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強烈的逆反心理,不僅影響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學習,也給家長、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所以,家長和老師應予以高度重視,理智對待,引導他們構建正確的認知體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 逆反心理 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195-02
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個體針對他人提出的對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種負向的,與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態度或行動的心理。心理學認為逆反心理表現為對一切外力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教育心理學把逆反心理描述為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矛盾,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一 逆反心理在中、小學生中的表現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簡單地歸納為以下幾類:
1.超限逆反
即當客觀要求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就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他們會執意地表現出與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如每個孩子都希望受到家長的喜愛、老師的贊揚,可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但家長或教師不深入了解情況、探明原因,批評、指責孩子成績差,不如誰家的孩子聰明、懂事,這就很容易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以至于使他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缺少關愛的孩子最容易產生超限逆反。
2.情境逆反
即當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學生就自然地會產生逆反心理,而情境逆反的產生則直接與教師相關,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小學生的精力集中時間不長,上課偶爾出現一些小動作是情理之中的,此時的老師如果沖動地批評責怪學生,學生就會產生不滿,更有甚者會厭惡這個老師,以及厭學,這是老師應該特別注意的。
3.禁果逆反
青少年的好奇心極強,越是成年人向他們鄭重宣布禁止的東西,他們反而就越想接觸,越是想去嘗試一下是什么感覺,這就是好奇心在作祟。
4.信度逆反
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傳遞者的人格或所傳遞內容產生懷疑。這對家長和教師行為知識的規范和掌握要求就很高了家長和教師必須作好模范作用,行為要端正、規范,對知識的掌握必須全面、正確,不然就會給孩子不好的印象,從而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心理等。
二 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1.從主觀上看
人的心理現象不僅依賴于主體與周圍客觀條件的對立統一,而且最終要通過主體活動表現出來。逆反心理,其實就是在客觀環境要求與主觀需要、情感、認知不相符合時發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反映出主體強烈的抵觸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由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引起的,即獨立意識強,表現欲望高,喜歡標新立異;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對立心理、偏激心理。
2.從客觀上看
主要是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社會因素。社會缺乏對青少年獨立意識的認同感。社會發展了,生活進步了,但是當代學生的許多能力也減弱了,比如自理能力、承受能力、實踐能力等都受到了社會的懷疑,人們對當代青少年的前途存在擔憂,怕他們不能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的多元化,青少年對這些觀念缺乏正確分析能力,盲目地追逐、接受、崇拜、仿效,與教師、家長的觀念相悖,就容易產生沖突,產生逆向心理。
第二,家庭、學校因素的影響。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家庭或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或期望過高,使他們難以負荷,因此產生心理壓力;或是家庭和學校在教育方式上不規范、不合理,使學生產生排斥,這二者不斷積蓄、沉淀,無法排解,也就產生了逆反心理。
第三,同輩群體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齡人之間容易認同,并且相互轉化與感染,好的方面大家可以相互借鑒,共同促進,可是遇到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的人也很容易受影響,卷入其中,這就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謹慎交友。
第四,教師的影響。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最大的,這是最不容忽視的一點。如果在教學中,老師太自我為中心、太權威、太固執己見,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學生大部分都會產生逆反心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已提高,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民主意識、獨立意識開始形成,對許多事物和現象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不再對老師言聽計從,此時如果老師給予不公平的對待,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師必須要端正態度,學會換位思考,關愛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為了學生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學校和家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及時采取措施,預防或消除逆反心理。
三 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
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很多,但是我們應該取其精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幫助學生消除逆反心理,解除老師和家長的困擾。
1.關注大眾傳媒及社會文化的影響
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關照,使一些本來用來警示的內容,卻被學生們負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眾傳媒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的時尚新奇現象,也影響并促進著我國學生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所以鑒于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社會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不能以偏概全、一味地把責任推在學生身上。而且,社會也應該從現狀出發、從發展所帶來的弊端出發,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
2.家長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鼓勵
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情緒強烈激蕩時,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惱怒,否則只會火上澆油,等孩子平靜下來再教育誘導。家長更應該順應孩子的個性發展,理解孩子之所思,體察孩子之所感,抱著理解、尊重和正確引導的態度去面對孩子,把他們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家長還應做孩子言行的表率,關注孩子的心靈,重視他們的看法和意愿,幫助和指導孩子客觀地了解人和事,克服認識上的主觀性和片面性,理清情緒和困擾,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從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3.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樹立尊重和平等對待問題學生的意識。每個學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就問題學生而言,由于其自尊心很強,又極其敏感,尊重的需要就更加強烈。第二,要正確評價學生的基本價值取向。要善于發現問題學生的閃光點。教師不能只注重分數,事實上,每個問題學生身上都有長處,正所謂“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所以教師要細心觀察,發現他們的進步,并點擊、放大他們的進步,增強其信心。第三,在批評教育或談話時,要就事論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錯誤的思想要用正確的思想去戰勝它,心靈的黑暗要用光明去驅除它,要讓學生明辨是非,分清曲直。教師在批評教育問題學生時,要和他們交流感情,用細膩的感情、友善的態度、親切的語言消除逆反心理,感化他們。
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傳遞多種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培養身心健康,能夠面對未來社會的種種挑戰,成為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堅強、自信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家庭、學校、社會都是教育的重要基地,都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方面,所以,這三者應緊密聯系起來,引導青少年構建正確的認知體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徐吳英.情理交融 化解阻力——淺談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對策[J].班主任,2005(4)
[2]邱明.小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對策[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
[3]林靜.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的疏導與調試[J].體衛藝教育,2007(1)
[4]周慶梅、李博明.淺談中小學生逆反心理的先期預防[J].萊鋼科技,2006(4)
[5]趙永兵.消除逆反心理 轉化問題學生[J].黃山學院學報,2007(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