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分析綜合的方法對大陸地區環境權主體觀點進行單一主體論、多元主體論的分類和“四個跨度”的總結,提出要進行理論創新和思維視角轉換,集思廣益,采取包容的態度以增強對環境權主體研究的共識。
【關鍵詞】環境權主體 多元主體 單一主體 共識與展望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029-04
法學乃權利之學,法學研究須臾離不開權利研究。環境法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獨立的法學學科,也非常注重對環境權理論的探討。自蔡守秋教授發表《環境權初探》① 一文開始,環境法學界對環境權的研究已逾三十年,但學者對環境權的理解莫衷一是。由于研究背景、價值取向、個人偏好等因素不盡相同,造成此種理論分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人們對于環境權主體的認識存在偏差。環境權的主體是環境權內涵的核心,對于構造環境權理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主體如不能確定,那么環境權的概念也就難以完整地表述出來。令人沮喪的是,學者對環境權主體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環境權的概念至今尚無統一的結論。② 關于環境權主體,大陸環境法學界目前有三種主流觀點③;類分起來即兩種理論:環境權多元主體論和環境權單一主體論。
一 大陸地區環境權主體觀點一覽
1.環境權多元主體論
環境權多元主體論認為享有環境權的主體是公民、單位、國家、人類等主體中的多個或全部。大陸環境法學界持環境權多元主體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蔡守秋、陳泉生等教授,但他們關于環境權主體的具體觀點有細微差異。
觀點一:環境權主體包括個人、單位、國家、人類和自然體。
第一,個人環境權。個人環境權也叫自然人的環境權,是指自然人有合理享用適宜環境要素和環境資源的權利,也有保護環境要素和環境資源的義務。個人環境權乃最基礎的環境權,它不僅是單位環境權、國家環境權等環境權的基礎,也是實現個人勞動權、休息權、生存權、生命健康權等其他基本權利的必需條件。
第二,單位環境權。單位環境權,是指單位有享用適宜環境的權利,也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任何單位及其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都必須占用一定的場所、空間等自然環境條件,如果這些場所、空間環境條件受到污染和破壞,單位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和損害。單位環境權是個人環境權的自然延伸。④
第三,國家環境權。國家環境權,是指國家對其管轄權內的環境和資源,有按照本國的環境與發展政策開發、利用的自主權利,有既享有適宜環境的權利,也有通過各種措施和途徑加以保護、改善、治理的義務。由于國家是抽象的主體概念,在現實生活中,國家環境權在法律上往往表現為作為國家代表的政府部門對環境資源行使的權利。
第四,人類環境權。人類環境權是指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有享用適宜環境的權利,也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人類”這一概念是全世界的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集合。人類環境權的基本意義是要求人類在開發保護環境資源時要兼顧世界各國和人類各代的環境權益,為全人類及其子孫后代保護環境。
第五,自然體的環境權⑤。所謂自然體的權利,是指人有保護環境的義務,自然體有受到人尊重、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權利。隨著環境倫理學日益深入人心,有的學者提出了自然權利論或動物權利,將“保護環境的義務”這一法律規定理解為“環境有受人尊重、合理利用和保護的權利”。在法律未設定的情況下,自然體環境權一般指環境倫理學上所承認的自然權利。基于主客一體化和環境法既調整人與人的關系也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念,動物等自然體也應當成為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環境權。⑥
觀點二:環境權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國家乃至全人類、后代人。
陳泉生教授認為,環境權是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有適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環境,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基本權利;并據此將環境權的主體分為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國家以及尚未出生的后代人。⑦
第一,公民環境權。公民環境權,是指公民享有適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環境的權利。公民環境權是最基本的環境權,它是法人及其他組織、國家、人類環境權得以實現的基礎。法人及其他組織、國家、人類都由公民集合而成,其環境權源于公民的環境權。公民的環境權除了生命健康權和財產權外,還包括日照權、通風權、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觀賞權等。
第二,法人及其他組織環境權。法人及其他組織環境權,是指法人及其他組織擁有享受適宜環境和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它介于公民環境權和國家環境權之間,內容上體現為經濟性權利和生態性權利合一。由于法人是市場經濟的參與主體,其生產經營活動不可避免地對環境資源產生污染和破壞,所以法人及其他組織環境權兼顧了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
