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本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面臨機遇,也面臨巨大的挑戰,根據對機遇和挑戰的分析,提出人本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人本文化環境 機遇 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053-01
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陣地,必須承擔起育人的重任。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在成為時代的聲音,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對時代的回應。
一 人本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機遇
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念更彰顯主體性
在文明形態上,在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之間創新、選擇、揚棄的碰撞融合過程中,實現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生態文明的轉變;在經濟體制上,實現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教育價值理念的轉換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域發生轉變,其教育目標、任務、內容、方法、載體等發生轉向。基于現代化的整體轉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念更凸顯出主體性,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滲透于教育的主體與對象、教育的內容與任務、教育的方法與載體、教育的過程與結果中。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凸顯現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文化存在是須臾難離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提升既基于人的文化存在的轉變,也改變了人的文化存在的境遇。面對現代化進程,思想政治教育獲得發展新契機,予以整合、創新與完善,形成了與現實社會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理想信念。
二 人本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
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待于進一步豐富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待于進一步實現理論邏輯與現實生活的融通契合。首先在理論邏輯關系中,心理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形成具有內在邏輯統一的教育理論體系。其次在現實情境角度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論邏輯與現實生活之間產生了差別。此種差別與矛盾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挑戰。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待于進一步更新
國人的文化認同感受到沖擊,市場經濟的作用雖然著眼于市場范圍,但卻深刻地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能引導人理性地認識市場經濟的兩面性,即道德人與經濟人之間的張力,許多國人誤認為市場經濟就是單方面成為經濟人而消解道德人的合法性,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消解了傳統價值觀念的權威性。傳統的集體主義觀念受到質疑與反對。
三 人本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策略
1.確立尊重學生的理念
如今,高職院校的教學和管理紛紛提倡以人為本,也就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大學生在高職院校中的主體地位。但是,高職教育忽視大學生主體性的現象依舊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確立的根基就是尊重大學生,承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夠對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起到關鍵作用。
尊重高職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尊重每一個高職學生的權利、人格以及他們的思想,與高職學生平等相處,而不是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提倡學生的參與,增強大學生學習的存在感,并引導和啟發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提出自己的所想,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造性和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教學內容上看,應該是充滿關愛的教育,而不是教條的冷冰冰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應尊重、理解并關心當代大學生,將學生所渴望獲得的內在需求和所面臨的價值選擇作為教學的直接依據。
2.確立服務學生的理念
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以人為本,就應當進一步確立服務學生的理念,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受教育的權益主體。這就要求當代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努力做到這樣幾個方面:(1)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教學環節,貫徹服務學生的理念,增強為大學生服務的意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盡快實現從以教為主到以服務為主的轉變,這樣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教育是基礎,管理是手段,服務是宗旨”的三位一體模式。(2)重視學生合法權益和合理要求的維護,創造各種條件盡量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將滿足學生需求和服務學生相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內心。(3)思想政治教育應開拓思路,減少意識形態的灌輸,而更多地關注大學生在學習、求職、交往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體現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教育的功能完全發揮。
四 結束語
人本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生命力的途徑。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順應了我國新時期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訴求,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羅越媚主編.思想政治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