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醫德教育的發展,高職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表現在醫德教育理論脫離實際、學生不再堅定推崇傳統醫德、學生對醫務人員的主導地位認識不清、學生對醫德教育的認知理解不足、社會不良風氣對高職生影響大等方面。究其原因,高職醫學院校的管理和德育教學有待完善,社會和學生自身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關鍵詞】高職醫學生 醫德教育 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6-0022-02
高職醫學生作為醫療衛生隊伍的重要后備軍,其醫德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醫患關系能否和諧。為此,我們通過問卷對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的五年制高職在校生、實習生進行了醫德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旨在為促進高職院校德育發展、提高高職學生醫德水平提供理論參考。
一 醫德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學生醫德認知水平提高,行為表現改善
經過系統的醫德教育,學生醫德知識水平明顯提高,如低年級學生對醫護人員職業規范非常了解的比例只有6%,而高年級學生這一比例增加為23%;實習生的表現也更加優秀,我院學生受到實習基地醫院表揚的次數明顯增加。
2.校園文化活動對提升學生品行的作用增強
低年級學生認為校園文化活動對提升品德幫助很大的比例是14%,高年級學生這一比例為24%,這說明學校的各類文化活動也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德育水平。
二 高職醫學生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1.醫德教育理論脫離實際
醫學實踐是醫德教育的落腳點,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然而問卷調查結果卻反映出當前醫德教育最突出的問題是教育脫離實際。56%的在校生認為當前德育課程知識陳舊空泛,脫離臨床實際;60%的實習生認為“在校實踐活動太少,無法將醫德教育和醫學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針對在校生調查“德育教師在教學上的不足”時,學生選擇“德育理論沒有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的比例最大。
2.學生不再堅定推崇傳統醫德
我國悠久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傳統醫德文化,如濟世救人、清廉正直等。這些寶貴的傳統德育資源本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開展德育工作既提供了歷史依據,又提供了現實基礎。但是時至現代,高職醫學生對傳統醫德卻不再堅定推崇與維護。在對實習生關于“對救死扶傷、勇于獻身等傳統醫德的態度”的調查中發現,雖有62%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但也有高達38%的學生認為傳統醫德可敬不可學,甚至認為傳統醫德只是空喊口號。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辦事的關鍵在于托人情找關系。
3.學生對醫務人員的主導地位認識不清
醫患、護患是互動關系,但是醫務人員占主導地位,對于解決醫患矛盾,改善醫患關系,醫務人員有更多的責任和更強的能力。而調查發現相當多的學生認為醫患矛盾的責任在患者,認為醫患矛盾是由于醫生自身原因導致的在校生僅占23%;而實習生認為醫患糾紛最主要責任在患者的更是高達40%。
4.學生對醫德教育的認知和理解不足
學生對接受醫德教育的目的有一定功利心,高達40%的在校生認為醫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就業競爭的優勢,而非為患者負責;10%的實習生認為學校開設醫德教育的課程沒有必要,12%的實習生認為學校開設
————————————————————————
* 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課題負責人:王艷春
的德育課程對自己幫助不大。
5.社會不良風氣對高職生的影響大
調查發現醫療風氣和社會風氣等外在環境對高職生醫德的形成產生比學校教育更大的影響。在針對“最影響品德形成因素”一題調查時,選擇“醫療風氣和社會風氣”的在校生比例為36%,實習生比例為46%;而選擇“校園文化和課堂教育”的在校生比例是16%,實習生比例僅為7%。說明高職生更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三 原因分析
1.學校原因
