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面積的不斷擴大,小學生的實踐范圍逐漸縮小,實踐機會也越來越少,致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生活能力不斷下降,培養小學生實踐能力顯得尤為迫切,而學校應該成為其實踐能力培養的主陣地。
【關鍵詞】小學生實踐能力 范例及原因 學校應成為主陣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116-01
一 小學生實踐能力喪失的范例及原因
最近,看到網上曬一篇小學生的作文——《我愛家鄉的西瓜樹》,文中寫他家樓下種了一棵西瓜樹,自己是怎樣精心呵護它,并希望它快點長大陪自己做游戲等。初讀,令人莫名其妙,再讀下去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種小型的西瓜,因攀附著旁邊的樹木生長而使孩子誤認為西瓜長在樹上。對我們成人來說,這簡直是個笑話,可是對整日生活在鋼筋水泥世界而又長期遠離土地、遠離自然的孩子們來說,這并不可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地、森林、河流、田野已逐漸退出現代孩子們的視野,我們兒時的打豬草、拾牛糞、彈瓶蓋、滾鐵環、柴火堆里藏貓貓的童年對他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他們的生活已完全被功課、電腦、電視、網絡所占據,盡管在書本上、屏幕上無數次見過西瓜和蘋果樹,甚至他們可以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敘述出西瓜與蘋果的生長過程,可這一切大多都是通過閱讀、視聽積累而來,體驗是模糊的。社會實踐范圍的縮小和實踐機會的喪失,不僅使孩子們缺少了感官的刺激和體驗,缺失了心靈的共鳴和記憶,更嚴重地影響著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及生活能力的發展。
語文老師在改學生們的作文或造句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秋天到了,田野里的麥子成熟了……”殊不知我們北方的麥子是夏天成熟的,這樣的自然常識性錯誤在我們孩子的作業中屢見不鮮。如寫一個擬人句:“稻子漲紅了臉,高粱笑彎了腰……”孩子根本就沒見過高粱和稻子,如何知道高粱熟了應是紅的,稻子熟了才沉甸甸地彎下了腰?又如,每當我們要求學生們寫比喻句時,不論是在低年級還是高年級,最常見到的句子是“妹妹的臉紅得像個蘋果”“太陽紅紅的像個大火球”。孩子的想象力為何貧乏到了如此程度?由此,我想到了女兒兩三歲時,一次我帶她回老家,那時,正值杏花爛漫時節,她說:“媽媽,你看,杏花像雪一樣。”“杏花像雪一樣”,多么富有詩意的語言啊,這并非女兒有作詩的天賦,而是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詩,詩就來源于生活,而入情入境的觀察、傾聽、體驗等實踐活動就是將生活變成詩的最佳途徑。此刻,作為老師的我深刻意識到:并不是我們的孩子孤陋寡聞或缺乏想象力,而是因為狹窄的生活空間限制了孩子們了解自然的機會,縮手畏腳的教育弱化了孩子的創造力及生活能力。
二 培養小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身臨其境”與“隔岸觀火”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進生活,親近自然,感同身受的學習才最能激發出思維的火花,才能培養出更富有創造精神的人才。現代社會需要品學兼優的學生,但是,上了大學還不會自己洗衣服、買飯,走上工作崗位,還不會與人溝通、交往的高分低能之人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 學校應成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主陣地
在孩子們活動范圍日益狹小、學習活動形式愈來愈單一的社會現狀下,學校應該成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我們慶陽市東方紅小學開設了綜合社會實踐課程后,將污水處理廠、游泳館、社會福利院等十幾個單位作為學生綜合社會實踐基地,刻意地為學生創造廣泛接觸社會、親近自然的機會,盡量彌補學生見識少、生活經驗缺乏、實踐能力弱的短板。
參觀完蔬菜大棚基地后,有學生在實踐報告中寫道:我一直以為所有的蔬菜都在超市里,可是沒想到,它們的生長經歷是那么神奇,而且還要經過種植人員的辛勤管理才能運出大棚、擺上我們的餐桌,多么不容易呀!游泳館回來后,孩子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很快樂,因為我學會了一項生存的技能。參觀污水處理廠后,有的孩子說:老師,那些污水太惡心了,處理的過程也太繁雜了,我以后一定要節約用水,我還要叮囑爸爸、媽媽都要節約用水!
綜合社會實踐,孩子收獲的不光是知識,還有對社會的認識以及生活的經驗和技能,這是坐在教室里,單憑老師的分析講解而無法實現的。學生只有經歷了親手掰玉米棒的辛苦,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勝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苦苦說教;只有見識了污水處理過程的繁雜,才能更迫切地意識到水的珍貴,勝過“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的宣傳;只有目睹了福利院孩子們的不幸,才更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幸運,勝過“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的諄諄教誨……
其實生活并不單調,學習也并不枯燥,我們的孩子也并非天生只會讀死書,只要給他們創造足夠的學習空間和實踐機會,孩子眼中的生活才會變得更美,人生才會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3]譚宏梅.小組合作學習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5(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