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務微信是電子政務新型工具,拓寬了政民交流的渠道,政務微信的應用樹立了政府部門改革開放、高效精干和人民公仆的形象,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政府形象也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大對政務微信的監管,努力塑造親民、高效、服務、專業、責任型的政府形象。
關鍵詞 政務微信 政府形象 影響 塑造
所謂政府形象,是政府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活動,在公眾心目中樹立的主觀印象。微信在信息傳播方而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公眾能以“公民記者”的身份直接參與信息的傳播,對政府形象產生著重要影響。
隨著移動網絡的革新,政府形象的塑造也要積極運用政務微信速度快、范圍廣、門檻低、互動強、私密性好的正向特點,掌握政務微信的媒體特性,更好發揮政務微信對自身形象塑造作用。
一、政務微信對政府微形象塑造的影響
政務微信的出現和發展擴大了網絡世界中的虛擬公共空間。但是政務微信作為新生事物,人們對其使用和發展規律還缺乏充分認識,因此政務微信在塑造政府形象帶來契機的同時,也給政府形象傳播帶來挑戰。
(一)有利于政府樹立改革開放的形象
政務微信,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的、改革的形象,把政府的各種信息告知公眾,同時也傳播到世界各地。政府的決策、政府的意圖、政府的愿望等信息,不再只有當事者和相關人士才能獲知,這本身就是一種質的變化,一種開放的思維的現代化辦公形式。同時政務微信也帶來機關與社會交流方式的重大變革,其結果將促使政府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創新,政務微信必然是有利于塑造政府改革開放的形象。
(二)有利于政府樹立人民公仆的形象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也是我國政府的根本宗旨。但由于受傳統“官本位”思想和市場經濟負面的影響,像政府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等問題依然存在、主仆關系顛倒、主人對公仆的“敬畏”極容易使政府和人民之間產生距離。而政務微信的出現,公眾即可足不出戶,接收到政府最新的消息,并可以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必要的時候還有可以私信,從而獲得更完善更針對性的信息。
(三)挑戰政府權威
政務微信打破了以往任何權威,官方話語式,政府威信面臨挑戰。政務微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社會交往方式,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后現代文化的全面展開”。使得以往的“權威”早己不再權威,政府及官員己經走下昔日高臺,歸于平凡,甚至成了大眾文化惡搞、歪曲和調侃的對象。政務微信是一種大眾的、政治的、文化的媒介,強調傳播的世俗化、現代化和公平,它有利于國家政權擴張,也有利于文化的傳播,但卻不利于國家威信的建立。
二、政務微信對塑造地方政府形象的建議
(一)塑造親民的政府形象
首先要明確的政府政務微信定位,用該定位來統一政府部門和公務員的思想,進而實現行為上的統一。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者,就是要為人民提供優質服務的。因此,服務性、真實性是政務微信的出發點。政務微信的首要目的就是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務,方便公民獲取相關和服務。其次在內容建設方面。政務微信還具有信息公開的作用,因此政府在公開政府信息時,必須真實準確和規范。尤其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政府信息的準確和規范性就更加凸顯官方權威性,平息大眾不安情緒,穩定人心,維護社會穩定,吸引民眾,在服務中塑造和提升良好的政府形象。
(二)塑造專業的政府形象
政務微信不同于私人微信,它代表著政府形象和政府行為。在日常維護中,面對突發輿情事件時,快速應對,發出權威聲音,適當時還應充當意見領袖,及時的疏導網民的情緒,引導輿論的走向,最終達到安撫民心、控制輿情的目的,是政務微信管理人員應該具備的素質。其次還要制定統一的管理規范,確保行為上的一致性。對政務微信語言、信息發布頻率及數量、在線互動方式、政務微信與個人微信的區分等方面做出統一的規范,確保政府部門及公務員在平臺上的行為可以準確表達出政府的施政理念。
(三)塑造高效的政府形象
政務微信行為代表著政府的行為,在政務微信的日常維護工作上,可以依靠專業的政務微信管理團隊來完成。但是,由于網絡的無序性和復雜性,如果僅僅依靠管幾個管理人員來承擔突發事件的應對是不合理的,在應對過程中,有可能因為害怕承擔責任或猶豫不決而錯失最好的發布時機,造成政務微信的失語。因此,政務微信相關的管理人員仍主要是有政府公務人員承擔,并且給予他們對政府信息充分的知情權,能夠迅速調動政府部門的相關資源及時解決公眾的問題和困惑。
政務微信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以它先天所具備的特點和優勢,為塑造政府形象,轉變政府執政理念、拉近政府與民眾距離,構建服務型政府創造新的手段和機遇。另一方面,也因為政務微信自身傳播特點,使政府在政務微信中的一言一行都時刻被社會大眾所關注,為塑造政府形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劉小燕:中國政府形象傳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1-6.
[2]廖為建.論政府形象的構成與傳播[J].中國行政管理,2001(3):6-8.
[3]方興東.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J].現代傳播,2013(6):122-127.
[4]熊志華.我國政務微博傳播研究[D].南昌大學,2012.
[5]秦微瓊.網絡輿情對政府形象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
[6]丁藝,王益民,劉素宏.政務微博應用與政府形象塑造[J].云南社會科學,2013(7):4-5.
[7]徐鳴.基于服務型政府視角下的政府形象塑造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0(4):32(4).
[8]王平.問責權法治化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