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話題是如何上好一堂數學課。首先,要有正確的數學教育理念,即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盲目地學習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其次,要通過對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將學生實際情況有機地滲透入教學計劃和教案內容之中。最后,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關鍵詞】學生實際情況 相符 喚醒 自信 賞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6-0099-03
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同樣的45分鐘,為什么課堂教學效果卻不同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話題,如何上好一堂數學課。
一 要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正確數學教育理念
上好一堂數學課的關鍵之一是:要求數學教師要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正確數學教育理念。數學教師首先要有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其次才是豐富的數學知識。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靈魂。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數學教育中培養各種人才所需的共性東西,既不是數學知識,也不是解題的能力,而是數學觀念——對數學的思考、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不論一個人今后從事怎樣的工作,哪怕他對現在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忘得一干二凈,或者不再會解中學的數學習題,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數學觀念,他就會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運用數學的思想和觀點來思考問題。數學觀念永遠支配著人的思維,發揮著無形的作用。
因此,數學教師應該把數學教學看作數學活動的教學,即看作某種思維活動的教學。這樣我們才能教學生學會思考,我們的教育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考查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數學課上,如果70%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數學課。當代教學理論認為:盡管教學是教與學統一的過程,但是事實上,教師教的過程,學生未必在學,即使在學,很可能是被動地學,低效甚至無效地學。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盲目地學習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學生可以參與制訂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質疑解惑、與他人合作和教學評價等教學的全過程。這樣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狀況,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從而做到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可見,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正確數學教育理念,是上好一堂數學課的關鍵所在。
二 要有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之數學內容的教學設計
上好一堂數學課重要的是,教師要通過對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將學生實際情況有機地滲透入教學計劃和教案內容之中。教學計劃的制訂應體現學生實際情況,要明確每一階段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展開步驟、教學程序和操作要點。在目標設計、創設情境、程序演化、歸納總結等關鍵環節,都要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
應該向優秀教師學習、與同事合作,同時也必須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我的做法是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很多內容學生在學習之前都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生活經驗,教師習慣于創設一個生活情境以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生活情境必須是“真情境”,尤其當生活數學與課本數學不統一時教師更不能回避,要給予巧妙應對。
教學設計時要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這樣能使課堂教學形象、具體、生動、直觀,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具體的畫面與抽象的數學內容緊密聯系,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的內在潛能;使學生正確形成完整的數學體系和空間觀念,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既能開拓學生視野,又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要從實際出發,要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不要濫用。顯而易見,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數學內容設計,對上好一堂數學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一堂課成敗的關鍵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作為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否”學習,更要重視學生“是否喜歡”學習,有沒有學習數學的熱情。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呢?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保障;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從而達到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巧設懸念疑問,激發學生學習初中數學的熱情。教學過程中平鋪直敘地講解,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與沖突,便能激發起學生要求解疑的需求。比如: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況,利用根的判別式去了解,根的判別式可在書面上寫為“△”,讀作“diao ta”,而△=b2-4ac,這里可以分為3種情況:(1)當△>0時,一元二次方程有2個不相等的實數根;(2)當△=0時,一元二次方程有2個相同的實數根;(3)當△<0時,一元二次方程有沒有實數根。
這時便是教學的最佳時機,在學生疑惑之時,利用多媒體開始新知識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不言而喻了。有了對學習的勝任感,就能產生在課堂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一堂數學課的效率。
要真正地上好一堂數學課,除了運用多媒體教學之外,還要以形式多樣的動手操作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真正體現因材施教。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通過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恰當地組織學生使用教具,開展實際操作活動,不僅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較好的發展。利用教具操作的直觀性、具體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一個符合中學生認知規律的思維氛圍,有利于中學生思維主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例如,在課堂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做全等三角形,加深了對全等三角形的認識和理解,加深了對全等三角形定理和推論知識的具體運用能力。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發展。它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學習知識、動手實踐的全新天地。它不但能培養學生具體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對學生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創造才能的發展以及情感的培養都有著重要意義。長期以來,為什么我們的一些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感到數學枯燥乏味、抽象難學,有些學生甚至對數學學習產生恐懼的心理。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數學離學生實際生活太遠。所以,我們必須緊密聯系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愿意去學數學,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養成了在動手中學習的良好習慣,達到一堂數學課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要在數學課堂中巧妙運用“賞識教育”
上好一堂數學課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會“賞識”學生。因為不同班級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級的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好的數學課堂應當關注學生的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不同的需要。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不同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教師應恰當地處理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同類型的反饋信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傾聽各種學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學生可能回答不對,也應讓學生表達出來自己的見解。相信學生的每一個回答都會對學生自己和別人帶來一些啟示,這些啟示有的來自正面,有的可能來自反面。
1.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巧妙運用“賞識教育”——讓學生樂學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學習興趣是維系學生認真學習的精神動力,是學生對學習保持積極情緒的重要因素,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對學生能主動學習、持續學習并取得顯著成就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策略。教師要善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感受到新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興趣融入課堂教學,產生情感體驗,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并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汲取知識、掌握技能、形成積極的價值傾向,變苦學為樂學。
2.在數學課堂中巧妙運用“賞識教育”——讓學生會學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宗旨。其實學習方法對于學習很重要,傳統的學習方法以灌輸為主,以教學內容的識記為重點,達到學會知識,卻忽視了學習方法的掌握及改善對學習的重要性。新課程改革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及掌握學習方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并在學法上加以引導啟迪,使學會向會學轉化。
3.在數學課堂中巧妙運用“賞識教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教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喚醒學生的自信。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會“賞識”學生,才能上好一堂數學課。
四 數學課堂要為學生留下足夠思考、練習的時間及有效作業的布置
好的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是富于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最簡單的一個指標是教師提問以后是否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至少有幾秒鐘的時間讓學生想,而不是急于下結論,判定學生會還是不會。特別是那些需要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才能解決的問題,更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
在數學課堂上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以便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需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有效的練習可以推動這個過程的順利完成。數學課堂練習不是對所學新知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成為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培養興趣的廣闊天地。教師要用練習設計的藝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有鍛煉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課后有效作業的布置。課后有效作業的布置是教學有效性的延伸,但這個作業量要適度,不能搞“一刀切”,要有層次性,避免后進生“消化不良”。
總之,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有效性方法有很多,但無論如何教師一定要立足于平日教學,不斷思考、總結、學習,不斷反思。這樣才能使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斷提高,從而上好每一堂數學課。
參考文獻
[1]山人.數學的探究與欣賞[J].信息技術教育,2004(2)
[2]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3
[3]雷永生、王至元、杜麗燕等.皮亞杰發生認識論述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