性生態系統中出現,其中以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典為首。無論是那些激動人心的初創企業,還是規模逐步壯大的公司,乃至創業融資活動,都集中在這些生態系統較為領先的國家。
歐洲創業領域目前主要是軟件(解決方案)、電子商務和企業服務,未來的趨勢顯示,會有更多的硬件創業企業,尤其是圍繞物聯網、無人機和自動駕駛汽車技術。
如果沒有持續的資金和融資環境,創新就無法蓬勃發展,這在歐洲曾是一個問題,如今已有所改善。2015年迄今為止,歐洲的創業企業已募集了逾30億歐元資金,Spotify以其5.26億歐元的巨額融資居首。同期內,歐洲的風險投資為新投資項目籌集了逾20億歐元的資金。
歐洲創新的爆發在全球各地也受到了關注,歐洲科技創業的生態系統在全球創新和競爭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尤其是在世界經濟論壇的排名中。
歐洲創新面臨的挑戰
盡管歐洲在創新、創業企業和競爭力方面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但也需要關注存在已久的問題。歐洲的創新表現仍然落后于美國、日本,現在甚至也落后于韓國,而歐洲與中國之間的創新差距也在進一步縮小。
盡管有前面提到的“獨角獸”企業,但歐洲仍然缺少像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eBay、Paypal、微軟(Microsof)、蘋果(Apple)和三星(Samsung)這樣的標桿性全球科技巨頭。在統計數字上,目前的歐洲創業企業也沒有哪家被認為有望達到如此規模、影響力或全球排名,即使在歐洲傳統上領先的領域亦是如此:比如電信、制藥、重型機械、時尚、食品、家裝設計和家具、企業軟件或工業硬件領域。
同樣,盡管歐洲在融資方面有一些激動人心的新消息,但投資的數量和金額都遠低于美國和亞洲。此外,歐洲大部分創業企業直接被美國或亞洲巨頭收購,實際上極少有成功上市的案例。這就造成了“虛假退出”(1 exit),即創業企業不僅停止了獨立擴張,還被競爭對手吸納,而且其中一些企業實際上被關掉了。
最后,大多數歐洲人都更喜歡被雇傭,而不是創業,這種心態與美國或亞洲完全相反,因此領先于世界的創業企業數量遠未達到應有的規模—尤其是考慮到歐洲在教育、研究和技術方面的強勁實力。有相當一部分成功的歐洲科技企業采用的技術平臺和沿用的模式,都是其他地方已然發展成熟并經過驗證的。
這些挑戰背后的原因顯而易見。
社會方面,歐洲人在過去30年里越來越傾向于規避風險。創新和創業所需的心態中,有兩個重要的要素:其一,對失敗的擔心,不構成放棄嘗試的理由;其二,簡單的想法,也可以發展為成功的項目。然而傳統上,歐洲的年輕人都被鼓勵要規避風險,通過安全的路徑得到工作和保障。文化和社會的這種傾向,致使整整一代受過良好教育、但希望規避風險的年輕人,擱置了創造力和創業夢想,轉而追求安穩“體面”的職業,而這些職業正變得日益稀少。

機制上,歐洲也不積極地鼓勵和回饋冒險。擁有創造性想法的年輕人,通常缺乏必要的機會,來獲取融資、客戶、市場、資源,或必要的技能和基礎設施,從而讓自己的構想得以實現。此外,歐洲各國也缺乏一套統一的、支持創業的監管環境,這也對他們構成了限制。
因此,在創新和創業的角逐中,歐洲自然就輸給了全球的競爭對手,極少有歐洲的創業企業能實現國際化或達到全球規模。
歐洲創新的未來方向
歐洲社會、政府和企業界的各個層面越來越認識到這種局面的嚴峻性。但對于應該朝哪個方向前進、該如何做出決策的共識卻遠不清晰。一些人提出,增量式的變革——對現有的系統修修補補——就能釋放出歐洲受到禁錮的潛力。但是這一論點沒有數據的支撐。歐洲需要的是破壞性變革,要將企業家精神和國際化視野根植到歐洲創業者的心里。僅僅對運轉不良的現有體系和營商方式進行重新配置是遠遠不夠的。
今天歐洲尤其需要的是鼓勵冒險的態度和環境—失敗被包容,成功被頌揚。
在推動這一變革的過程中,公民需要參與進來,政府要扮演重要的支持性角色。世界各地的創新生態系統中,首要的因素就是人,推動創新的公民,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年輕人。需要鼓勵和激發這個群體,才能為歐洲的創新設定未來的方向。
