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前我對公益兩個字一直停留在捐錢的層面。報社老師沒少給我科普,也是操碎了心。大家都忙,精力也有限,最后提出走群眾路線,“混圈”“刷臉”,直截了當一針見血。一來上手快,二來也算是給雜志起了傳播作用。
最開始不解“混圈”兩個字,我理解公益起碼應該是“界”。后來在廣州刷了幾個月的臉,存在感沒見漲,對“圈”算是有了新的了解。
上周去“基金會秘書長聯誼會”上刷臉,年會上先是幾位基金會的資深元老們分享了各自的工作經驗,更多是籌資的經驗和成果,一位女士站起來說:“幾位分享的這些經驗,坦白說我并不欽佩,如果這些大的基金會能夠真的拿出讓我們所有公益人都受益的方案才讓人欽佩。”掌聲很響。恰逢下午有個圓桌談籌資,公開分享“我的錢是怎么來的”。這種話題若在其他行當大可腦補宮斗劇了,富察貴人看著甄嬛恨恨地說“我的孩子沒了,偏你的就有了,不是你的孩子克死我的孩子還能是什么?”但是其實會議進程跟以往一樣,一句話,大家愿意分享。尤其對于一些草根NGO,一些有籌款經驗的基金會可以說是竭盡所能地提供協助,從籌資的渠道,籌資的平臺,甚至依次列舉了所有自己接觸過的有關籌資信息的網站以及APP。過去總覺得“錢”這個字無論在什么行當都是很敏感的字眼,行政學里的“經紀人假定”幾乎適用于任何職業,但是在這個圈子里,不管是錢還是資源,無論你是草根還是較大的基金會,渠道平臺都會互相推薦互相分享。只要你要,只要我有。這其實是一個共贏的局面。
在我看來,公益圈之所以是“圈”首先是因人所至,這個圈子人都單純、善良、熱情,同時充滿激情,這個“圈”可能是“朋友圈”,他們樂于彼此分享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的進步,你需要資源,我可以給你對接,你的項目幫助很多人,我來幫你推廣。近來加了不少公益人的微信,驚覺往往某個基金會的一個項目就會在“朋友圈”里被“刷屏”。
對記者來說,約訪往往比寫稿難。很多時候處于想做一個選題,不知道采誰,或者想采誰但是不知道怎么聯系到他。這個時候就需要公益圈是個“圈”,前陣子有個選題沒有方向,和一個資深的公益人聊起,他說你怎么不去問問基金會中心網,他們有做類似的項目。聯系到了基金會中心網的范艷春,她說,“你們和中扶貧有點淵源吧?可以采采陳紅濤,如果你沒有他的聯系方式,我可以給你。”打電話給陳紅濤約采后,提起選題,他說:“敦和基金會的霍慶川做得也不錯,我給你搭搭線。”很多時候這種人找人的狀態讓我們完成了很多詳盡的報道,所以我們需要公益圈是個“圈”,這個“圈”的概念并不是圈住了所有人,局限住所有人,而是轉了一圈發現,所有人竟都是可以打通的。
當然,這種向善的“圈”和所謂的“圈子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喜歡做圈子,使得圈子二字總是帶著“拉幫結派”的色彩,而“圈子文化”也成了反腐新詞。但是公益圈的人不是這樣,總覺得,一旦進入公益圈中,是進入了一種彼此文化氛圍中,一種共同的語境里,大家的交流和表達會很直接、很真實、很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