第三,國家環境權。國家環境權,是指國家根據憲法的授權而擁有的,保障全體人民的環境權益的權利。它是一種委托代管權,是政府的職責。國家環境權更多地體現國家對于環境保護的職責和義務。這種職責和義務主要有環境處理權、環境管理權、環境監督權、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職責以及履行國際義務。
第四,人類環境權。人類環境權,是指全人類共同擁有和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人類環境權的客體為整個地球的生物圈,甚至外層空間。它包括各國管轄范圍以內的臭氧層等環境要素和各國管轄范圍之外諸如南極、外太空等環境要素。由此可見,人類環境權超越國界,需要通過國際合作來加以解決,從而具有“連帶”的特征。
觀點三:環境權主體包括公民、組織團體和國家。
馮忠秋和尤俊生兩位教授認為環境權包括公民環境權、法人及社會團體組織環境權、國家環境權和國際組織環境權。⑧ 不難看出,其環境權主體涉及公民、法人及社會團體組織、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劉正濤和李瀟兩位教授沒有提到國家環境權,但認為環境權主體包括公民、政府和企業。另外,徐興峰、趙一強教授對環境權主體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⑨⑩ 但總的來說,以上學者認為環境權的主體包括公民、組織團體和國家。
觀點四:環境權的主體包括公民和國家。
程杰教授認為,環境權主體包括公民和國家。“公民環境權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享有在適宜健康的良好環境中生活的權利。國家環境權是指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環境而享有的權利,它更多地體現為對環境保護的職責和義務。”11其中,公民環境權是基礎,國家環境權是保障。不過程杰教授認為,我國憲法對環境保護規定的滯后狀況,使其他部門法對環境權的保護缺乏憲法依據,致使整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不夠完善和健全。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是其他所有法律的立法依據,欲完善環境保護法律體制,唯有先從憲法中尋求依據。程杰教授認為我國的環境權是一項應有的權利,環境權難以實現主要在于環境權沒有被寫進憲法成為法定的基本權利。因此,程杰教授所講的環境權是憲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對環境權的保護也側重于憲法上的保障。
2.環境權單一主體論
觀點一:環境權的主體只是公民。
呂忠梅教授認為,環境法作為國家保護公民的環境權益以及賦予公民參與環境管理權利的法律,必須有自己的理論基礎,這是環境權的理論及立法實踐,并直接指出,“此處所稱的公民環境權與環境權系同一概念,即環境權僅指公民環境權,不包括所謂的‘法人環境權’與‘國家環境權’”,12(后面呂教授的環境權有了代際的含義)。環境權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及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這種權利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主體包括當代人和后代人;對象是人類環境整體,既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又包括各種環境要素所構成的環境系統的功能和效應;環境權是一項概括性權利,可以通過列舉而具體化;其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的。13
胡靜教授也主張“一種純粹意義或者狹義上的環境權”,其主體是公民。判斷某種主體是否環境權主體,必須先確認該主體是否可能對環境擁有利益,即該主體是否在自然狀態下會有獨立于其他主體之外的利益。或者換個角度,客體是否會在滿足其他主體之外能單獨滿足該主體的需要。如果某主體在事實上不可能對認識對象產生利益需求,那么在法學上討論和在法律上將主體和客體聯系起來,都是荒謬的,只能是學術資源和法律資源的浪費。胡靜教授質疑了單位、國家、人類、后代人、自然體作為環境權主體的可行性。14
觀點二:環境權的主體是人類。
徐祥民教授認為,環境權的權利主體是人類,其義務主體是人類的分體及這些分體的各種形式的組合。徐祥民強調環境權的義務本位,對公民環境權和國家環境權做了重新闡釋:“國家環境權其實是國家對外的主權和對內的環境管理權;而所謂的公民環境權實際上是享受、使用生產生活環境的民事、行政等權利和參與環境有關的公共事務管理的公民權利,而不是環境危機時代新生的屬于升華期人權的人類環境權。”正如標題一樣,徐祥民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對公民環境權“投了反對票”,進一步強調對人類環境權義務主體的設置。人類環境權中的人類是集合的模糊的概念,它所享有的權利并不能落實到具體的個體、群體身上,應采用規制理論,對各種主體普遍設定義務恐怕是實現這種權利的唯一出路。
二 分歧、共識與展望:環境權主體理論在曲折中前進
1.分歧:從“四個跨度”展開
綜合大陸學者對環境權主體的觀點,筆者將從人際跨度、物際跨度、時間跨度、地域跨度四個角度對學者們的分歧進行分析總結。
第一,人際跨度。人際跨度是指按照自然人的要素組合形成的對于環境權主體的分歧,即在人這個層面上,環境權主體分歧為單個的人還是人的集合體。對于單個的人,絕大部分學者認為可以作為環境權的主體,只有徐祥民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自然人或公民不能成為環境權的主體,只有自然人的集合組成的人類才享有環境權。對于單位,相當一部分學者承認其環境權主體資格;只有環境權單一主體論學者,以呂忠梅和胡靜教授為代表,認為環境權的主體限于單個的自然人或公民。這與呂忠梅教授對于環境權應當私權化、通過民法溝通協調進行保護的觀點不謀而合,也與胡靜教授對于環境權應當寫入憲法的公民基本權利,并通過公民—國家這層公法關系加以保護的主張一脈相承。
