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實施,語文學習成為了一種重要的需要。小學語文學習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其他學科知識學習的基石。其影響著學生今后對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掌握與應用。小學語文教育至關重要,然而我省部分邊遠少數民族山區,由于經濟發展的限制、師資隊伍的缺乏、當地語言文化的影響等因素,使得這些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出現了裂痕。本論文針對云南邊遠少數民族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期提高邊遠少數民族山區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邊遠山區 少數民族 小學 語文
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旨在指導今后學習、掌握、應用科學技術。小學語文則是語文教學的起步階段。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決定著學生今后學習能力的高低。為提高我省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必須因地制宜,提出一下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一、因地制宜,發現問題
(一)經濟基礎較差,基礎設施薄弱
云南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絕大部分經濟落后,用于教育的投入受到限制。經濟的發展制約了教育的發展;經濟落后地區教育投入有限,教育事業屬于公益事業尤其小學教育,因此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小學教育的質量與期望目標之間的差距,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加大教育投入,越來越重視邊遠山區教育,但是仍然存在教育成本不足。
(二)身處母語氛圍,語言能力受到制約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少數民族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3。其中白族、納西族、傣族、怒族等15個世居民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彝族、回族等受到自身母語的影響,從小缺乏漢語環境,語言聽、說能力的發展受到制約,明顯表現為發音不準。如:n和l不分、平舌和翹舌難辨、前鼻和后鼻不清;甚至普通話母語化,也就是普通話中帶有濃郁的母語語調等等問題。
二、因材施教,解決問題
(一)實事求是,面對不足
我們必須明確:任何語言的教學都必須符合學生的語言背景和學習能力。少數民族學生從小學習母語,受母語的影響較深,與其他非少數民族學生相比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差異性。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語文教學要體現自身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小學語文教學就至關重要了。
(二)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語言教學是一個長期的教學過程,需要師生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應該使學生積累大量字詞,并對字詞的運用能力進行培養訓練。從所學漢字與學生自己的母語相對照來理解學習;從學生自己生活中聽到的漢語語言、語句的示范規范表達來幫助學生實際運用。讓學生積累和掌握大量生字詞是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語言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整合資源,豐富教學
盡管邊遠山區經濟條件有限,但是學校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力量,挖掘教師資源,豐富教學資源,服務學生。每一位教師都是一座資源庫,學校應積極鼓勵和支持教師根據自身的經驗和能力,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興趣。教師之間形成聯盟,資源共享,擴大現有的自身的資源庫。如,教師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編寫適合本校本年級學生的書籍。
(四)加強學習,不斷創新
教學方法是傳授知識的手段和方法,不同教學方法的使用會影響教學質量的好壞。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應選擇貼近學生天性特點的方法。教師應加強對不同教學方法的學習,尤其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新方法的學習,如通過心理學的學習,學則在適當的時間、場合給予學生鼓勵,滿足學生尊重的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不僅僅要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學會不斷創新,結合自身學校、學生的特點提高方法的適用性。
(五)良好關系,情感紐帶
語文教學總的來說是比較開放的,不拘泥于某一種方法,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語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培養一種感覺,對文字的敏感程度,對于某些文字有感覺、有想法,很多情況下就能理解好這個問題。作為教師應保持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小學生對于語文的感覺,了解他們最真實的想法。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使學生積極提出問題,以便于改進和提高。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學不斷發生變化,尤其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更應該較強學習,提高教學能力;不斷創新,更新教學方法;發現問題,因地制宜,克服困難,服務學生。
參考文獻:
[1]賴鑫.對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J].生成科技報, 2014.
[2]賀守禮.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理論與實踐周刊, 201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