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積極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本文著重就如何基于“學習軸”構建的英語自主課堂模式談幾點粗淺的體會,即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小組合作學,促進學生樂于自主;構建“學習軸”,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現身”“隱身”,確保自主的空間等。
【關鍵詞】學習軸 自主課堂 導學案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110-02
一 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它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
2.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美國的羅杰斯(C.R.Rogers)認為,當代世界是一個加速變化、充滿矛盾和危機四伏的世界。“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唯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養的人。”教學目標是培養獨立人格,具有創造能力適應時代變化的新人。
3.郭思樂的生本主義教育理念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憂為學生的發展而憂”“樂為學生的發展而樂”。
二 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理由
以“學習軸”構建的自主課堂,改變過去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它是一種創新新知識的校本理念,是學生學習、更新、汲取新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其核心理念就是給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的目的。
三 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過程
我們學校的自主課堂是“以課堂教學為重點,以輕負高效為核心,以學校文化為特色”作為研究和實踐的思路;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以教師的發展為保障、以課堂教學中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空間為載體,三位一體”作為實踐框架,目標明確、特色鮮明、思路清晰、操作性強、效果明顯。
1.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導”指的是教師的引導、指導、輔導,突出的是“導”,要落實在學生的“學”上;“學”則指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導學案的實質是:讓學生自主先學,老師根據學生的先學情況有針對性地教,教學合一,強調課堂的自主性,為自主課堂的順利實施作保障。我們的原則是沒有先學不上新課,沒有導學案不進課堂。使用導學案努力做到“七放手”:課本內容放手讓學生閱讀;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重點疑點放手讓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放手讓學生概括;規律放手讓學生尋找;知識結構體系放手讓學生構建。
2.注重小組合作學,促進學生樂于自主
通常所說的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或群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過程。我們在自主課堂里的合作學習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建小組,通常由AA、BB、CC共6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為了避免學生產生被歧視的心理,可結合學校的實際,將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命名為“樂學”、“善學”、“勤學”。
小組合作的考核是決定小組實施的關鍵。我們采用三級統計形式,來達到個人、班級、年級的一體化。即組長考核組員,考核結果匯總至班級,班級統計結果,匯總至年級部。這就需要做到“三統一”。統一評分標準,統一考核表格,統一效果呈現。為了保障以上“三統一”的順利實施,我們還努力做好教師、小組長和班干部的三個培訓工作。
3.構建“學習軸”,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學習軸”就是倡導一種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方法而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的主軸線。它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預設學習節點,整合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支撐整個教學過程。
自學目標、定向先學、小組合作、疑難質詢、拓展訓練、反思提高這六個節點是整個自主學習過程的“齒輪鏈”,課堂的“軸輪”始終圍繞“自主”這個“軸心”在轉動。前三個環節始終滾動的是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過程,這一階段老師是“隱身”的;后三個環節是學生主體展現的過程,老師也開始“現身”,通過“二次備課”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答疑、質疑,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4.實施“二次備課”,促動教師關注學情
我們學校的導學案導學實行備課組長負責制,采取了“一人主備,多人合作,集體討論,組長審核”的編寫程序,主要告訴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是給學生一根“學習軸”,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根本。
教師使用導學案上課前,要進行“二次備課”,一是要把主備人的教學思想、教學思路融合在一起;二是查閱部分或全部學生自主先學情況,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學情,然后有針對性地重新修改、優化導學案,并滲透任教者自己的個性和特長的因素體現在導學案上。這種“二次備課”,第一次側重導學案的編制和導教方法的探討,第二次側重對學生先學結果的剖析,促使教師教學策略的調整以及二次發展,也就是說,二次備課其實是導學案在經過自主先學檢驗后的再度反思和提高。
5.倡導“現身”“隱身”,確保自主的空間
