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創新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還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因此在進行高職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還提出了在高職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數學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088-01
在社會的新形勢下,社會的需求越來越廣泛,創新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能力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學校必須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學措施,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采用一些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意義
1.經濟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創新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這就需要堅實的知識作為基礎。知識經濟是經濟發展一種新型的方式,這種新的模式有別于傳統的工業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人們的知識和創新,并且合理地運用現有的知識。創造力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包括管理創新和基于知識的創新服務。創造力將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導力量,知識也使整個社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創新將會成為未來競爭與合作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2.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的發展中,創新能力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片面強調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經濟是遠遠不夠的,要實現從傳統經濟到現代經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模式上的轉變。現代人的工作質量不斷提高,才能夠促使一個落后國家順利進入現代國家的行列,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產物,還是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
3.響應教育的改革
我國教育改革中清楚地提出了三個新的課程理念:(1)教育需要面向所有學生;(2)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3)需要積極開展探索學習。新標準下的數學科學主要是指學生需要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當中,不斷提高個人決策和科學探究的能力。其中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加強對科學本質和科學價值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積極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斷培養其創新實踐能力。
二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1.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在高職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利用現代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教師需要發現學生的優點,并且積極地鼓勵學生。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做到意識地進行學習和探索,不斷提高科學研究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找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典型問題,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對學生的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學生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為學生提一些有效的建議,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本質。數學是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進行探索,然后讓學生進行獨立的分析和總結,從而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能夠促進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創造性思維是進行創新的核心。
2.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知識是進行創新的基礎,學生可以靈活使用和開發新知識。如果采用落后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大腦就得不到有效的開發,老師只是進行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約束。在進行課堂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整個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掌握學到的知識,并且能夠靈活地進行運用。
3.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進行探索和研究。這種自主的探究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自主學習主要是強調學生自己進行學習,他們反復進行練習,尋求各種方法,最終完成制定的任務。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以下步驟來開展。(1)學生需要自我懷疑,學生發現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然后進行探究,最終解決問題。(2)學生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加強團隊之間的合作和溝通,在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個人或團體的難題都能夠進行探究,最終得到解決方案。(3)我們應該積極鞏固和擴大,讓學生能夠快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 結論
隨著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會顯得非常重要。在高職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用新的教學方法,積極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詠梅.談高職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4(4)
[2]劉雪暉、曲蓉蓉.論高職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10(2)
[3]陳修成.高職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1(16)
[4]郭家伽.淺議高職高專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