第二,物際跨度。物際跨度是指跨越不同的物種之間,人和非人物誰能夠成為環境權的主體從而表現出的一種分歧。這里的“人”是相對于“物”而言,即自然體以外的人的各種形態,包括自然人和自然人集合成的法人、國家和人類。這種分歧的焦點在“自然體是否為環境權的主體”。以蔡守秋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觀點新穎,認為自然體應該成為環境權的主體。蔡教授認為基于對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和環境法既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單純地認為自然體只是客體,只有工具價值,而應成為環境權主體,享受應有的權利,同等地受到法律保護。一些學者對此持異議態度,他們主要是從傳統的法律價值和原理出發,認為環境法與其他部門法一樣,只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者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調整人與人的關系,其本質還是調整人與人的關系。我國的憲法將法律關系主體分為:人民、民族、國家和國家機關、個人和法人。權利主體應當是人或是人與人所構成的組織,環境法律關系不能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15 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是環境倫理學強調的一組重要關系,但不同于法律關系,不能納入環境法律關系調整的范圍。出現這種分歧,是因為人們混淆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認識論上的區別。要解決這一分歧,必須從世界觀的高度將環境問題納入哲學視野,從本質上認清人與自然的關系。
第三,時間跨度。時間跨度是指基于時間的跨越而引起的對于環境權主體在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爭議。爭議的核心在于是否承認后代人也享有環境權。一部分學者基于代際公平原則和公共信托理論提出了“后代人也是環境權主體”的觀點,認為政府是基于信托而管理環境資源,環境資源從根本上是屬于委托人的,包括當代人和后代人;如果厚“當”薄“后”,否定后代人環境權主體,就難以實現環境公平這一價值目標。大部分學者認為環境權主體只能存在當代人之間,不敢茍同后代人享有環境權,也難以接受賦予后代人環境權主體資格。首先,傳統民法認為自然人的權利始于活體出生,后代人相對于當代人而言是未出生的“嬰兒”,是不享有環境權的;其次,確立后代人環境權主體資格的動機是為了保障后代人的環境權益,實現代際公平,但是解決環境權的代際公平問題并非要確立后代人環境權主體地位不可;再次,后代人環境權源自環境倫理學,確立后代人環境權大有“倫理學這一外來物種入侵引起原有法學生態系統紊亂之勢”,這是對傳統法學的沖擊,容易引起法學理論的混亂。16 最后,立法技術上很難確定當代人與后代人的界限。當代人與后代人以嬰兒出生為時間起點,不同嬰兒出生時間并不相同;個體上,當代人與后代人是連續而又交替著的;總體上,當代人和后代人是人的集合。因此,立法上無法識別當代人與后代人這兩個主體。
第四,空間跨度。空間跨度是指因環境權主體的地域差別而表現出來的對于環境權主體認識上的分歧。這種地域跨度主要是環境權主體坐標于國內還是國際。以馮忠秋和尤俊生兩位教授為代表的一部分學者認為環境權包括公民環境權、法人及社會團體組織環境權、國家環境權和國際組織環境權,即突破了傳統的一些學者主張單位或法人屬于環境權主體的局限,而將域外的組織團體——國際組織納入到環境權主體的范疇,這樣就產生了環境權主體在地域上的跨度。當然,只有少部分學者將國際組織納入環境權主體范圍,大部分學者主張“單位”僅限于國內的組織或法人。其實,這里環境權主體的國際組織與國內的單位或法人等組織是相對的,界限是模糊的。任何一個國際組織必然要在一國進行登記以確定自己的身份屬性,國際組織冠名“國際”主要是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機構組織和活動范圍跨越國家和地區。
2.共識與展望:理論創新和視角轉換
目前,大陸環境法學界對于環境權主體的觀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筆者認為,環境權主體研究盡管分歧重重,但經過學術交流,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并在此基礎上開拓環境權研究的一些新路徑,有利于今后環境權主體的進一步研究。
第一,認為環境權是我們需要的權利,是一項基本的人權。環境權的提出源于環境危機的逐步加深和環境保護運動的日益高漲。由于環境資源的特殊性,利用傳統的法律武器解決環境問題、響應環保運動不免有些吃力,應當將環境權這一基本人權確立并法定化,使環境危機的化解有了法律的規范,環境保護有了權利的保障。環境權是一項基本權利。17 盡管西方環境法學界還有一點雜音傳播“環境權主體、范圍模糊,無法具體化,不具備法律屬性,應當對環境權予以否定”,1819 但是,大陸地區環境法學界主流認為環境權是一項基本人權,這就為環境權主體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石的支撐。
第二,明確公民具有環境權主體資格。對于個人是環境權的基本和核心主體,學界觀點比較一致。20 權利應當具有普遍性,否則將淪為少數人的特權。環境權理論的提出就是以普通公民的利益滿足為動機,公民不具備環境權主體資格,這不符合環境權理論的初衷,對環境權的研究也無任何價值。縱觀環境法學界,不難發現“公民具有環境權主體資格”已是公認的信條并得到普遍的遵循,只是在公民環境權內容上是否包含“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這一點上有出入。“公民具有環境權主體資格”這種觀點或這一原則今后也不可能削弱,只會加強。
