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人特定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職責要求其承擔多樣的社會責任,法律人不僅是作為一種職業共同體而存在,更為重要的是履行各方面社會責任的責任主體。
關鍵詞 法律人 社會責任
“法律人”,是對一種職業共同體的統稱,指代一些經過專業訓練而掌握法律知識和技能、對法律持有信仰并恪守法律倫理的人。廣義的法律人是指從事法律實務、法學研究和教育的群體,不僅包括以法官、檢察官、律師、等為代表的精英人群,也包括從事法學有關學問研究、教育或者學習法律知識的專業人員。有人說,“法律人”就是立法、司法、用法,使法之精神薪火傳承的“人”。
法律人的社會責任,從法律人的職業職責以及職業性質來看,離不開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為社會公民負有的社會責任來講,法律人承擔著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的責任。法律的存在形式不只是寫在紙上的法律條文,更應當以一種法律意識的形式存在于社會中每一位公民的心中。法律人有著對于法律的認識和理解,而這也應當成為一種全民的信仰。正如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就形同虛設”( \"the law must be believed in, or it will exist in name only\")?!皼]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這些名言都辯證地描述了法律與信仰之間的內在關系。而這種信仰的樹立有賴于法律人這一有力助手來推進。從我們正在接受法學角度的法學學子角度來看,高校的教育賦予了我們以法律知識,在高校學習的法學學子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形式將這些法律知識傳播到大學校園以外的學校、社區或社區當中。法律的一項功能就是定紛止爭,通過法律的形式和途徑來解決社會糾紛,以法律作為工具,以法律人作為傳播人,對弘揚法治理念,梳理法律信仰有重要意義。
第二,從對于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責任角度來看,法律人承擔著守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使命。早在古羅馬時期,一位著名地法律人烏爾比安就明確指出,法學是“關于神的和人的事務的知識,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學問”,因此,法學乃是“正義之學”,學習法律的人不只是單純將法律作為一種工具而進行使用的工匠,更重要的是,法律人肩負著社會責任,保有社會倫理,擁有著對法律、對法治的信仰。法律人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是內心秉持公平正義理念的守護者,是正義和秩序的追隨者。以現今我國法律條文中所確立的“公益訴訟”制度為例,就是法律人在承擔社會責任中的存在的顯著體現。公益訴訟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訴訟,它是在涉及到不特定的多數人或者導致重大的大規模范圍的侵權時,特定的機關、組織或者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來追究相關人員法律責任的訴訟,它針對的是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而進行的維權活動,法律人在此中活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這也真是法律人社會責任的充分體現。在國家領導人層面,習總書記提出“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法律人社會責任的體現,同時也是對法律人提出的行為要求和使命?!白尮秸x的陽光照進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就是法律人承擔公平正義重要使命的切實要求。在實際社會層面,公平正義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諧社會是法律人的共同追求,也是每個公民所積極努力的一種理想狀態。因此,法律人的操守、法律人的社會責任,不僅在于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更在于對社會和諧的促進和發展。
第三,從對國家層面的政治發展負有的社會責任角度來看,法律人肩負著參與國家建設,推動政治發展的社會責任。法律人的工作不是單獨的、與外界隔離的,而總是與國家層面的方針政策有關,這就要求,法律人要各方面考慮自己為國家發展、為政治發展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專題討論了依法治國,將依法治國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這正是由我國的具體的國情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源的認識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客觀存在的,而人類社會是主觀意志對物質世界的客觀反映,同時,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世界上不存在不運動的物質。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議題的確定真實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際表現,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針更是為依法治國的工作指引了方向,這也使得法律人的社會責任更富有挑戰性。用韋伯的話說,“無論在何處,以促進理性化國家的發展為方向的政治革新,一概是由受過訓練的法律人發動的。”
法律人作為全面參與法制中國建設的政法工作者,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法律人的社會責任要求其不僅超越于時代,超越于環境,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前瞻性的理論指引,也要求其要立足于社會、置身于社會,使法治中國的建設目標化為具體的法律實踐,并不斷踐行這種實踐,樹立司法的公信力,承擔社會的責任。此外,法律人不僅只是作為一種社會角色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其肩負著多樣的社會責任,法律人無論是對建設法治國家還是法治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重要的責任。法律人的社會責任本身是一個在現實處境之下如何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人身份積極實現的過程,它需要法律人直面法律職業解決社會問題的優勢和困難,而不是空談道德呼喚。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法律人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和可能性。
參考文獻:
[1]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查士丁尼.法學總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9.
[3]馬克思·韋伯.學術與政治[M].上海:三聯書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