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網壇男子單打比賽,主要是以底線為主,結合少量“上網”進攻為輔的技戰術運用的綜合性打法,加之球場的改變,場地摩擦力更大,使得比賽的節奏變慢,選手大多都停留在底線相持區域制造機會,對抗激烈,耗時耗力。本研究運用了文獻資料法、觀察統計法、數理統計法等,以費德勒的“上網”技戰術為研究對象,通過觀看近30場經典比賽錄像,對這些典型的“上網”技戰術進行全面的剖析。
【關鍵詞】費德勒 “上網” 技戰術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199-01
一 “上網”技戰術的幾種形式
1.以發球建立優勢“上網”直接得分或中場半截擊結合“上網”得分
這也是桑普拉斯在發球局最常用的戰術。它要求發球有球速、落點和旋轉結合,使接發球回球質量不高,進而直接截擊或高壓得分。就算沒有直接得分,由于回球的質量差,也有利于發球方繼續擴大優勢從而得分。費德勒的發球突然性和隱蔽性很強,角度很大且靈活多變,而且他在發球后的擊球連接的很緊密。其中最關鍵的技術是隨發球“上網”后的移動、分腿墊步的時機和所處的位置要能封鎖住對方有可能穿越的路線,還要為挑高球保有余地。
2.攻擊中場淺球是“上網”得分的關鍵技術
中場發球線附近離對方場地距離短,因此給對方準備的時間就相應縮短,這個地方的得分和丟分都很容易,機會與失誤并存。主要是進攻要控制好落點和旋轉撕開對手防守,迫使對手不能有效地回球從而一擊得分。丟分主要因為自己操之過急造成擊球失誤,或者落點和球速不夠壓迫對方,反而被對手穿越或挑高。費德勒在處理中場淺球的時候往往是一擊得分,很少給對方留下機會。一旦他遇到中場淺球,則馬上向前移動,降低重心,調整好擊球的角度和力度,在擊球的同時保持身體向前移動,根據自己的擊球質量選擇合理位置,采用抽球的方式來打中場淺球,同時手臂快速地完成鞭打動作,給球加上足夠的上旋,保證能夠把球“提拉”過網并且球不會出界,果斷提前上網,切斷對手的穿越角度,在網前輕松完成截擊。
3.在底線相持區通過擊球的深度、角度、速度和旋轉逼迫對方回出淺球從而攻擊淺球“上網”得分
這是為“上網”創造機會的一種得分方式,這種打法是網球戰術里常見的基本技戰術,很多球員在平時訓練或比賽中的使用頻率也是最高的,它要求球員在擊球的速度、角度、深度和旋轉上建立優勢,要能壓迫對手,使對手處于弱勢,逼迫對方處于防守的時候回球出淺,進而擴大進攻優勢“上網”得分。運用底線強有力地進攻逐漸建立優勢,攻擊對方的空當或者弱點“上網”是費德勒比較典型的戰術。
二 費德勒“上網”技戰術的要求
1.正手
費德勒正手進攻的變線能力很強,當然節奏感也很不錯,他的變線能力感覺還是在于他能夠把握住揮拍的時機和揮拍的力度,費德勒的擊球手臂不需要做很多的引拍動作,這就說明費德勒能夠在比較短的手臂運行過程中給予球以相應的能量,這個跟中國功夫所獨有的寸勁技術是差不多的道理。因為引拍少,動作就要比別人更隱蔽,結合身體轉體、手臂隨揮很迅速,身體帶動球拍在擊球時的合力非常好,球的穿透力很強,這是費德勒揮拍的爆發力的體現。費德勒的正手擊球被公認為是最好的正手。
2.反手
費德勒的單反在力量和穩定性方面較雙反選手稍遜,但是他的反手切削非常低平,還可以帶有各種側旋,迫使對方回球的節奏變慢,這時費德勒強大的正手已經等著慢速的回球,要么一擊直接得分,要么隨球“上網”。這種單反切削球技術在反拍受壓迫時往往也能奏效,通過切削來改變節奏。
3.發球
費德勒的發球結合球速、角度、旋轉和隱蔽性,他的發球速度不是最快的(一發大概200公里/小時,二發大概180公里/小時),但是是變化多端,令人難以捉摸,而且在發完球之后的擊球連接相當跟緊,容易使對方一直處于防守狀態。
4.腳步
費德勒的腳步移動不是最快的,但是他的移動很有效率,幾乎沒有多余的步伐。費德勒的預判能力很強,不像其他的球員經常在底線狂奔,有的時候簡直會讓人感覺不到他的移動就已經到達擊球點,費德勒的步法中的墊步、小步、大步、輕步、重步、滑步、交叉步等等結合得非常合理。
三 結束語
費德勒的“上網”得分手段還結合了各種旋轉,是為了延緩對手擊球的時間,迫使對手不能快速地回球,也是為自己能夠快速到達網前做好準備,提供寶貴的時間。打向對方空當或放小球“上網”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上網那一拍打向中路并且落點又深,使得對手來不及拉拍進行有效的回擊,況且對手的中路回球角度不會太大,自己更能封鎖住來球的角度。實踐證明,只要費德勒“上網”之前那一拍的擊球有效,已經用不著他“上網”截擊,對手就已經在壓力下失誤了。此外切削“上網”也是費德勒常用的技術。正因為有了他慣用的“上網”技戰術,我們才能觀看到極具觀賞性的全場型打法的網球天神費德勒的精彩比賽。
參考文獻
[1]汪俊.網球全程點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陶志翔、祁兵、林建健.費德勒與納達爾對陣時發球階段技戰術特點的對比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1)
[3]陶志翔.持拍隔網對抗項群男子單人項目基本單元競技過程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