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漢字的產生到現在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基因。本文對漢字形態進行剖析,結合西方學者研究中國藝術的理論成果分析論證。首先,通過“模件”對漢字形態的表象進行結構上的分析,建立以“模件”為主體的邏輯系統;其次,通過對“模件”作為符號的表意分析,總結出漢字表意符號與結構關系的特征。
關鍵詞 漢字 模件 現象學 符號學
漢字是交流傳播的載體,對于研究中國歷史與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從歷史的維度來看,漢字蘊含著傳統的文明,建構著當代的文化;從文化的維度來看,以漢字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在現階段遇到的種種問題,未來是怎樣的狀態,這些需要通過對漢字的展望而得出觀點??肆_齊曾經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相對于現實生活為參照的,現實是歷史的延續?!澳<焙汀胺枴睆耐庠谛螒B和內在意義兩方面剖析了文字的規律,為我們研究漢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澳<钡南到y本身來源于文字,其作為中流砥柱將綿延在未來的文字中,而文字“符號”表意研究也是其重要內容。
一、漢字系統
(一)語言與文字
中國經過長時間地融合,民族間靠著語言的溝通方式得以維系,正所謂“唯有語言處,才有世界”。語言是一種有效率的又不斷變化的一種溝通工具“是語言聚集了天地人神為一體”。語言是在人際交往的使用中才“到場”的,通過人際間交往使用語言,才有語言的存在。語言有著和“此在與存在”相關聯的“生存論結構形態和存在論結構形態”,通過人向此在的“籌劃”和向“存在”本身“去在”而顯示自身并“在此存在”。
除了語言的發展外,紙張、印刷術的發明和書籍形式的確立,使得中國文化得以透過文字媒體流傳下來,并擴散傳播,進而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而書籍形式的形成,條件上必須具備發展成熟的文字,另外加上文字復制技術與文字賴以傳播的媒介出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這些因素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文字在中國成為保持文化一體性及政治體制穩定的最有力的工具”。
漢字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即使最近一次的大規模文字簡化變革中,過往的模件系統也被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這都得益于漢字的識別并不依賴讀音,而是千百年來的演變已經將各種筆劃組合表意性磨合至最高效的狀態。
(二)漢字模件系統
漢字的集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它的總和達到了五萬個,若一個一個的創造漢字將是一個龐大且又復雜的任務。然而通過模件系統將不同的構件組合為單字,然后集合為漢字,這樣便簡單快速得多。
德國藝術史家雷德侯在《萬物》中提出了“模件”的概念,即利用有限的構件來創造無窮的單元。他認為漢字是中國藝術模件化的源頭,并將漢字的構成劃分為五個層面:
元素(element)………………單獨的筆劃
模件(module)………………構件或成分
單元(unit)…………………單獨的漢字
序列(series)………………連貫的文本
總集(mass)…………………所有的漢字
模件在一定規律的組合下形成不同的文字,共同的模件是可以互換的。在《華手經》拓片局部圖中的字與周敦頤《太極圖說》里的字中有很多相同的模件,這些模件也不是任意就能組合在一起的,是有一定的度的,會受到一定的規則與慣例的限制。
到20世紀簡體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推廣使用,這種使用似乎很大膽,但仍有系統性。字的結構被保留,因為幾乎所有的變化都在模件的層面上。有三種變化最為常見。一、減少模件中的筆劃的數目。如“金”和“言”。二、用另一個較簡單的、最好是讀音相同的模件替換原有的復雜的模件。如“元”替換了“袁”。三、直接去掉模件,如“廣”。
二、漢字符號學分析
(一)漢字的獨特性
由于中西語言文字的差異,文字被中外學者們劃分為很多種。索緒爾認為文字有兩種,即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它的特點是與發音無關,只與它所表達的觀念有關。表音文字是以語音中最基本的要素為基礎的,其目的是要把詞的聲音仿寫出來,其表現為音節或者字母?!?/p>
與索緒爾不同,克里斯特瓦把文字分成記事文字(phraseograms)、表意文字(ideograms)和表音文字(phonograms)三種。使用記事文字的主要是美洲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涵蓋了象形文字和表示圖騰、禁忌、符咒等約定俗成符號;使用的是表意文字的有中國人和古埃及人,它不僅代表內容,還有一定的句法結構;拼音文字則是歐美人所使用的,這是一種模仿言語的語音記號,由輔音和元音因素構成。
因此,相對而言學習西文字母十分簡便,只需記住二十多個字符即可,這個過程只需幾個星期,而中國人要花數年的時間來記憶上千個圖形文字。若是采用字母,打印機和計算機都更易于使用,報紙雜志也更易于排版。字母是表音符號,西方人只用記錄詞語短暫的發音即可,因此西方的音韻變化較多,這在任何語言中都無法避免。文字需要隨著語音的發音或者語法和詞法的變化而變化。每當一些說特別的方言的人獲取了政治上的獨立,那么他們的方言就有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語言,這就需要有配套的文字和文獻。當羅馬帝國衰落,拉丁語之后便發展出了新的、各種各樣的民族語言和文字。若我們現在要閱讀幾百年前的文字,就必須掌握一門新的語言才行。
中國則不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其好處就在于漢字記錄的是意義而不是發音。盡管口頭語言的音韻和其他的變化也會出現,但漢字系統卻不用被動地追隨所有這些變化而變化,這都得益于模件系統,使得方便記憶數千個不同的字形。
(二)能指與所指
在“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中漢代許慎提到漢字的造字字理,即字符形成的根據與道理,未對造字構件系統作分析研究,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然而在邏輯學和符號學層面,漢字造字系統也很值得探究。將象形符號、指事記號為系統的初始符號,與具有邏輯性的字理共同形成造字的規則,由此生成字符,構成一個準形式系統。所以說是漢字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它是既有圖像美學又有傳達語言邏輯的特殊符號系統,這些都是智慧的結晶。
索緒爾認為構成符號的要素是“能指(聽覺)和所指(概念)。⑴能指和所指可以任意結合;⑵能指是有聽覺性的、時間性的:a.呈現時間的長度;b.其長度只能以一個維度來成形。”
同樣的,在中國文學論著中,也有指出字形與字義有著不同程度的任意性。如古代數字中的一、二、三用橫畫的數量來表義,若“四”字也用四橫表義會與“三”混淆,所以“四”被改寫,不以四橫來構成。
也就是說從符號學的角度,符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事物,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就如同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在“模件”系統中,漢字是由若干符號所構成的語言系統,能指即字音和字形,所指即字意和文化象征。我們將“模件”當做符號,最終形成的表意漢字就是由這些符號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德]雷德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a[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2][德]海德格爾.林中路[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3][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商務印書館,2000.
[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商務印書館,1985.
[5]Peng Fu-chun. Das Nich ten des Nichts-Zur Ker nf rag e des Denkw eg s Mar tin Heidegg er s [M]. Fr ankfurt: Europaeischer Ver lag der Wissenschaften, 1998.
[6]Julia Kristeva,The Graphic and the Gestural,Language the Unknown:An Initiation into Linguistics,trans.by Anne M.Menk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7]彭富春.論海德格爾[M].人民出版社,2012
[8]杭間.“六書”與中國視覺設計思維[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9]龍宇純.中國文字學[M].臺北學生書局,1994
[10]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11]莊周.莊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12]黃亞平.孟華為.漢字符號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王天甲.漢字視覺傳達模件的解構與符號的建構[D].2010
[14]丁亮.漢字符號學初探[J].2013
[15]張賢根.海德格爾美學思想論綱[J].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