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我國企業生產企業安全監管法律體系構建的問題與對策出發,分析了在我國當前企業生產安全監管法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重點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以期為我國的企業生產安全問題解決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 企業生產企業 安全監管 法律體系 創建
一、前言
當前,我國民眾的日常生活關注點已經從解決溫飽轉移到了提高生活質量的層面上,因此,企業生產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關系人們日常生活的焦點,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任點問題。近年來,我國的企業生產安全問題每每見諸報端,在消減人們對企業生產安全的信心的同時也產生了極為消極的社會影響。解決企業生產安全問題刻不容緩,其關鍵是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生產安全的法律體系,特別是企業生產企業安全監管的法律體系,從源頭上解決企業生產安全隱患,保證企業生產安全。
造成我國當前日益突出的企業生產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是對企業生產企業的生產過程難以進行有效監管,從根本上來說這是由我國企業生產生產的現實矛盾決定的。一方面,企業生產生產容易操作,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私人小廠都能生產,而后者又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體現,甚至在某些地方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難以取締,同時其生產質量安全又缺乏必要的檢疫手段,加劇了企業生產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城鄉差別、地區差別顯著,因此企業生產產品的生產、消費也存在城鄉差異、地區差異,難以采用統一標準進行“一刀切”。
二、我國當前企業生產安全監管法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生產監管法律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企業生產安全法律體系主要包括《企業生產衛生法》、《產品質量法》、《企業生產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標準化法》等,以此為主體,形成了以地方法規和制度為保障的企業生產安全法律體系。這些法律法規在一定時間內發揮了保障企業生產安全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企業生產安全問題日趨復雜,逐漸出現了企業生產安全法律體系中執法依據不充分、執法主體不明確等問題,給我國的企業生產安全問題帶來了消極影響。2009年6月1日,我國頒行了新的《企業生產安全法》,提高了企業生產安全問題解決的法律依據,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與現行法律體系及行政法規的配套問題。
(二)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
我國企業生產安全標準是根據我國國情自主制定的,但是多年來常受詬病的正是這一標準體系與國際通行的企業生產安全標準存在較大差距,給我國在解決企業生產安全問題時的標準依據帶來一定混亂。一方面,我國現行的企業生產安全標準總體水平相較于國際間同行的企業生產安全標準偏低,許多產品中重金屬含量標準高于國際標準,比如在對液體乳的鉛含量標準中,國際標準為不超過0.02mg /L,而我國標準則超出十倍,不超過0.2mg /L。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生產安全標準體系存在內部矛盾性,很多企業生產標準存在交叉甚至矛盾的現象。
(三)從業人員企業生產安全法律意識淡薄
在我國廣大的企業生產企業從業者中,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及鄉村地區的企業生產生產個體小廠的從業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對于我國企業生產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對于企業安全生產的監管法律很少關心。這種法律意識的淡薄體現在生產中就往往出現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安全生產和企業生產安全,甚至偷工減臉、以次充好,讓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生產流入市場而置若罔聞。體現在消費者身上也就往往出現購買企業生產商品時只求價廉而不重物美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有些消費者身上甚至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加劇了我國企業生產安全問題的隱患。
三、創建并完善我國企業生產安全監管法律體系的對策
(一)完善企業生產安全法律體系建設
創建并完善我國企業生產企業的安全監管法律體系首先就需要從對現行法律體系的完善入手,針對我國現行的企業生產安全法律體系,通過加強相關制度建設,提高現行企業生產安全法律體系的執法依據。
首先,完善企業生產安全法律體系建設需要強化企業生產質量安全市場的準入制度,對于不符合企業生產質量標準的企業依法不予準入,強化企業生產出廠安全檢驗,對于所有企業生產產品的出廠都必須經過國家標準的強制檢驗,并在合格商品上加貼QS(Quantity Safety,即質量安全)標志,從根本上杜絕不符合安全標準的企業生產進入市場。
其次,探索企業生產銷售環節的安全承諾與追責制度。在企業生產保證質量安全出廠進入流通市場后要在銷售環節中針對每一個環節的責任者制定可以相互追查的制度,讓企業生產銷售的每一環節均做到有人負責、有據可查。對于有安全隱患的企業生產由銷售者與生產者及時溝通,由生產者及時召回。同時對于已經發生的企業生產安全事件實行企業生產生產、銷售環節所有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倒查機制,嚴肅處理失職人員及相關主管部門。
再次,推進企業生產安全公共實驗室建設。針對我國日趨多樣化的企業生產安全現狀,應該由工商部門、質監部門等相關部門盡快聯合建立公正、權威的公共企業生產安全實驗室,為企業生產安全管理提供嚴格的科學依據。根據公共實驗室的監測逐步建立企業生產安全的預警機制,將企業生產安全問題消弭于未然。
(二)加強對企業生產企業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我國現行企業生產安全法律中對于企業生產企業的安全生產與企業生產安全的違法行為懲處力度不足,僅以“違法收入所得”為依據進行罰款顯然不能給違法企業以沉重打擊,甚至個別企業生產企業還會因為懲處力度不足而知法犯法。另外,即使對于“違法收入所得”的界定,相關執法部門也存在著難以認定的問題。對于一些生產成本較低、產品價格較低的地下熟企業生產、豆制品加工點很難起到懲戒的作用,而這些地下企業生產加工窩點在我國廣大地區都有著較大范圍的分布,懲處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違法生產企業的放縱。
參考文獻:
[1]孫偉, 張正竹. 中國企業生產安全監管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02, (03):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