第一,學校教學方面:(1)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設置是實施醫德教育的基礎和核心,但目前德育課程仍然是專業技術課程的配角,課時少、學分低,且沒有根據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設置,大班授課、考查方式的安排也降低了學生對德育課的重視程度。(2)教材陳舊抽象,教學方法單調,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德育課教材脫離實際,過于理論化、抽象化。德育課的教學方式普遍還是傳統的“滿堂灌”式理論教學,教師講課辛苦但學生聽著乏味,學習效果很差。德育課作為需要深入觸及學生靈魂、改變學生思想的課程,只有將德育理論內化為學生自覺的內心信念才會發揮作用,正所謂“知識內化為內在品質,品質又外化為人格”。而“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卻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和主動領悟認同,強制學生接受不同的觀念和思維,使得醫德成為考過即忘的理論學習,無法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品質,并沒有真正發展學生的醫德。而價值觀多元、信息渠道多樣化的時代背景更促使學生不會輕易接受德育教師課堂傳授的“大道理”。(3)醫德教育主體的認知和能力局限。高職醫學生醫德培養的主體大致分三類:一是教師;二是學生工作管理者;三是實習醫院帶教醫護人員。德育課教師均帶有思政、法學等人文社科類教學背景,缺乏臨床實踐經驗,教學中所講案例只能來自網絡、書籍及自身聽聞,造成理論脫離實際。醫學專業課教師則存在強調醫學專業課知識和技能操作、忽視品德教育的錯誤認識。學生工作管理者重視對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的教育,卻缺乏醫德教育的滲透。(4)缺乏實踐教學,德育實際效果差。國外的醫德教育研究表明醫德教育最好的方式是通過醫院實習等實踐方式來進行。而目前醫學高職院校與醫院合作往往只重視訓練學生的醫學操作技能,缺乏建立“德育實習基地”的意識;學校德育教師很少有機會去醫療機構進行實踐,實習學生也缺少渠道反饋德育實踐體會,使得德育教學效果不理想。
第二,學校管理方面。(1)醫德教育缺乏具體制度,責任歸屬不明確。學生醫德培養需要制度做保障,但目前學校的德育培養制度存在過于宏觀和責任不明的問題。雖然工作目標寫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醫護從業人員”,但因缺乏具體要求和措施難于落實。醫德教育的鏈條上主體眾多,但德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實習帶教老師責任如何劃分,仍然十分模糊。(2)校園文化活動對德育發展起到的作用不充分。校園文化建設是醫德教育的有利輔助形式,將醫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醫學生醫德培養的價值,是提高醫學生醫德素養的有效途徑。但現在學校的文體活動強調展現學生文體特長,技能大賽偏重鍛煉學生操作技能,均缺乏對學生品德的引導;學生思想建設工作不完善,校園重視德育氛圍營造不足,都沒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對德育的促進作用。
2.社會原因
醫療行業存在的不正之風阻礙著高職生醫德健康發展。現實中部分醫生背離了“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德原則,在醫療活動中表現出以患者地位、權勢及與自己的親疏程度來決定服務態度,甚至收紅包、拿回扣,這種不正之風對醫學生的品德觀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3.學生原因
高職醫學生多為初中畢業生,年齡偏低、心理不成熟,易接受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的世俗觀念;由于學校德育體制不完善、用人單位更重技能,使得學生自身也輕視德育培養;職業學校的學生家長一般文化程度也不高,學生得不到家長的正確引導;學生成績相對落后,缺乏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功底,會造成“無知者無畏”的狀況,因對危險估計不足而責任心不夠,更易發生醫患糾紛。
綜上所述,本次問卷調查從學生視角中發現了諸多問題,為了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者,我們還需尋找并落實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為社會培養更多兼具“仁心仁術”的優秀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涂雪峰、傅琛.文化強國戰略視野下優秀傳統德育資源融入醫學生醫德教育新模式的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2(12):439~441
[2]張建清.醫學高職高專學生醫德教育模式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5):25~26
[3]李旭、李懷珍等.重視醫德教育,強化醫學生職業素質培養[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4):194
[4]王艷春.高職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3(6)
[5]施遠洋.當前醫學高職生醫德教育問題剖析及應對[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2):93~94
[6]王寧.論校園文化對醫學生醫德培養的價值[J].時代教育,2013(5):16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