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1世紀需要我們培養出有基礎知識、有科學探索興趣、有實踐能力、有科學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因此在幼兒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意義深遠。本文根據筆者的教育實踐經驗和深刻反思,從激發興趣、創設環境、引導發現、互動合作、評價激勵五個方面來論述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這五個方面也是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五個實踐層次。
【關鍵詞】幼兒 科學探究 興趣 環境 互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6-0137-02
一 激發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列為科學領域目標的第一條,可見“興趣”之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使幼兒主動學習,社會的發展要求教育要培養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那么怎樣才能挖掘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呢?
1.用有趣的現象吸引幼兒
例如我和幼兒做過一個試驗:把鹽溶在水中,雞蛋就浮了起來。他們非常好奇,而如果換成醬油、醋、糖等又會怎樣呢?幼兒分組試驗后,非常困惑,就嘗了各個杯子的味道,提出“這會不會跟味道不同有關呢?”
2.設置懸念
在蠟燭的燃燒中,孩子們發現罩在蠟燭上的玻璃杯的壁上有露珠一樣的東西,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們討論了很久,有人說:“我知道了,肯定是空氣里燒出水來了。”還有人不服氣說:“外面燒(沒有罩時)為什么沒有水呢?”“外面空氣太多看不見。”到底怎么回事呢?孩子們急欲知道答案。但我提出和小朋友們一起去尋找答案,看看書上、電視里都是怎么說的,然后再來做試驗……在這解疑的過程中,孩子們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體驗。
3.一定的挑戰性
“強調科學教育首先就是要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這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和學習的熱情,獲得終身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機制。”在“紙的力量”這一活動中,我讓幼兒通過拉紙、撕紙、壓紙、揉紙來感知和比較紙的力量。幼兒很輕松地發現在不同方法的作用下,紙的變化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拉紙的活動中,幼兒表現出很大的困惑:為什么薄薄的一張紙卻那么難拉破呢?在這充滿挑戰的拉紙過程中,幼兒探索的欲望就被完全激發出來了。
二 創設環境
《綱要》指出幼兒園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環境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物質的,一種是精神的、心理的(這里稱為“科學文化環境”)。
1.物質環境
幼兒園的物質環境主要包括園所環境(如科學發現室、飼養角、種植園、玩沙池等)、活動室環境(墻面布置、空間環境等)、游戲室環境(游戲材料、科學區材料投放)以及教學材料等。我們應盡可能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2.科學文化環境
科學文化環境包括幼兒心理環境、互動環境、評價環境、探索活動的開放性環境等。我們應該給兒童以主動發展、富有個性的寬松環境,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我們應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幼兒尊重事實、積極思維、合作互助、不盲從等科學品質,使幼兒在集體科學文化環境的影響下,獲得個人的發展。
三 引導發現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應將科學基礎知識的傳授與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讓幼兒在探索過程中體驗和感受,進而理解、發現科學
的原理和科學的奧秘。科學探究活動具有綜合教育的作用,可以幫助幼兒獲得難忘的親身體驗,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去領會。同時,我們應該將這些知識作為載體,發現是孩子是如何思維的,是如何接受這些知識的,目的是啟發孩子的智慧。科學活動不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創造機會讓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應該是觀察者、引導者、鼓勵者、支持者,教師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引導幼兒去發現知識。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一般的流程是提出問題——假設與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還可以加入搜集相關資料一環。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多觀察,記錄出現的問題,列出總結時大家要一起探討的問題;在幼兒遇到困難時,引導他們解決。嘗試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無疑使幼兒體會到如何去思考,感受到影響事務因素的復雜性,學習多角度考慮問題……另外,探究的課題應對幼兒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使幼兒的耐心、信心、和恒心等科學品質得到培養。發明家愛迪生曾說:“每一次嘗試的失敗都會使我在科學的探索中邁進一步。”我相信當孩子們幾經失敗終于成功時的心情一定是最美麗的。
四 互動合作
“一個理想的課程必須提供豐富的人際互動機會,通過老師或兒童之間的接觸和合作,去尋求對彼此均有意義的學習。”互動主要可以分為三塊:外圍環境與幼兒的互動、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1.環境與幼兒的互動
環境與幼兒的互動包括幼兒園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幼兒園環境前已述及。家庭環境是一塊非常重要的領域,我們應更多地爭取家長對幼兒探究活動的了解和支持,請家長給孩子買一些科學圖書,陪孩子看科學類電視節目,如:“奇趣大自然”“動物星球”“科學探索”等。社會環境與幼兒的交互主要是幼兒去了解現代社會的各種工業、科技產品、通信設備等。如組織幼兒參觀工廠,了解他們的設備、機械的工作程序和原理,了解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生活用品是怎樣生產出來的;組織幼兒參觀郵電局、派出所、自動取款機、超市等,尋找科技產品在這些地方的應用,激發幼兒發明創造的欲望,而農村幼兒園更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大自然。
2.師生互動
《綱要》將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倡導“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關系。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往往有集體的討論也有小組活動,有老師與集體的對話,也有老師與個體交流。師生互動貫穿在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師生互動不僅僅是對話,還包括對幼兒需要的滿足和引領,對幼兒的支持和鼓勵,包括傾聽孩子,啟用你全部的心智去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并且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甄別他們行為與需要的合理性,做出以促進孩子發展(而非某個教育原則、教育計劃)為基點的最適當的教育者的回應。
3.生生互動
在“染紙”活動中,有的幼兒發現用繪畫紙染出來的顏色非常淡,用牛皮紙、蠟光紙根本就染不上去。幼兒在相互交流后都選擇了餐巾紙,因為它染出來的圖案非常美(吸水性)!但有的小朋友把紙浸在水里時間太長,紙都爛掉了。大家交流后,很快發現只要在顏料水里輕輕一點就行了。通過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進行探究,整合了內容與手段,幼兒在小組的活動中交流意見、在他人的發現中得到自己的答案。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能促進幼兒的不斷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建構新觀點、新策略。幼兒需要的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他們更需要通過親身的經歷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需要通過相互的傾聽來了解不同的觀點,需要通過平等的交流來豐富個人的理解。此外,合作精神是當代科學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而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幼兒得到了小組合作、群體合作的實際鍛煉。
五 評價激勵
《綱要》指出評價是“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評價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評價主要從教師和幼兒兩個角度進行。
第一,從教師角度進行的評價——重在反思活動過程、分析活動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尋找最佳的活動方式等,目標要著眼于師幼共同的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學評價可以參照如下價值坐標:“今天的教學對幼兒真的有吸引力嗎?幼兒投入的程度如何?他們有沒有獲得豐富的發現?有沒有產生新的問題?你又為幼兒的問題解決過程提供了哪些幫助……”教師的評價過程應成為一個反思、診斷、改進和逐步完善的過程,通過自我評價達到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活動質量。第二,從幼兒角度進行的評價——應貫穿在科學探究、個別指導、日常活動等環節中,不強調探究的成與敗,更多的是接納、尊重幼兒的發現,鼓勵和肯定幼兒的想法。首先,我們必須關注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為之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他們是由此而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是越來越提高自我學習能力,還是越來越依賴老師、懶于思索……其次,我們應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劃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橫向的比較。最后,我們應鼓勵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并參與評價同伴的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孩子們在教學中的主體性也會因此而顯得更加突出。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