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中旬,中國連續三天下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令全球金融體系為之震驚。多個因素引發了這一政策舉動——經濟增長下滑、出口下降、離岸與在岸人民幣匯率之間出現差異等等。自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整個世界都羨慕這個亞洲巨人的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在其他經濟體增速跳水之際,中國經濟仍繼續高速航行。
中國經濟增長得益于高儲蓄和投資,以及作為“世界工廠”滿足全球需求的角色。強勁的增長、在全球貿易中的龐大份額、穩定的貨幣,都加大了人民幣加入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行列,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一員的幾率。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的一條標準是:該貨幣應能自由使用,或被廣泛用于國際支付,并在外匯市場上廣泛交易。
通過人民幣貶值,中國試圖一箭雙雕。貶值會縮小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匯率之間的差距,并提振中國疲軟的出口。2015年8月IMF的一份報告建議將當前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的有效期延長,顯示盡管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在亞洲的交易量也很大,但在北美只有很小的交易量,國際債務證券中也并不常用。不過,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納入人民幣是必然的,唯一的問題是何時納入。從中國央行(PBoC)負責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轉變為市場化匯率,將有助于增加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
人民幣貶值會幫助中國增加出口、維持出口高增長嗎?如果全球需求減弱,單靠人民幣貶值(今年迄今貶值3.1%)不太可能對中國出口有多大幫助。在中國應對出口下滑的同時,全球出口也在下滑,在截至2015年5月的10個月里,有9個月全球出口都在收縮,并且在這10個月里平均下降6%。全球需求下降正在給出口驅動的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壓力。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去年其出口占全球出口的13.7%,是美國的近1.5倍。中國經濟增長與貿易緊密相關,因此正承受著全球需求下降的沖擊。
印度經濟基本面穩健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為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放緩必然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造成影響。盡管與中國相比,印度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較慢,但印度經濟無疑也會受到全球金融動態的影響。
中國經濟放緩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產生了重大沖擊。雖然大宗商品生產國感受到了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帶來的痛苦,印度這樣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卻是主要的受益者。油價下跌不但幫助印度抗擊通脹,還從兩個方面幫助了政府:一是降低了石油補貼,二是增加了消費稅收入。
不過,印度出口同時也受到了影響。隨著全球需求收縮,所有經濟體都在努力從不斷縮小的全球貿易中分得一塊蛋糕。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是石油產品、珠寶首飾、化學品和紡織品。印度出口商的主要市場是歐盟、美國、阿聯酋、香港和中國內地。中國出口最多的產品包括服裝、珠寶首飾、基本金屬和機械設備,這些與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有所重合。中國出口產品的主要市場是歐盟、美國、香港、日本和韓國。產品與市場的高度重合突顯出印度出口商面臨的來自中國的威脅。
人民幣貶值可能促使全球其他國家央行采取貨幣貶值以保持本國競爭力。人民幣貶值將有助于提高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但隨之而來的匯率戰可能使印度難以維持每月220億美元的出口。

2015年8月24日的中國股市暴跌在所有股市引發了真正的“血洗”,市場擔心全球經濟放緩正步步逼近。這一形勢很可能觸發資本從新興市場逃往安全港(主要是美國)和黃金。大量資本流入美國很可能讓美元進一步走強,并將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第二輪影響,這對印度有利。印度資本外逃將對印度貨幣形成壓力,使之進一步走弱,這將增加印度出口商的競爭力。
印度當前的處境與2013年年中時頗為相似。當時,僅僅有關美聯儲(Fed)逐步縮減量化寬松的傳聞就讓印度盧比直線下跌,一度在2013年8月28日跌至1美元兌68.34印度盧比的史上最低點。不過,大量政策措施,包括增加美元供應,讓印度盧比在2014年3月底回升至1美元兌 59.92印度盧比。
雖然印度盧比目前的貶值速度與2013年年中的情形有些相似,但當前印度經濟基本面要穩健得多。2013年年中,印度盧比是最脆弱的五種貨幣之一,而現在則是新興市場表現最好的貨幣之一。2013年年中,印度經濟在放緩,處于高通脹和財政及經常項目赤字。當時的資本流入不足以彌補經常項目赤字。
現在,印度的外匯儲備超過3500億美元,為進口和經常項目赤字都提供了很強的緩沖。現在印度的經常項目狀況更加可控。通脹大幅下降(主要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并得到有效食品管理的支撐)帶來了貨幣寬松。經濟增長在加速,預期將達到7.5%左右(為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
中國經濟放緩和隨后的形勢發展讓美國為難。雖然對美聯儲在2015年9月收緊貨幣政策幾乎達成了共識,但8月10日之后發生的事可能使之推遲。而且,美元走強會侵蝕美國的部分出口競爭力。
然而,政策制定者不應因此掉以輕心。每一次沖擊都源自不同的原因,盡管每次沖擊的影響可能是相似的,但為不同的沖擊開出的政策藥方應該有所不同。政策制定者應保持警惕,采取能夠減輕沖擊不利影響的最恰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