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晚,深圳衛視千人演播廳,射燈流轉,舞美輝煌。
當晚,在“責任中國?公益盛典”頒獎典禮上,深圳慈善會秘書長房濤領過了“公益人物獎”的水晶獎杯。臺上,房濤捧著鮮花,臺下,一群“公益星火”的學員為她鼓掌吶喊。
在這群學員當中,有三個年輕人比較特別,正是他們一手導演了當晚的大戲——郭媛、林璜和貝曉超,他們分別來自南方都市報、深圳衛視和新浪微博三家媒體。去年的公益盛典由南都的獨角戲變為三家合辦,出于此三人之手。
據房濤說,郭、林、貝在參加“公益星火”培訓時,只用了20分鐘就在課堂上談妥了“三家合辦”,房濤說:“他們不考慮彼此利益,不計較各自成本,有了共識后,大家共同推進了一個大品牌。”
所謂“公益星火”,是指在2012年底,由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和深圳市慈善會共同主辦的一個公益人才培養計劃,房濤是操盤手之一。主辦方宣稱,希望通過三大部門的融合實踐,培養出一批復合型、實戰型的公益領袖,解決當今中國公益界高端人才缺乏的問題,引領有效公益的時代精神,促進新時期的社會建設。
有知情人士說,不能簡單把“三家合辦”之功全歸于“公益星火”,但這個培訓確為跨界培訓搭建了一個讓資源方坐在一起研究問題的平臺,大幅提升了合作的幾率。
從其挑選的學員看,這個人才計劃一開始就被設計成一個資源對接整合的平臺。主辦方物色的學員主要來自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和媒體,全部擁有3年以上從業經歷,大多還是所在機構的管理人員甚至是高管,或多或少都在操辦公益項目。更為重要的是,主辦方還找來企業贊助,直接為學員解決近5萬元的學費問題。
主辦方希望,跨界的學員帶著資源和項目來到“公益星火”,促成多方合作,使得人才、資金、創意流動起來,形成一個公益生態鏈。這個想法得到不少人的認可,商界和政界聯手為此埋單。
房地產商人李愛君是最早、也是最大的資助者,“星火”一期40多名學員的學費,她全包了。據說,李愛君的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至今已為“公益星火”定向資助了300多萬元。李愛君一直有個宏愿:培養千名社會創新人才,使他們成為推進中國未來發展的社會精英,她對此計劃寄予厚望:“公益星火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大地”。
深圳市政府高調支持“公益星火”。深圳市委副書記、市社工委主任戴北方說,“公益星火”是深圳社會創新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一個黃埔軍校,它將以“深圳三十年的改革創新成就”載入深圳的史冊。
能否載入史冊不好說,但見慣大場面的深圳主政者對一個人才培訓計劃給予如此高的評價,還是很少見的。
有個性的學員
房濤很早就意識到,公益事業需要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三大部門的共同參與。
房濤是一名公益領域的職業經理人,她擔任深圳慈善會秘書長已有7年,在此之前她曾是一名企業高管。她認為,在中國做公益,不僅只是公益組織的事情,還需要有第一部門和第二部門的配合。在她看來,政府掌握政策,企業手有資金,公益組織能夠執行項目,媒體可以引導輿論,“把他們聚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做公益。”
但房濤碰到的難題是,怎么樣為這群來自不同部門的學員找一批鎮得住的老師?
在“公益星火”學員的名冊中可以看到,有來自招商局、騰訊、TCL等企業的CSR官員,有來自壹基金、華潤、香江、桃源居等基金會的負責人,有來自免費午餐、獅子會等公益組織負責人,還有人是南方都市報、中國青年報、南方日報等媒體的骨干成員,要把他們都HOLD住,講師沒有兩把刷子,肯定是壓不住的。據說,一些理論派的講師在課堂上遇到學員的尖銳提問,一時答不上來是常有的事。
課程核心導師、香港理工大學第三部門主任陳錦棠感慨,要找到既有理論,又有實踐能力,還要具備跨界思維的老師,不容易啊!