我們在自主課堂的六個環節中,前三個環節學生自主先學,教師以“隱身”為主;后三個環節主要是學生對先學內容的展示和交流,教師要么在“隱身”,要么融入各小組之中,開始“現身”,充當啟發和調度的角色,在掌控討論情況的同時,為學生答疑、引路。課堂上教師大膽“隱身”,學生主動“現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學得主動、活潑,成為課堂的主人,體現生本為主;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協調者。這種“隱身術”的原則是:先學能解決的問題老師不說,先學不能解決但經小組合作學習后能解決的教師也不說,老師點撥一下就能解決的老師少說,前三者都不能解決的老師必須說。
6.探索評價方式,提升自主的有效度
我們對自主課堂的評價,既有對老師教學行為的評價、反思評價,更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評價。
第一,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學習狀態評價是教學評價的核心,既是評價的出發點又是評價的落腳點和歸宿。這種評價注重的是過程,其評價內容可分以下三個方面:(1)參與。學生參與教學中的數量、廣度、深度是衡量主體地位發揮的重要標志。參與數量,要看學生參與的人數及時間的數量;參與廣度,要看是否各個層面的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即全程參與;參與深度,要看學生參與的是表面的問題還是深層次的問題,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2)思維。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會傾聽,是否善交流,會不會獨立思考;能不能發現問題,并從多角度解決問題;針對問題的回答能不能進行自我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得到關注;學生的回答錯誤或提出的異議是否有人指出,正確的是否得到肯定和鼓勵;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否能夠彼此交流和分享見解。(3)達成。學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識并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使其融會貫通;學生在獲得新知識時是否積極主動;學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訓練或提高;學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有困難時是否得到了幫助;學生取得成功的時候是否得到鼓勵;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有變化;學生的求知欲是否增強;學生是否更喜歡老師。
第二,對教師的評價。我們在自主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教師主要從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基本功兩大方面進行評價,因為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功能。為此,我校還制訂有《自主課堂教學評價的若干規定》。為了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之間的關系,我們總結出了一堂好課中三個方面的權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占60%,教師的教學行為占25%,教師基本功占15%。
第三,反思評價。新的評價體系構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個較實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使廣大教師經常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審視,自我反饋,自我調控,不斷改進教學。
四 自主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的反思
1.“學”和“導”的開放程度有待更進一步擴大
“自主課堂”“先學后教”,看起來主要是學生自學為主,但教師的引導也很重要,教師要像教練、導演一樣對學生給以及時的引導、指正。如果教師指導自學不得法,精講中抓不著要領,自主課堂的效果就成問題。因此自主課堂的效果有多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有多高,以及學生的能力訓練的強度。同時學生在“學”和“導”的開放程度上還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約。
2.如何評價
對于自主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的意義建構,如何進行完整科學的分析評價,這始終是一個難題,所有這些問題,雖然現在還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深入,一定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
3.“學”與“教”的關系整合有待更進一步強化
在“先學”前,教師應當創設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的學習目標應具體明確,導學提綱的設計要精練實用,這是自主課堂的關鍵所在。優化課堂時間結構,合理安排“學”、“教”、“練”,要在“導學”上下功夫,但教師單向講授的時間要適度,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同時要有較強的時間觀念,準時上下課,杜絕拖堂現象。
4.“點”與“面”的結合有待更進一步鞏固
學生的個體稱為“點”,學生的全體稱為“面”。班級內部之間是存在明顯的個性差異的。因此題目設計要有梯度,難易分量要適中,層次要分明,實用性強。合理組建合作小組,將“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平均分到各小組,并調整好座位。在學習小組中把“后進生”、“暫差生”承包給“優秀生”。關注上課整體表現,有意識地開展“一幫一”、“兵幫兵”的活動,讓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有效的發揮。這樣既保證了教師能及時獲得學情反饋,又利于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競爭合作精神的培養。
五 結束語
自主學習由“老師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興趣增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和學習環境的權利,能夠使自己的主體性得到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當然,課堂教學改革是技術,更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課堂教學改革需要用我們的熱情與生命去擁抱!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劉良華.校本教學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閆承利編著.素質教育課堂優化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