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一次抱母親》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課文。文章記敘了由于母親生病住院,需要更換床單,“我”抱起母親,從而引發(fā)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為了能讓聽障學生也能夠感受到這種深情,作者以猜測、比較、體會感悟幾個步驟使學生能夠?qū)訉由钊氲馗惺艿饺绾0愕哪笎郏瑥亩A情感報答自己母親的一片深情。
【關(guān)鍵詞】《第一次抱母親》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6-0135-02
母愛是溫暖的太陽,奉獻著她的光芒;母愛是遼闊的海洋,袒露著寬廣的胸懷;母愛是甜蜜的乳汁,哺育著兒女茁壯的成長。對于我們這些雙眼觀盡天下事,雙耳聽盡世間聞的心智成熟的“大人”來說,也不是那么輕易就能體會到母愛的。而我所面對的是一群由于聽力障礙導致的不僅僅是無法說話,更加嚴重的是無法與他人溝通,無法體會別人的感情,從而比健聽者更難感受到這份不顯山露水的愛。
《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就是作者從“母親病了住在醫(yī)院里,護士要換床單,我把母親抱起來,沒想到母親輕輕的”這件小事中感受到那雖然看似平淡但非常濃厚的母愛,然后作者用“抱”來報答母親。
這篇課文的語句并不難理解,但是蘊含在語句中的感情卻很難讓聽障學生感悟到。應該怎樣才能讓聽障學生通過文字的闡述領(lǐng)會到文字背后的含義,從而引起共鳴,最終達到要聽障學生也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母親呢?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體重“輕”“重”比較,了解母親真實的體重,感受母愛。瀏覽課文,說說當“我”第一次抱起母親時有什么感受?這個問題并不難,在課文中多次提到:第一處,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那么輕。”第二處,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第三處,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這三處都是一個意思:作者沒有想到母親很輕。“輕”就成了這個問題的一個突破口。
問:母親有多輕?
答:80多斤。
問:猜猜老師有多重?
生:120、115……
師:老師有108斤。
追問:我以為母親有多重?
答:100多斤。
師:比一比。母親會比老師更瘦、更弱小。
意圖:這樣問的目的是給聽障學生一個明確的感性認識,符合聽障學生的認知特點。80多斤到底有多輕?聽障學生是很難想象到的,通過和老師的比較學生就能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第二步:身體輕——責任重比較,了解母親承受的生活重擔,感受母愛。通過理解“我以為母親重”來讀懂這段話的意思:“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從而理解母親的艱辛和母親給我們?nèi)绾0愕膼邸?/p>
問:為什么“我”以為母親有100多斤?
讓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來找出答案。
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說的這一段話就是答案。
意圖:從這段話的字面看意思是不難理解的,但是要讀懂字背后的意思,對于體會母愛是非常重要的。
這段話首先是要理解母親的艱辛。通過對“拉著、背著、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年復一年、逢有重擔、力大無窮、那么重的擔子”這些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了解母親的艱辛、母親的不易。對于這些詞語的理解可以通過解釋、描述、學生自己的體會等方法來實現(xiàn)。
其次是要理解母親對“我們”的愛。通過這句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啟發(fā)學生“母親挑著100多斤的擔子翻山越嶺”已經(jīng)很累了,為什么還要“手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呢?”她不能把我們放在家里嗎?母親是怎么想的?
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想到了很多。
生:母親怕我和妹妹在家會玩電、煤氣等發(fā)生危險。
生:母親怕我和妹妹出去玩會目迷路。
生:母親怕我和妹妹被壞人拐走。
……
這時老師總結(jié):母親之所以有這些擔心,就是因為母親愛我們,這就是母愛。再啟發(fā)學生從這句“我們長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中體會。此時,因為有了上一步的鋪墊,學生能夠很容易想到這就是“母愛”。
然后再通過母親的話深刻體會母愛的偉大。
問:母親這么辛苦,給了我們這么多的愛,可是母親是怎么說的呢?