如果說個性的學員只是讓老師感覺上課“壓力山大”,那么他們的遲到、缺課、逃課就足以讓主辦方頭痛。
參加培訓的學員至少是單位里的中層干部,大小是個管理人員,又來自全國各地,要在大半年時間里,每月集中三五天到深圳上課,逃課是很容易理解的。為了減少遲到缺課現象,學員們達成共識,遲到5分鐘罰款100元作班費,用于同學們的聚會活動。新浪微博副總經理兼社會責任總監貝曉超是“星火”二期副班長,他跟記者說:“最厲害一次罰了1000多塊呢。”
據小道消息,身為班干部的貝曉超曾逃課看電影,記者向其求證,他一本正經地強調:“那不算逃課!那是在午休,電影院就在教室旁邊,我和同桌去看了《分手大師》,看了20分鐘覺得不好看,就回去了。當時還沒上課呢。呵呵,不算逃課。”
“我們每一次培訓都沒有落下。”貝曉超說,他和幾個北京的朋友組成了“北京趴”,每個月組團打“飛的”過來深圳上課,之所以積極,是因為覺得課程還不錯,老師和內容都挺好,而且同學來自不同領域,什么資源都有,“公益太需要資源了,我覺得這樣的培訓應該多多益善”。
有意思的是,離得遠的“北京趴”很積極,但深圳本地的學員積極性一般。房濤說,“公益星火”已經舉辦兩期了,學員缺課的情況不少。主辦方對學員的出勤有明確的要求,出勤率沒有達到85%,就不能畢業,“平均下來每年都有15%因沒有達到出勤要求而不能畢業。”
房濤也在考慮,未來是不是可以通過收學費來提高出勤率,“交了錢,大家就可能更重視。”
有針對性的資源整合
收費管不管用還不得而知,但從運營角度而言,“公益星火”暫時是不缺錢的。
在“公益星火”啟動之初,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已經定向捐贈了200萬元。到了“星火”二期,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萬科公益基金會聯合資助了175萬元。其中的55萬元更是拿來作為媒體人的專項獎學金,用于專項培養活躍在公益領域的優秀媒體人。主辦方認為,媒體能起到擴音器的作用,有效地增強公益效能。
這種投資大概是沒有財務回報的,但其社會影響力的回報也許會令資方滿意。
上文提及的責任中國“三方合辦”就是一個成果。這個在業內頗有口碑的公益評獎項目由南方都市報創辦,項目的影響力雖不錯,但由于種種原因,主辦方有尋找盟友的需求。恰好,當時深圳衛視正在尋找知名的公益品牌合作方,幫助其順利進入公益圈。一向樂于在公益領域折騰的新浪微博也對此項目感興趣,“咱們有資源,可以一起搞呀!”在公益星火的課堂上,三家媒體的資源持有者一拍即合。
2014責任中國·公益盛典是去年年末中國公益界一件盛事,會上大牌云集,用公益人王忠平的話來說,“除了王振耀,公益界的大佬都到了。”北大教授師曾志盛贊策動了當年盛典的星火三人組:“這三個年輕人,他們都很了不起。”
“三家合辦”的責任中國·公益盛典成了“公益星火”的一張推廣的名片。
房濤在多個公開場合力推“公益星火”的成果,除了“三家合辦”,還包括新浪微博與招商銀行的合作、桃源居與光明社區基金會合作、華潤信托與深圳市慈善會等研發“華潤信托教育創新計劃”等。
2015開年,房濤開始籌備“公益星火”三期,計劃在2月啟動預報名,5月開班。今年的主題是“社會創新與社會投資”,課程初步分為六大模塊,包括社會發展與政府轉型、社區治理與社區資本運作、公益的資本化與金融化、社會投資下的教育創新等。
值得關注的是,“星火”三期的主題與深圳慈善會的公益項目重合度頗高,深圳慈善會今年的工作重點,就在社區基金會、教育創新和公益金融三大領域。
主辦方顯然希望這個人才培養計劃能更有針對性地產出,尤其是促進深圳本地公益項目的優化與創新。房濤說,希望借助“公益星火”三期這個平臺,整合各方資源,直接孵化一個社會影響力投資基金。但對于這個基金,她沒有多談,“具體怎樣還沒定,邊做邊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