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用化學是高職高專學校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等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程。隨著2014年9月國家正式出臺最新高考改革方案,在2017年我們即將迎來首屆高考改革后的學生入學,高職院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形勢下的生源差異情況,不斷探索最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本文對此背景下的醫用化學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醫學高職院校 醫用化學 教學改革 新高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061-02
眾所周知,醫學和化學的關系非常密切,現代化學的成就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和現代化,也是現代醫學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對于臨床醫學、護理學、眼視光、助產、檢驗等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此門課程的目的就是要以化學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培養嚴肅、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求知欲。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高醫學大專生的整體素質。
一 主題與背景
醫學高職類院校一般是三年制大專教育體制,和普通或重點醫學院校五年制、八年制教育體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學制的設置上,醫學高職類院校事實上只接受兩年在校理論及實踐教育,第三年的時間要完全走入實習單位進行在崗學習。因此,學生在短暫的兩年里學完三十幾門課程的壓力較大。其次是學生入學層次的區別,醫學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知識儲備和知識再現能力較差,學習知識的能力欠缺。再次醫學高專在軟硬件建設上存在不足,在師資水平上也存在不足。隨著國家對高考制度的改革逐漸深入,不分文理的高考方案已經出臺,2014年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將在2017年迎來健全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的首次高考。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高一到高三一直開設九大科目,學生要在理、化、生、史、地、政六門課程中任意選擇三門作為高考分數,這種自由組合式的分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人才的選擇,但對于大學或高職院校來說,學生學業水平構成情況變得更加復雜,學生學業水平參差不齊。對于化學教學而言,無疑增大了難度。顯然,目前的同專業同課程教學的方式將不能適用于所有學生。
二 醫用化學課程特點及未來教學方式探討
目前醫用化學課時逐漸縮短,由最初的72學時減少到48學時,教學任務非常緊迫。《醫用化學》全書共十三章,主要內容包括三大板塊,前五章是基礎化學部分,后八章是有機化學部分,最后一部分是實驗板塊。內容成分復雜,知識點較多,但是沒有超高難度的知識點或現階段存在爭議的問題,以基本知識為主,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化學基礎理論和知識,具備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夠用化學知識解決醫學實際問題。《醫用化學》教材中少部分內容能夠和高中化學相銜接,再加上一些與醫學相關的內容,增加了剛入學的醫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高考改革后的2017年,高職院校將進入首批“新組合學生”,醫用化學作為一門和醫學緊密聯系的公共基礎課程,是必須要開設的。因此,在面臨課時較少的情況下,面對學科優勢組合成分復雜的學生,如何將全書內容講解通透,并高水平地完成教學目標的任務,是每一位醫用化學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或許未來的化學教學可以分成以下兩類:高考成績中包含化學成績的學生使用一類教材,而另一部分高考總成績中沒有化學成績的學生選擇另一類教材。并打破以往按專業分班的課程教學方式,進行分程度教學的授課。高職院校旨在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特長的技能型人才,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接軌國家高考改革路線,需要重新規劃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例如目前的醫用化學課程。
三 醫用化學教學情景假設
假設已經對所有入校學生的高考課程進行分類整理,那么選擇了化學的學生就進入醫用化學中級班進行學習,沒有選擇化學的學生進入醫用化學初級班。其他課程可做類似處理,但是要解決好授課時間沖突的問題。
對于中級班的學生,我們應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用引導式代替灌輸式,讓學生多思考,多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多利用提問題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以提高化學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與拓展視野為主。例如:人衛版《醫用化學》第二版第六章有機化合物概述和烴,我們可以采用提問式教學,第一個問題是:同學們高中學過有機化學,那么誰能給有機化學下個定義?第二個問題:在諸多同學們所了解的有機物中,哪些是與醫學有關系的?醫療過程中哪些儀器設備、檢驗方法用到了有機化學?每提問一個問題給學生3~5分鐘的時間思考,然后請一位學生來闡述自己的理解,其他學生對該學生的解答做評論,各抒己見。一堂課50分鐘,以5~6個問題就能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養成愛思考、愛發掘新知的好習慣。
對于初級班的學生,應該多采用講解式教學,將基礎知識以適當的教學方法講解給學生,以期更好地增強“文科”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例如:同樣的一章內容,有機化合物概述和烴這一章,我們就要從最基本的有機物講起,為學生先建立有機物的第一印象,然后逐步強化這種“生命力”印象,再繼續介紹有機物的特點、有機物的分類,當學生已經在腦海中建立了這種和無機化學完全不同的內容之后,在主觀上會將知識予以區分。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學生認知上的轉變,將有機化學學習方法及時滲透,后期從有機物的命名到有機物的分類再到有機物的結構和性質方面的講解也就順理成章,且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掌握。教師適當地優化并簡化教學內容后,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為目的,多思考可以改變以往枯燥的授課方式方法,讓化學課變得生動起來,增強課程趣味性。
四 問題討論
當我們采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授課方式和不同的教材之后,學生化學課程的學習水平應該有很大的不同,但結果是兩個程度不同的班級學生均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思維方式,但是這不是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的目的。我們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綜合素質,培養其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刻苦鉆研、團結協作的良好學習風氣。更高層次的目標是,讓多數學生喜愛化學,培養出少數具有化學專長的特長生。
五 反思與分析
醫用化學是醫學高職高專學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其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革新必將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該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改變教學模式、精選教學內容、完善考核方式,不斷地總結和反思醫用化學課程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專業發展。在對接國家高考改革的基礎上提出最新的配套教學方案,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的改革舉措。
參考文獻
[1]丁良、楊慧、于朝云等.醫用化學教學的新思維[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0(1):99~101
[2]許小青.高職護理專業文科生醫用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0~82
[3]王江云、閻芳、韓瑋娜等.多種教學模式在醫用化學創新教育中的應用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1):89~9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