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討論了我國高職院校如何增強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分析了增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主要對策中高職辦學的社會性與主動性。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社會服務 辦學社會性 辦學主動性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是院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它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指高職院校以直接滿足社會的現實需求為目的,以教學和科研職能為依托,有目的、有計劃地向社會提供的服務。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可以說社會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多方面的高職院校社會服務。
增強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從高職院校與社會的聯系性與高職院校自身出發,提出增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主要是:增強高職院校辦學的社會性與主動性。
一、增強高職院校辦學的社會性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大學從社會的邊緣逐漸走入社會的中心,高職院校的使命也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人才的培養,而是關注知識、技能如何更快更好的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直接服務社會的發展。學校服務社會的職能順勢而生,是不可逆轉的,院校應在開放的、社會化的教育中辦學。
目前我國教育在緊追時代的發展,但由于歷史、環境等原因,現在我國高職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要。如人們更換工作的速度在加快,我國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功能相對低下,對城鎮中的失業人口增多和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民工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就需要我國高職院校加強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增強高職院校的社會性與主動性。
構建多種教育平臺,開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服務勢在必行。
(1)高職院校中建立繼續教育機制,為城鎮中失業人員和農民工提供繼續教育,提升自己的機會和平臺。依托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建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定期為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培訓。校企聯合建立培訓中心,為企業在職人員提供崗位培訓,為失業、轉崗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職業培訓。政府也要在繼續教育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2)建立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平臺。統籌教育發展,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有效銜接,建立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機制,構建居民終身學習的橋梁。建立終身學習網絡和平臺,構建居民終身學習的社區網絡,每個區縣建設一所社區學院或者社區教育中心。加強高職院校與普通教育對接機制,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基礎條件和動力支持。
(3)構建社區教育平臺, 展終身教育機制。高職院校應該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起到引領的作用,并根據地方發展的特殊歷史淵源探索建立地方性終身教育法規。如高職院校為所在城市各類人才提供高職培訓,創建學習型社會。一是創建學習型社會組織,在主要街道上建立社區教育中心。二是指導社區工作,在每一條街道配備社區輔導員。三是開展特色活動項目。
二、強高職院校辦學的主動性
1、正確理解社會需求
高職院校的職能之一就是培養人才,其中培養的是人與才,人即成人,才即成才。這里所講的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但現在存在高職院校對人才理解的偏差,單方面的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或者是科技技術,而缺乏全面的培養。在正確理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礎上,要正確處理統一性與多樣化的關系。統一是高職院校都遵守國家方針政策,為人民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多樣化是高職院校應根據社會需求與自身特點準確定位。
2、重視政策落實
無論是高職院校服務范圍的擴大,開展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建立各種教育平臺還是開放課程,開放教學,制定更好的政策,發掘更好的途徑,總歸一點還是落實。馬克思曾有一句名言“一個實際的行動勝過一打綱領”。通過實施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解決落實動力問題;通過實施重大教育發展項目,解決落實抓手問題;通過轉變職能和作風,解決落實主題動力問題。
3、完善專業設置
大學所學的內容又不能成為企業的臺階,前面所學的內容不能為最終的目標服務,二者失去了應有的聯系,中間產生一道鴻溝,出現“只開花,不結果”的現象。必須依照目標崗位的實際需求設置專業內容,再根據學生的能力屬性和這種能力所適應的崗位規劃其所學專業。首先,應該讓學生能自由選擇專業試聽,組織學科帶頭人對相關專業進行介紹。學生通過各個專業的介紹和自身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其次,高職院校中應設立一定的制度,讓學生能在一定的時期內自由的選擇、調整自己的專業。更好的提升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國許多高職院校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調整專業結構,開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專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強產學研聯動效應
高職院校方面,高職院校中老師的傳統觀念,只限于多研究課題,多發表論文,多獲得論文或者科技獎,而沒有或者很少主動走出學校與地方和企業進行面對面的談話和交流,致使很多好的科技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將勞動成果束之高閣。作為企業應該積極主動發現自己的需要,主動與高職院校聯系,獲得高職院??萍贾С郑瑸轫椖垦芯亢推脚_建立提供必要的市場信息和經濟支持。政府可以根據地方特色為產學研的合作創造一定的有利條件。
在綜合各方面因素中,高職院校方面應處于核心的位置,如果高職院校師生能走出高職院校,面向社會,將科技成果展現出來,會促進聯動效應。這樣高職院校中技術人才才能了解市場信息,與社會接軌,高職院??萍汲晒D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提高。
課題來源:湖北省職教學會2013年科學研究課題(ZJGA201307)。
參考文獻:
[1]周世青.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現狀及思考[J].高教論壇,2009(12).
[2]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連一平.增強髙校服務社會能力的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查吉德.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策[J].成人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