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武術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利用傳統武術資源拓展幼兒體育運動的空間與形式,可以激發幼兒對傳統武術的熱愛和運動的興趣,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在幼兒園課程體系中引進傳統武術文化及資源,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通過游戲等教育手段,將武術活動滲透于主題課程和一日活動中,完善武術課程的架構。
一 武術元素滲入幼兒園運動課程領域
運動課程強調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強調幼兒體質的增強和綜合運動能力的培養,并在運動中培養幼兒大膽、自信、勇敢的個性心理品質。例如:大班體育活動“少林小子”,主要目標是學習在不同的間隔物上自如地行走,促進平衡能力的發展;練習兩臂勾手提物走,鍛煉耐力和手臂力量。延伸游戲:少林小子打水。幼兒通過練習提升了上下肢力量和協調能力,武術的精、氣、神有了很明顯的變化。
二 武術文化巧妙融入幼兒園各課程領域
根據各年齡段幼兒運動領域的發展目標,各年級組在學期初依據主題需要、幼兒發展需要、時節需要充分整合資源制定學期教學計劃,將武術教學內容滲透進各領域課程,有機地進行嘗試整合并將課程內容有效融入各主題教學中。
1.武術精神在語言活動中得以升華
語言活動中,通過故事、繪本、兒歌的形式把武術文化的精髓貫穿在教學活動中,如故事“愛吃苦的李連杰”讓孩子知道只有堅持、不怕困難的孩子才能獲得成功;“花木蘭”“聞雞起舞”等經典傳統故事,激發了幼兒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在學習武術動作時,則將武術動作用兒歌的形式相應表現出來,如小班的五步拳動作,設計一則兒歌“猴子摘桃”:小拳握緊向前沖(雙沖拳),手掌上翻架起來(雙架掌),左右勾手摘桃子(雙勾手),桃子摘下手中拿(收式)。簡單形象的四句話,幫助幼兒一下子掌握了動作要領。拓展幼兒語言游戲的新形式,形象的語言,激趣的情境,讓幼兒在聽聽、看看、說說、練練過程中,提高習武的興趣。
2.武術氣質在藝術活動中碰撞生輝
藝術活動中,樂曲《功夫舞》《中國功夫》《弘揚武術在少年》等旋律簡單,節奏鮮明,說唱一體,富有動感,適合中大班幼兒韻律表演;歌曲《小哪吒》《花木蘭》《爺爺愛打太極拳》適合幼兒欣賞、學唱,感受武術人物的形象,并用歌聲、身體表現;節奏鮮明的《螳螂拳》《咚咚鼓》則可讓幼兒用各種樂器表現其明快的節奏。活動中,將龍虎拳、五步拳、少年拳等巧妙地與之相融合,引導幼兒在聽聽、說說、唱唱、演演中體驗武術表演動作一招一式帶來的情感享受。美術活動“多變的‘武’字”、合作繪畫“騰空飛‘武’”、創意活動“和顏色寶寶練武術”等,讓幼兒在講講、畫畫、貼貼、拼拼中通過合作、創意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達武術的精神。
3.武術元素在社會科學活動中精彩呈現
科學活動中,提供給幼兒大量的兵器種類,給幼兒觀察。根據不同年齡的特征,小班以刀、槍、劍、棍為主認識其形狀的不同,感受彎彎的、直直的、尖尖的、長長的等外形特征;中班以雙兵器為主;大班結合人物與兵器的匹配,使幼兒對兵器有更廣更深的認識。并巧妙地將武術元素融入數學活動中,進行認數、規律排序、統計等數學思維活動。
三 “武”與倫比,追溯核心價值
武術活動講的不僅是搏擊招法,更應注重武術活動背后所內隱的核心價值的內涵的提升;完善人格,讓幼兒敢于表現與自信;尊重他人,懂得同伴間正確交往與合作;不怕困難,積極面對,勇敢嘗試與堅持。這,正是我園課題所要追溯的核心價值。
1.武德精神,培植心中
我們教師在組織開展各項活動時,總是將“你真勇敢!”“你真像武林小高手。”“別害怕,你來試一試!”“你真像個禮儀大使。”“堅持住,好樣的!”這些話語常常掛在嘴邊,蹺一蹺大拇指、投以一個贊嘆的眼神、給予一次鼓勵的微笑,將武德教育培植于每位幼兒心靈深處,激發他們樹立信心,挑戰更強的自我。
2.創設資源,激勵幼兒
第一,參觀武術館。觀看館內武術隊員精彩的武術表演,讓幼兒為自己是“習武小英雄”而感到驕傲,激發幼兒熱愛傳統武術文化的情感。
第二,開展“大帶小”活動。利用自由活動時間,請大班的幼兒教小班幼兒練武術、講武術故事、話武術人物,讓幼兒知道,愛祖國、愛家鄉要從愛身邊的同伴等小事做起。
第三,創設外出表演和活動的機會。幼兒多次參與各級各類的武術表演與評比活動。受到專家人士的一致好評。另外,我們組織幼兒參加各種社區活動,如:為敬老院的爺爺、奶奶表演武術。還請家長參加我園的課題展示活動,觀摩幼兒的武術表演等等。
通過武術活動在內容和結構形式上的多元呈現,完善了幼兒園武術活動中的課程架構。幼兒不僅參與武術活動,鍛煉身體的熱情越發高漲,情緒更加愉悅,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頻率也明顯增加了,我們將會以此為起點和載體,不斷挖掘和生成富有變化、形式多元的武術特色運動課程實踐成果!
參考文獻
[1]虞定海、牛愛軍.中國武術傳承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
[2]李群英.論武術套路教學中語言的特殊作用[J].零陵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