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人民法治意識是依法治國的一項重要內容。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各方面原因,民族地區法治意識較為淡薄,要實現依法治國,離不開民族地區人民法治意識的培育。本文通過分析貴州民族地區人民法治意識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尋如何在民族地區更好地培育人們的法治意識。
【關鍵詞】民族地區 法治意識 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181-02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討論法治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法治意識在建設法治國家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對法律沒有信任感,認為靠法律解決不了問題,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會。因此,一定要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尤其是在民族地區,要讓人們發自內心地信仰法律,把法律法規作為行為準則,積極主動遵守法律。只有這樣,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民族地區法治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沒有民族地區的法治化,就沒有整個中國的法治化。中國的法治現代化離不開民族地區法治的現代化,沒有民族地區法治化就沒有整個中國的法治化,而法治的根基在于法治意識的生長和發育;民族地區人民法治意識的發育和民族地區法治社會的生長是民族地區現代化的根基和土壤,法治意識成為實現依法治國的心理和思想條件。
一 貴州民族地區法治意識存在的問題
1.思想落后,輕法現象普遍
貴州民族聚集地方素來:“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貴州省國土面積中有92%為山地和丘陵地貌,而少數民族就居住在山之中,這些天然屏障——大山、河流,阻礙了少數民族與外界的交流。因此,在貴州民族地區,閉塞的環境讓少數民族生活在有限的生活圈中,他們的思想被束縛在傳統的情感、宗法等秩序內,由此形成重宗法秩序的倫理道德意識,并通過社會化的途徑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內心深處。除此之外,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的生產單位就是家庭,因此,家庭對于成員來說更為重要,他們生活在熟人的社會中,很注重親情和鄉情。今天,在貴州民族地區仍然可以感受到,人們對于法律的態度和血緣關系有關。法律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有著最高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法律并嚴格依法辦事。但是,在貴州這樣一個經濟落后的山區,法律卻沒有它應有的地位,部分農民群眾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法律,依然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如在處理糾紛時,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找熟人、私了等非法律手段和方式,除非情況嚴重,無奈之下才會想到國家法律解決的方式。近些年,雖然國家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但是在貴州民族地方,仍然收效甚微,人們法治意識淡薄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司法資源分配不均,執法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執法環境與法治意識的培育有著重要關系,執法是行政機關遵循法律處理行政事務的工作方式,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直接對象是人,國家行政機關或其工作人員依照行政法制處理行政事務,其行政事務的效果直接反映在民眾中,民眾是通過行政機關行政執法來感受法律的關懷。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少數民族對長期以來形成的采用民規民俗的方式處理族內事務和糾紛,因此,行政執法在那種環境下執行效果不佳,行政執法的方式往往難以在那里得到落實,很多應當由行政執法機關處理的事務發生后,往往不是找相應的行政執法機關去處理,而是找熟人,那種追求族內依據和威望的處理方式是有悖于現代法治的,這樣的行政執法環境是會或多或少的影響法治建設進程。另一方面,由于貴州是全國貧困省份之一,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落后,基礎教育也有待提高,更別說法制教育。然而,在貴州有能力培養法治人才的地方大多在非民族地方,民族地區的學生學習好法學知識后,又不愿意回到他的家鄉。這樣就導致法治人才方面的缺乏,法律教師、法律宣傳員、執法人員的欠缺,法治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3.民族語言種類豐富,交流產生障礙
貴州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轄區內擁有48種少數民族,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水族、壯族、瑤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這些民族日常交流都是用他們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另外,同一個民族由于支系多,民族語言疊加上方言,在同一個地區,交流也比較困難。長此以往,導致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交流困難,同民族不同地區之間也有交流困難,又加上法治宣傳教育跟不上,學校教育資源有限性,要在貴州民族地區實現法治意識培育,不能簡單搞“一刀切”。要在貴州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的基礎上,深入了解民眾的需求,克服語言障礙,逐步引導民族地區人民提升法治意識。
二 培育貴州民族地區法治意識的基本路徑
