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基金會培訓中心舉行年會,公布了2015年的計劃,除了“秘書長必修課”外,還將開設技能培訓的專項課程。
1月下旬,“公益星火”第三期在深圳開班,將繼續致力于培養跨界公益人才。三年來,這個公益人才高級研修班獲得了房地產商人李愛君等人的資助,所有學員的學費他們全包了。
同樣是在1月里,由民政部指導的中字頭培訓計劃——“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簡稱“中公計劃”)正在緊鑼密鼓籌備第三期培訓;而南都公益基金會則召開理事會,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討論“銀杏伙伴成長計劃”未來發展方向。
以上,均是國內知名的高端公益人才培養計劃,他們有的帶著明顯的政府意志,有的帶著清晰的資本精神,有的充滿著公民社會的草根氣息。我們不知道,三大部門是不是因為希望在快速成長的社會領域中表達自身訴求而積極推動了公益領域的人才培養,但可以確定的是,2015年剛開始,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都在公益人才培訓領域持續布局,并延續此前幾年的態勢,逐漸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其中。
在采訪之初,我們曾經設想,三大部門的慣性思維會否導致各色人才培養計劃在公益界形成山頭林立、相互割據的局面?但在實際采訪中,我們發覺并不是這樣,相反,幾乎每個人才培養計劃都強調基于市場邏輯下的資源整合,觀念的相左,成了求同存異中的次要事件。各界都展現了強烈的發展欲望,各部門間壁壘似乎正在被打破,一個個跨越三大部門、跨越地域與階層的資源整合平臺正在成型,政界、商界和社會的資源通過各個公益人才培養計劃加速流向了公益界。
是的,與其說他們是人才培養計劃,不如說他們是資源整合平臺。如同長江商學院的EMBA,對于很多學員來說,找朋友、找資源,是遠比學習理論知識更為實際的事情。
深圳慈善會主導的“公益星火”從誕生之初已經考慮到成為資源整合平臺。參加培訓的學員均來自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和媒體,他們的手上大多都在操作公益項目,帶著項目來參加學習,在彼此看對眼的情況下,資源對接是水到渠成的事兒。最為業內稱贊的案例是,3個年輕的學員促成了2014責任中國·公益盛典的“三家合辦”(南方都市報、新浪微博和深圳衛視)。
當然,不能簡單將促成三家合辦之功全歸于“公益星火”,但其培訓至少搭建了一個讓資源方坐在一起研究問題的平臺,大幅提升了合作的幾率。“公益星火”操盤手、深圳慈善會秘書長房濤說:“我們有意識地引導跨界資源在培訓的平臺上對接合作。”
與“公益星火”專注于撮合資源方不同,擁有政府背景的“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更多的是促進政府和服務型公益組織的資源對接。該培訓由民政部指導,而民政系統背后擁有龐大的政府購買服務資源,他們可以為優秀的社會管理項目埋單;而NGO大多專注社區服務,卻苦于沒有資金,爭取政府支持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得益于主辦方的推薦及背后的官方支持,“中公計劃”學員張炳鉤得以在2014年的慈展會上作了15分鐘的主題分享和展示。他是云南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理事長,在他看來,一個縣級的草根組織想在全國性的慈善展覽會上作主題發言,如果沒人幫忙,很難。
“公益星火”與“中公計劃”有個共同點:政府指導,企業出錢。這倆都屬于政商聯手的影響力投資項目,基本不用擔心資金的問題,主辦方把活干好就行了。相比之下,以社企模式發展的“秘書長必修課”要苦一些,他們要到市場上把錢賺回來。
“秘書長必修課”雖然創辦之初獲得了基金會和企業家180萬元啟動資金,主辦方基金會培訓中心卻將過半資金用于課程設計上,把高端的培訓課程當作產品銷售,賣給基金會高管,他們的客戶中有中國青基會等國字號大型基金會。盡管賺錢要耗費不少精力,但對于主辦方而言,他們的目的還是解決社會問題,他們把市場化與資源整合的觀念融入了課程之中,希望“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我們還想談談“銀杏伙伴”。在國內眾多人才培養計劃中,“銀杏伙伴”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我們甚至一度考慮是否應該將之視為一個公益人才培養計劃。
沒有課程體系,也沒有一個可量化的目標,“銀杏伙伴”主要由南都公益基金會提供資金,每年尋找有成長潛力的公益人才給予10萬資助,資助期為3年。錢怎么花,不管,可以拿去參加培訓,也可以用以環游世界。主辦方有一些海外考察和業內交流的安排,但也不多,最大的作用是幫助學員開闊一下視野。
但是,許多人借助此平臺成長為全國知名的草根公益明星。最有名的是“瓷娃娃”王奕鷗,她是最早的銀杏伙伴,短短幾年間,她已經從一個并不受關注的草根公益人成長為業內知名的青年公益領袖。他們不強調資源對接,但卻通過一個個明星學員實際促成了許多資源對接的精彩案例,如果用武俠小說的語言來形容,這算得上是“無招勝有招”了。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各個培訓計劃也是相互打通的,彼此之間也在進行資源對接與人才共享。
林紅是南都公益基金會的項目總監,但她又會客串基金會培訓中心的講座,為秘書長分享銀杏計劃的發展;彭翔是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的操盤手之一,同時又兼任秘書長必修課的培訓老師;新浪微博副總經理貝曉超曾是中國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計劃的老師,但很快又成了公益星火的學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邊是老師,一邊是學生,挺好玩的。”
不過,如果考慮到中國公益界當前的資源現狀,或許很難令人樂觀。在資深公益人李勁看來,中國公益界的資源很少,他估計,全國擁有4000多家基金會,但總資產不超過1200億,許多基金會一年支出也不超過500萬。“真正的資源不在圈內,在圈外,在政府、企業和公眾的手上。”
我們很認同李勁的觀點:“中國改革的大勢就是去行政化、去壟斷化,強調統一市場、強調市場在公益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要把公募和非公募的壁壘拆掉,把地方和全國的壁壘拆掉。我的判斷是,中國公益機構未來要勝出,就要講市場競爭,要靠自己的核心能力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