第三,肯定環境權是一項憲法權利,對其進行私權化。環境資源是公共的,人人均可利用,在環境公益訴訟尚未完全確立的情況下,如果環境資源遭受污染破壞,公民卻不能以此為依據提起民事訴訟。21 確立公民環境權的直接意義其實在于突破傳統的民法原則,確立新的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權利規則,使其能夠得到民法和民事訴訟程序的保護。22 這種另辟蹊徑的辦法不禁為環境權主體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不失環境保護的可行途徑。這為環境權主體的后續研究開拓了新視野。
第四,承認對環境權的研究和環境權主體的確定需要一種新的理念和思維。環境法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具備一些新的理論;如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理念已被環境法學界詬病并逐漸拋棄,確立了“生態中心主義”的核心理念。因此,對于環境法的研究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法學思維,22 而應結合環境法自身的特色,進行理論創新,否則可能脫離環境法發展的良性軌道。環境權的研究也要遵循這樣的思路。正如呂忠梅教授反復強調:“我認為,環境權理論的研究反映了認識論上的局限性,過去研究環境問題分別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展開,這兩個領域認識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近年來引入環境理論與環境哲學的發展,使人們對環境權理論的哲學基礎獲得了新的認識。”23 蔡守秋教授在研究環境權的過程中也發出了相同的感慨:“自然體的權利作為一種新型權利和新的主張,它本身還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它還沒有建立有別于自然人權利或人權的嚴謹體系,它還需要新的理論、新的思維和人們對它的適應過程,它只能在人類保護環境、不斷優化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中逐步改進和提高。”這種思維轉換和價值取向將為環境權主體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前進的方向。
注 釋
①蔡守秋.環境權初探[J].中國社會科學,1982(3):29~39
②一般認為,環境權是指特定主體對環境資源享有的法定權利,但對于特定主體,認識不一
③盡管目前環境法學界對于環境權是否為一項人權或是否為一項獨立的人權,甚至環境權是否為一項法律權利還存在一些爭議,但是筆者對此暫不予考慮,將在承認環境權是一項基本人權的前提下進行論述
④蔡守秋.環境資源法學[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35
⑤自然體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非人生命形態以及非生命其他自然物
⑥蔡守秋.調整論——對主流法理學的反思與補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⑦陳泉生.環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6
⑧馮忠秋、尤俊生.環境權探析及環境侵權的民事救濟[J].上海環境科學,1997(4)
⑨徐興峰.環境權——環境法學的基石[J].環境與開發,1996(2)
⑩趙一強.論環境權的立法保護[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2(5)
11程杰.論環境權的憲法保障[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4)
12呂忠梅.論公民環境權[J].法學研究,1995(6):60
13呂忠梅.再論公民環境權[J].法學研究,2000(6):134
14胡靜.論環境權的要素[A].適應市場機制的環境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2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2
15呂欣、李杰賡.環境權主體研究[J].當代法學,2005(6)
16張忠潮.再論環境權主體[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00~111
17李啟家、羅吉.論環境權的基本構成[EB/OL]. http://www. 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8936
18呂忠梅.溝通與協調之途——論公民環境權的民法保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2
19徐祥民、田其云等.環境權:環境法學的基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2
20胡靜.論環境權的要素[A].適應市場機制的環境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2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2
21最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對公益訴訟制度做了一般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之后的環境公益訴訟司法解釋也在陸續展開
22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55、133
23呂忠梅.溝通與協調之途——論公民環境權的民法保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