1.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培育農民法治意識奠定堅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導致上層建筑的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地區也有明顯改善,人民收入增加,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貴州部分民族地方,發展特色旅游業,改善生活環境,增加收入對提高人們的法治意識有很大幫助,如:雷山縣西江苗寨、黎平縣肇興侗寨、從江縣小黃侗寨等民族特色村寨。搞旅游,發展經濟,人們的認識水平也相比以前落后封閉的環境有很大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觸角延伸到了貴州偏遠的民族村寨,在那里生活的人們,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如市場經濟中交易的契約、自由、公平、誠信等意識潛移默化地進入人們的大腦中。那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被打破,生活的必需品可以到市場上購買,自己的農產品拿到市場上去賣,充分融入市場競爭中,市場那只無形的手在調配著他們的意識。市場的發展,交易量增加、社會關系復雜化,民商事糾紛增加,人們就有學法、用法的動力,會自覺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旅游業的發展,外來游客的增多,也會加強發達地區與民族地區的交流,開放人民保守的思想,這一切都為法治意識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在那些經濟較為落后地方,沒有發展條件的地方,更加要大力發展經濟。在物質財富不斷增加的時候,人們的各項技能也會明顯改善,人們就會慢慢培育出良好的法治意識,最終實現黨和國家依法治國的目標。
2.加強全民普法工作的力度,構建良好的法治環境
在民族地區進行法治宣傳教育,是構建民族地區人民的法律意識,促進法治的重要途徑。具體內容為:
第一,在民族地區學校教育中,增加法治教育課程。傳統的教學只強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是不夠的,應當增加法治教育內容。要讓法治理念走入課堂,把法治教育擺在突出的位置上,讓老師、學生都有足夠的重視,這樣才能滿足法制教育的需要。讓學生走出校門,就是有理想、有文化、懂法律的一代新人,如果廣大的青少年缺乏最起碼的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那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成了一句空話。如何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知識,增強其法制觀念呢?
第二,加強民族地區非學校組織的法治教育。除了學校學生以外,廣大民族地區居民法治教育宣傳是一項重點工作,特別是司法部門的培訓,只有他們起好帶頭模范作用,才有可能營造一個嚴格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環境。在司法隊伍的牽頭下,定期定點開展相關法律培訓、司法協助、普法宣傳工作,讓農民了解法律,并對法律感興趣,最終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三,報紙、雜志、電視新聞等新聞媒介有針對性地在相關時段、版面播報有關法律問題的解疑。尤其是對于文化程度低,不識字村民開展講解、宣傳、公開審判大會,以生動具體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讓他們也能融入法治環境,曾強其法治觀念。
3.嚴格執法,促進法治意識的形成
人的主觀意識是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可以通過人的行為舉動判斷人的意識、心理。法治意識既是人的意識,又是人的行為。執法是現代法治的重要標準之一,執法人員執法的行為、目的會對民眾的公平正義感產生影響。執法機關應當做到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在少數民族地區改善執法,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強化司法執法素養。首先,要著重提升民族地區司法人員素質,民族地區由于各方面原因,司法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因此,要繼續教育,著實提升專業素質,要做到不僅要有專業文化水平,還要有扎實辦案能力,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司法制度改革,實行司法人員辦案責任制,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其次,司法機關應當嚴格依法辦事,按照法定程序和規則辦理案件。決不能憑自身主觀經驗妄加斷案,有違司法公正。
第二,改善行政機關執法能力。“法無授權即禁止”,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憲法、法律沒有明確授權于行政機關,那么,行政機關就無此項權利。行政機關依法執法、行政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培育人民法治意識的現實環境,為此必須明確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幅度。改變有關裁量規范寬泛、自由度大的局面。實行公開原則、聽證原則、順序原則及審批原則等,強化行政執法程序。樹立行政執法典范,少數民族同胞就能通過這樣的行政執法活動的效果感知法治的關懷,從而形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再以此理念去對待生活,這樣少數民族地區的法治還遠嗎?
總之,沒有貴州民族地區人民齊心培育法治意識,就不能構建法治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無從談起。但由于貴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民族心理不盡相同等原因,要想培育起貴州民族地區人民法治意識,不僅需要共同奮斗努力,更是需要我們貴州人民自身的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文琦.論增強我國公民法治意識的途徑與措施[J].河北法學,2002(6)
[2]王永明、李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法治意識現狀及原因探析[J].學術交流,2010(1)
[3]覃譜華.淺談法治意識培育的困境與出路[J].法制與社會,2012(7)
[4]陳紹松、黃碩.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4(3)
〔責任編輯:林勁〕