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行業的許多企業沒有核心技術、缺乏資金、留不住人才,經營陷入困境。運用互聯網思維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以及積極引進工業4.0,已成為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這兩條道路都旨在運用信息、智能化技術提升效率,并且強調用數據和機器來替代人。但是,它們并不能幫助企業在競爭激烈、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掌握核心技術,實現從0到1的飛躍。除了互聯網+和工業4.0,還有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我們不妨看看制造業大國日本的經驗。
“越做越小”的日本企業
一般認為,產業升級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過程。但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制造業競爭力冠絕全球的1960-1990年代,中小企業的數量卻呈現出悖論式的快速增長。1960到1998年,日本300人以下制造業企業的數量,從48.4萬家增加到64萬家,其中9人以下小企業的數量,從34.6萬家增加到47.7萬家。同一時期,1000人以上大企業的數量卻從618家減少到587家。日本最著名的機械五金加工基地東京大田區目前有3000多家工廠,其中用工人數3人以下的小作坊,竟然占到了企業總數的一半。
時至今日,日本中小企業中成長出了一大批“隱形冠軍”。瑞士鐘表、蘋果手機、豐田汽車、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采集了月球外星體巖石碎片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等高科技產品上面,都有一些關鍵部件或者關鍵工序,是由日本中小企業完成的。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定了17項特定制造業基礎技術,包括模具技術、鍛造技術、動力傳導技術等等,都是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它們全部掌握在中小企業手上。日本的經驗表明,產業升級完全可能是一個社會分工不斷深化,小而專、小而精、小而強的企業不斷涌現的過程。
專注細分領域,成就卓越表現
日本中小企業的成功,首先緣于高度的專注。很多企業都起步于非常不起眼的領域,難能可貴的是,幾十年如一日,不斷鉆研,精益求精,直至取得突破。以東京大田區一家只有十多個人的街道工廠為例,該企業創業幾十年,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鉆孔。他們不停地嘗試在鋼、鐵、合金、碳素等各種材料上鉆孔,甚至做到了在一根直徑0.5毫米的自動鉛筆筆芯上,鉆出120個直徑0.3毫米的孔眼。近年來,這項技術越做越精,日本大企業研制液晶面板,開發電子顯微鏡,都已經離不開與這家企業的合作。
除此之外,醬油作坊利用獨特的窖藏微生物進軍生物科技行業,生產塑料瓶蓋的小企業轉型為精密零部件廠商等等,日本中小企業里,這類通過長期積累,把一項普通技術做到極致,并最終在高科技的前沿領域得以運用的案例屢見不鮮。
優秀的小企業為了與大企業形成差異化,會專注于高附加值、非標準、定制化的產品。世界上最小的塑料齒輪,只有百萬分之一克,是愛知縣一家名為樹研工業、規模90人的小企業研制出來的。該公司的老板一直強調,“中小企業在價格、生產規模以及產品門類上都競爭不過大企業。所以我們公司絕對不生產技術含量低、有可能卷入價格戰的產品。”平賀機械工業是一家有著70多年歷史、生產自動化設備的中小企業。他們提供日本最頂級的定制化自動生產流水線,在瓶蓋包裝設備領域占到了日本市場60%的份額,產品涉足食品、藥品、半導體、液晶面板、手機電池、汽車電池等領域。為了實現徹底的定制化生產,平賀設備所用零部件中,標準件所占比例只有20%。
成功的中小企業善于通過與客戶尤其是不同行業客戶的溝通,在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市場縫隙。太洋涂料是一家生產特種涂料的小工廠,規模只有22人,但有著極強的研發能力,日本最早的水性涂料就是該公司研制出來的。目前,太洋的產品已經廣泛運用在建筑、工程、高溫設備、航空、航天、太陽能、兒童文具等各個領域。該公司的負責人強調, “客戶不懂涂料,但總是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技術運用的新領域,啟發我們的創新靈感。”該公司新近研發出一款供兒童涂鴉用的顏料,涂抹在墻上的繪畫竟然可以直接手撕下來,并反復粘貼。這款顏料的原料原本運用于工業品的包裝運輸,后來通過與幾個文具行業設計師的交流,開發出了全新的用途。
“人只有在包容力大的小團體中才能成就自我”
舒馬赫在經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中曾經精辟地指出,“人只有在包容力大的小團體中才能成就自我。”這一論斷,在日本企業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日本中小企業的內部組織一般都簡單、扁平化,沒有KPI。企業家更看重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不是復雜的管理制度。恰恰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潛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很多創業者都沒有高學歷,甚至不是技術背景,卻能研制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產品。大阪有一家生產骨傳導(利用顱骨的震動,而不是鼓膜傳導聲波)耳機的小企業,只有8個人。不可思議的是,該企業的創始人一直到40多歲都在賣保險,沒有任何技術背景。但是中年的一個偶然機遇,讓他步入骨傳導領域,埋頭鉆研十多年,終于在技術上獲得巨大突破。目前,全世界該領域最重要的20多項基礎專利,全部掌握在這家企業的手上。
要把制造業做到極致,人的敏銳的判斷力和細膩的感知能力都要最大限度調動起來。太洋涂料的研發團隊只有五六個人,全是普通大學本科畢業后錄用的,公司并沒有為他們提供特別的培訓計劃,只是在工作過程中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逐漸訓練。他們的高管說得好,“涂料就像是炒菜一樣,把各種原料配來配去,重要的是培養人的感覺,而不是高學歷和玄妙的理論。”
樹研工業在人才培養上走得更遠。該公司宣稱,一直是按照報名順序錄取員工的。不面試,不問國籍、學歷、性別和年齡。新來的員工,為了培養雙手的靈敏度,至少一年時間必須堅持手工作業,不許接觸電腦或檢測儀。樹研創始人的想法是,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巨大的,要想做最頂級的制造業,就無須在用人條件上設置各種門檻,而應該對所有員工都給予充分信任,在寬松的條件下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小而美距離中國并不遙遠
日本的經驗看似顛覆常識,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可以說,小而美的企業出現在中國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首先,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高速經濟增長期的日本,工資上漲迫使大量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生產低端產品的中小企業喪失了比較優勢。他們或者被淘汰,或者被迫轉行。中小企業要生存下去,不能依靠低成本經營,只能選擇進入高度專業化的加工配套部門。另一方面,勞動法規越來越嚴格,解聘員工的成本越來越高,迫使企業必須控制用工規模,花費更多精力打造小而精的團隊。
其次,中國的產業結構正在向服務業轉型,2013年第三產業的比重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服務業比重的提升,會改變“規模”對于企業的意義。應對消費者的多樣性需求,迅速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務等“規模”以外的因素,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不斷增強。這些都是有利于中小企業迅速成長的條件。
更重要的是,相信每個普通人都有潛力的觀念,原本就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明代大儒王陽明認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陽明心學主張“知行合一”,通過實踐,而不是對經典的解讀,每個人都有機會“致良知”。王陽明的思想在明清社會并非主流,但是在江戶時代傳播到日本后,卻與日本人細膩敏感、重視實踐的心性相結合,對明治維新以及二戰后的經濟高速增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曾感嘆,市場經濟轉型30多年,中國令人吃驚地又回歸到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傳統。既然如此,不遠的將來,中國出現一批小而美、專注而富創造力、能將普通人的潛能充分激發出來的企業,就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