歐洲創新的愿景
歐洲青年創新論壇(European Young Innovators Forum)的愿景是,歐洲能夠支持創業企業、支持創業者—在整個創新周期過程中給予支持,從實現構想到占領市場、再到國際化,以歐洲年輕人的才智、精力、熱情和創新為動力,用必要的監管框架作為支撐,確保他們的融資機會、市場準入,并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讓創新生態系統發展起來。
我們對歐洲創新的愿景命名為“歐洲創業2020” 。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在歐洲建立并維持活躍的創業經濟,并產生如下效果:
每年新增1萬家創業企業
每年2000家創業企業獲得種子階段投資
每年1000家創業企業獲得增長階段投資
每年有4家創業企業躋身全球前十
平均每兩年有3家創業企業達到10億美元門檻,并讓投資者退出
創業企業每年創造25萬個就業崗位
創業企業崗位占就業市場的2.5%
歐洲整體GDP中有9.5%來自創業活動(包括退出)

妥善地實施這些愿景,就會產生凝聚力、就業機會,促進產業規模、增長動能,并帶動經濟,從而提升歐洲在全球創新經濟中的地位。
歐洲創業2020
改變歐洲對創新和創業的思維定式,是實現上述愿景的關鍵。這場轉變首先要從年輕人開始,他們最有可能成為今天或明天的創新人才、創業者、破舊立新者。他們需要得到扶持來改變未來,將自己的才能、精力、熱情和創新性的早期創意轉變為成功的項目、企業、產品和服務,從而刺激全球經濟、創造新的就業機遇。
第一步是鼓勵年輕人克服他們規避風險的傳統心態,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擁抱創新和創業的機遇和挑戰,甚至包括失敗。要想做到這一點,可以通過持續不斷地推廣創業、冒險的文化,提升他們對創業的認識,進而促使他們考慮傳統職業之外的其他選項;要為年輕的創新人才提供接觸技能培訓、創業導師、融資及其他資源的機會;推廣成功的創業榜樣和創業生態系統;通過一些項目來鼓勵他們的創造力,如舉行面向整個歐洲的早期創意競賽,提供成體系的便利來幫助他們把早期創意轉變成可行的項目,并幫助這些創業企業擴張,尤其是國際化。
歐洲國家的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都需要對這種回饋冒險的舉措給予支持,途徑可以是建立并維持一個創業者組成的生態系統,幫助年輕人得到正確的指導,為他們的設想和業務取得融資、客戶和市場的機會。
尤其是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應該針對創業企業的需求和情況,建立和采納統一的監管框架,進而支持創業者將早期創意轉化為創業企業,鼓勵這些企業的增長、市場滲透、規模擴張和國際化,并通過具體的政策工具,提供切實的資源。這方面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啟動了一些大規模的項目,如FIWARE、中小企業促進項目(SME Instrument)和歐洲創業項目(Startup Europe),為鼓勵創新的支持舉措樹立了很重要的基礎。
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具體而言包括頒布統一的《歐洲創業法案》(European Startup Act),其重點應該是幫助歐洲的創業企業國際化,在歐洲以外尋找新的、可持續的增長市場和客戶群,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擴大規模,真正取得全球性的成功。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面向全球增長”(Growing Global),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的一點是與其他大型經濟體,如美國、中國及印度這樣的新興大國結成伙伴,建立并開展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