答:母親說,提那些事干什么?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這句話可以分兩步來理解。一是“那些事”指哪些事?二是“這樣過來的”是怎樣的?這樣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母愛的偉大。
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層層突破從有形的重擔到無形的重擔,使學生深深體會到母親的艱辛;從輕輕的母親雖承擔生活中種種重擔,卻“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對我和妹妹不離不棄,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母愛。
第三步:體會作者心情,產(chǎn)生共鳴——報答母親。
問:母親這么辛苦,這么的愛“我”,我過去沒有體會到,現(xiàn)在“我”知道了,“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我做了什么?我為什么要這樣做?
答:“我”覺得“愧疚”。
答:“我”抱母親。
答:“我”要報答母親。
引導學生學習第五自然段,也就是描寫“我”第一次抱母親情景的那一段。在學習這段時可以加入學生寫的練習:“我”這樣一直抱著母親的時候腦海中浮現(xiàn)出怎樣的情景?
出示填空:夏天, ,母親 。冬天, ,母親 。我們長大后, ,母親 。
意圖: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聽障學生缺乏的是規(guī)范的語言,所以聾校語文課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教學生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所以在這里加了一段學生運用課文語言的練習。在這里不單單是讓學生就這么寫,還加上了一些提示性的詞語和拓展的詞語,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語言。
問:在“我”這樣想的時候,母親怎么了?
答:母親流淚了。
問:母親為什么流淚?
答:因為“我”抱母親。
此時扣題:我只抱了母親一次,而母親抱了我許多次,只這一次就讓母親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就是母愛。觀看一個孩子的成長圖片。這里雖然出現(xiàn)的是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但是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看到的將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而且是一位母親的付出。在這樣的感情奠基中再繼續(xù)升騰,朗誦一首千古傳頌贊頌母親的古詩——《游子吟》。
最后在這樣澎湃的感情中讓學生說說自己準備怎樣報答母親。
生:我準備考出好成績報答母親的恩情。
生:我長大以后找到工作,把錢給母親。
生:我要回家給媽媽捶捶背。
生:我要給母親炒好吃的菜。
生:我要對媽媽說“媽媽我愛你”。
……
通過學生的表述能看出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也知道了自己母親的艱辛,體會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愛。
意圖:這樣的設計通過作者對母親的報答來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情感目標:報答母親。再通過對和孩子成長照片的觀看更能反映出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母親的愛是多么重要,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水到渠成,讓學生知道“我要報答母親”。
反思:讀懂課文字面的意思是學習課文最最基本的一步,在教學設計中老師通過反復的有目的的誦讀,讓聽障學生首先能達成這一步,也為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chǔ)。在達成理解第一步——“字面意思”的同時滲透第二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如猜猜老師的體重并與“母親”相比較,使學生對“母親”有一個清晰、形象的認識。在課前老師還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稱一稱自己的體重,再找兩個袋子各裝50多斤的沙子,然后讓學生用扁擔挑。結(jié)果是全班13位學生中只有2名男生挑了起來并走了幾步,其他學生連挑都沒有挑起來。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更加清晰地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又瘦又小的母親挑著沉重的擔子還“拉著我,背著妹妹翻山越嶺”的樣子。
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而對“母愛”的感悟是埋藏在簡單文字背后深刻的感情。怎樣才能使聽障學生能感受到這種愛?在教學中問:母親挑著擔子已經(jīng)很辛苦了,為什么還要“拉著我,背著妹妹”?追問:母親會想些什么?一層層遞進的問題激發(fā)聽障學生進行思考,這樣“母愛”這個主題便呼之而出。
理解了課文中的“母愛”并不是學習這篇課文的終極目標,更重要的是要讓聽障學生把課文中的“母愛”和自己獲得的“母愛”聯(lián)系起來,不僅要知道要報答母親,還要知道怎樣是“報答”,要求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做到。
聽障學生由于自身的因素導致對于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不能感悟,所以他們對母愛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過這么一篇課文的講解就能領(lǐng)會的。所以我們作為聽障學生的教導者在今后的教學中、生活中要滲透這種感情,使每一個聽障學生都能成為至情至性的性情中人。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