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當好七年級班主任?這個問題提出來,許多從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教師會說,這不是難題。他們會侃侃而談,如數家珍。所以,我提出這個問題有些惴惴不安,只希望以淺薄之見芹獻于大家,以得指導。
一 必須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
許多七年級班主任對新生的了解一般依據是入學考試成績單,入學成績的高低成為班主任確定班干部與積極分子的唯一標準。試想這樣的班集體會存在兩種隱患:入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容易滋長驕傲自滿情緒,也極易挫傷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積極性,從而產生失望、厭學心態。況且一次入學考試也不能完全體現每位學生的真實情況。
我的做法是:求教于小學教師,了解學生小學的學習情況;與學生家長交流,了解學生在家中的生活習慣;與學生本人交談,了解他們的興趣、特長等。從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學生,了解“優生”還存在的缺點與不足(例如我班的劉×、張××、崔××等,他們雖然較優秀,但他們都有粗心、馬虎、貪玩的毛病),我便時常提醒他們,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解“差生”的特長與優點(例如我班的穆×同學,雖然她基礎較差,但有繪畫、舞蹈的天賦,在縣手抄報設計與舞蹈比賽中表現很好),我在平時多鼓勵她,幫助她樹立信心,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經過客觀、公正的了解后,作為確定班干部和座位安排的依據。這樣的班集體才會更有信心,干勁十足,你追我趕的班級氛圍就一定能形成。
二 幫助學生走過不適的過渡期
絕大多數學生在跨越新的學習階段、新的學習環境時都存在著明顯的“過渡期”。一是不適應師生、同學間的關系,有無所適從感。在嶄新而陌生的環境中,不少同學渴望與新同學建立友誼,卻因彼此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去溝通而產生隔閡,課間一起玩的、放學回家走在一起的往往是小學同學。二是新老師因對新生不甚了解,也容易產生思維定式。在這樣的同學、師生關系中,新生會感到不適應,少數敏感的學生會悶悶不樂、顧影自憐。
我的做法是:利用班會課的機會,讓學生上臺發言,介紹自己(畢業學校、興趣愛好、特長以及個人的需求);讓學生仔細揣摩小學和初中老師教法的差異,并主動接受初中老師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冷靜反思導致考試失利的主觀原因,找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制定近期計劃。在座位安排上,我盡量做到不同學校的學生坐在一起,以增加學生交流的機會;學科間的互補,已達到互相幫助之目的;性格間的互補,以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作為班主任,要明察秋毫,及時幫助新生走過“不適期”,融入新的班集體。
三 要多多關注中等生
一個班集體,中等生的比例最大。因此,提高中等生的整體水平是提高全班學習成績的關鍵。我們的班主任一般是花大力氣關注和重視“兩頭”,而中等生因成績平平、表現不出眾,也不給老師添亂,往往被忽視、不被關注。中等生具有面廣和易分化的特點,弄清了中等生的特點,更多關注中等生,對提高班級整體水平意義重大。
我的做法是:(1)正確引導。引進競爭獎勵機制,調動中等生的積極性,激勵中等生向“優生”轉化。(2)創設契機。在確定班干部時,有目的地從中等生中選拔班干部。例如我班的洪××、丁××等同學就是從中等生選拔的班干部;在班級和學校開展活動時(如大掃除),我有意交給他們任務,以鍛煉他們的能力;在教學上,我同任課教師交流,力求使教學內容、方法、進度能夠適應中等生的接受和認知能力。(3)分類指導,完善心理。針對渴望進步的中等生(例如我班的李××同學),我抓住她積極因素,正面鼓勵,幫助她克服自身的不足之處(偏科、學習方法有問題),促使她向“優生”轉化;針對不思進取的中等生(如我班的張××同學),我安排他與成績較好的同學同桌,引導他作縱向和橫向比較,還經常找他談心,幫助他樹立目標,增強競爭意識,注入向上的活力。針對欲進畏難的中等生(如我班的榮××同學),我不斷強化他“欲進”的積極性,平時多與他家長交流,了解他在家的情況,鼓勵他不怕吃苦,幫助他輔導薄弱科目,要求他不斷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針對心理怯懦的中等生(如我班的謝××同學,由于家境原因,她平時寡言少語、性格內向、遇事怯懦、低頭臉紅),我就經常找她談心,鼓勵她走出生活困境,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我還讓她早讀時領讀全班,盡管才兩月,她的變化還真不小,成績也有很大提高。
我認為班主任對待中等生的態度至少要等同于“優生”,要認真抓一抓,否則許多中等生就可能跌入“學困生”的行列。無論從教育的效率、策略、學生成長,還是教育機會均等的角度,我們的班主任都應該要多表揚和關注中等生群體。只有這樣,“優生”才有危機緊迫感,“中等生”才有希望,“學困生”也有觸動。
每位父母都知道缺鈣會讓一個孩子變成畸形。而獨立的生活能力培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鈣”。敢于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在學習和實踐中健全孩子們的體魄,磨煉孩子們的意志,培養嚴謹的學風和刻苦耐勞的毅力,培養法治觀念,遵守行為規范,學會感恩,這些都是我們班主任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這里我就不再多述了。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